社会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6千字
字数
2021-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他们学历和收入颇高、工作勤勉,却依然迈向了阶层跌落的深渊 直击房价、育儿、996、文凭贬值、中年失业下的中产家庭现状。
内容简介
“中产阶级”曾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
《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这些传统职业的回报已经远不如当年。面对着高额的房租、沉重的医疗和教育负担,他们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如今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1章 难以置信:怀孕与职场压迫
-
第2章 高学历的穷人
-
第3章 极限日托:工作的代价
-
第4章 阶级下跌:身处顶层的底层人
-
第5章 保姆的挣扎
-
第6章 开优步的爸爸:零工经济中的劳动者
-
第7章 第二人生产业与从头再来的中年迷思
-
第8章 拥挤的房屋
-
第9章 “1%社会顶层”节目的崛起
-
第10章 机器人的威胁
-
结论 不平等的秘密生活
-
出路在何方?
-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
致谢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高级打工人的困境
全世界中产阶级的困境是一样的,因为高层要割韭菜割不到底层,底层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只是苟活,以现在的物质丰富,想饿死人也不容易,至于健康和疾病,他们也不在乎,他们生活就是很朴素的结婚生孩子,给孩子娶媳妇,带孩子,他们普遍受教育不高,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洗脑,这个层次无论中美只要身体健康,都会满足于小确幸。本书收集的是美国年收入 5-15 万家庭收入的家庭(从购买力来讲可以按 1:3 汇率对应国内家庭),占据人口比例 51%,这部分人的共同点是都是打工者,目前有不错的收入,但每月要还教育贷款,房租,汽车,子女托管等教育日常开销,让他们没有结余,如果面临中年失业就有堕入底层的危险。养老金的缩水和日益高启的医疗费用,也让他们对未来养老有焦虑。总结本书主人公的面临中产阶级的陷阱和焦虑:教育,中国最近整顿教培行业的资本化,加强公共教育的投资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美国私立学校的学费也是很高昂的,中国前几年遍地开花的私立双语学校,贵族幼儿园,各种的留学推广都是资本背后的推动,这也是中产阶级最大的陷阱,因为文凭并不是资产,如果你的孩子是学习的材料,公立学校的 Top5,也会得到好的教育,并且可以薅奖学金的羊毛,但如果是靠花钱堆出来的文凭,并不是孩子真心想拥有的资产,投入和产出越来越不成比例。女士职场压力,怀孕歧视。教育和市场不匹配,文科高学历难找合适的工作。日益高启的城市服务费用也让中产家庭不敢生育。如何破解:破除流行剧里面高级金领的迷信,那些高级写字楼里面身穿高级套装的,都是资本为了推销商品的广告,只要注意一下沿海江浙那些穿拖鞋的老板,他们都不屑于豪车,名牌穿戴。做个街边的小生意也好过写字楼里面打工,因为小生意可以做几十年并以资产传承,而光鲜的工作只是外表,不到 20 年就会被淘汰。世界很大,人挪活,我经常看到小区内的洋人屌丝,闲散的教英语混日子,一线城市不行还有 2,3,45 线,中国除了 35 个超过 300 万的大城市,还有 70 个超过 100 万的 II 级大城市,都是老年宜居的好地方,人死两大疫病心血管和癌症,主要是生活习惯,环境和心情,和医疗机构是否高级无关。尽量多生孩子,人不会因为孩子多返贫,如果你能致富自然不愁孩子多,如果不富裕,孩子只愁生不愁养,孩子多才有希望下一代翻身。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美国中产和中国城市一代的焦虑是共同的,了解后让我们未雨绸缪,考虑破解之道,首先要乐观,如果你看到满屏满街的广告,表明这个方面商家好赚你的钱,并且快过时了,比如留学,移民和各种理财,你应该去找没有广告的行业,那才是蓝海。
中产只是名称,时刻都有选择
这是一位美国作者写的关于美国中产家庭面对的难解局面的一本书,她说,” 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中产阶级在生活中的挣扎,并提供可能会有所帮助的策略。“🍀 极端斯坦学者纳西姆・塔勒布在畅销书《黑天鹅》一书中,提出了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的概念;数值分布曲线是区分两种斯坦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讲,分布呈现钟形曲线就是平均斯坦,相互之间有差距,数值主要分布在平均值附近;呈现指数曲线则是极端斯坦,样本之间差距巨大,数值可以大到近乎无穷,但是样本逐渐变少。塔勒布还用不同职业的收入分布举例,出租司机大概属于平均斯坦,同一个地区,收入最高司机的比收入最低的多不了太多;而网球运动员就是极端斯坦,顶级运动员的收入和底层职业网球选手的收入差距可能是成百上千倍。以刚过去的 2021 年为例,网球顶流男选手费德勒年收入是 9060 万美元,而国际网球联合会的统计表明,扣除头部的 1% 网球选手,其他人年平均收入仅为 1~2 万美元。🍀 极端人生把全世界的人口作为样本,从财富角度来衡量,显然是个极端斯坦的局面,这个事实不难判断,先看看福布斯榜单上的富豪们的财富,再看看自己永远不舍得清空的淘宝购物车就知道了。如果用网球选手来类比,现实中的中产阶级大概对应了那些一年之内也许能闯入 1~2 次大满贯正赛的选手,训练刻苦、也有点实力、心怀梦想,虽然有机会在世界瞩目的赛场上与顶级选手们进行比赛,但还是要面对这样的局面:奖金和冠军被人家取走,而自己只能挣个出场费。可能有点残酷,但是现实就是如此坦白;从财富这个角度看,人生就是一次极端斯坦的旅程,无法回避。中产和有钱人阶层,有鸿沟。🍀 重在参与有钱人也要有家,所以中产们有机会和他们成为邻居;有钱人的孩子要上学,所以中产的孩子和他们成为同学;有钱人要看演出,所以需要一些中产陪他们坐在那些视线不是那么好也并不那么舒服的座位。换个角度来看待事实,有钱人所过的生活,当需要中产陪伴的时候,中产就需要出现在那里;是有钱人选择有时候和中产分享一些快乐和资源,而不是中产选择了高尚的生活。中产对于有钱人生活的迷之向往,使得有钱人在享受的时候有钱赚;有钱人安心享受,中产重在参与。中产与有钱人共舞,让有钱人更有钱。🍀 无解困局作者在本书中,用了不到 1% 的篇幅讨论了中产如何脱困,大概是希望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对此,我毫无信心(注:作者和我说的都是美国政府)。由于财富分配不可改变的极端斯坦属性(而且程度日渐加剧),这个世界的富人俱乐部名额永远有限,相对财富差距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如同出于处在不断膨胀宇宙之中的星辰间的相互距离一样,只会越来越遥远。这不是任何人和政府有意为之,规律使然;君不见,经济发展越快的国家,贫富差距加剧的趋势越明显。据我所知有限的人类文明史中,只有大规模战争才能短时间抚平或拉进这种贫富差距。于是,除非获得指数级的收入跃迁,否则无法实现阶层的提升。🌈 何以破局收入差距增加和阶层固化,让整个中产阶级在体面中感到绝望。我自己也许算个中产,年纪也很大,但是我仍愿意思考和尝试破局。我有个律师朋友雨霏,看了这本书非常不开心,而我,是非常不甘心。解决问题,先要找主要矛盾,中产困局的本质,在我看来是希望过上不断提高的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和实际收入能力不升反降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只有两条,一是让主观愿望回归客观理性,一是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对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愿望回归理性,关键是分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和想要的,想要的大体来自于他人的看法和外界的影响;保持竞争优势,关键是让见识、格局、态度得到不断迭代,用智识分子的心态来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引用一段万维钢老师为《成为黑马》这本书作序中的一段话:真正的奢侈是冒险,真正的富足是自选探索方向,真正的优秀是藐视标准,真正的自由是个性发挥。英雄豪杰应该人生由我,伟大的国家应该人人如龙。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中产,这样的中产没时间在夹缝中生存。作者写的都是事实,但是,只看到幸存者是一种偏误,只看到不幸也是一种偏误。一本实在有点丧的书,给一星,各位可以不看。
还行吧,国情不同,但是也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夹缝中生存,也是如今大环境下,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生活还是比较不容易的。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领头羊,富裕国家尚且有那么多不如意活的艰难的人群,我们可想而知,有些发展阶段迟早是要面对的,有些规律也是无法逃避的,希望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会有比较好的归宿吧,都难,那只能勉为其难,继续咬牙坚持,继续努力,躺平容易,可是如果肩上有担子,还是无法选择也没有可能选择躺平,生活都不容易,唯有不懈努力,或许能有转机或者机遇吧。说实话,这本书读完,心里还是很沉重的,一些现实让人有所联想,让人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感到迷惘无助,有些时候在大形势下,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人太微不足道了,求个问心无愧吧,努着活应该可能会更有些底气面对不可知的明天和未来吧。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