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高级打工人的困境
全世界中产阶级的困境是一样的,因为高层要割韭菜割不到底层,底层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只是苟活,以现在的物质丰富,想饿死人也不容易,至于健康和疾病,他们也不在乎,他们生活就是很朴素的结婚生孩子,给孩子娶媳妇,带孩子,他们普遍受教育不高,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洗脑,这个层次无论中美只要身体健康,都会满足于小确幸。本书收集的是美国年收入 5-15 万家庭收入的家庭(从购买力来讲可以按 1:3 汇率对应国内家庭),占据人口比例 51%,这部分人的共同点是都是打工者,目前有不错的收入,但每月要还教育贷款,房租,汽车,子女托管等教育日常开销,让他们没有结余,如果面临中年失业就有堕入底层的危险。养老金的缩水和日益高启的医疗费用,也让他们对未来养老有焦虑。总结本书主人公的面临中产阶级的陷阱和焦虑:教育,中国最近整顿教培行业的资本化,加强公共教育的投资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美国私立学校的学费也是很高昂的,中国前几年遍地开花的私立双语学校,贵族幼儿园,各种的留学推广都是资本背后的推动,这也是中产阶级最大的陷阱,因为文凭并不是资产,如果你的孩子是学习的材料,公立学校的 Top5,也会得到好的教育,并且可以薅奖学金的羊毛,但如果是靠花钱堆出来的文凭,并不是孩子真心想拥有的资产,投入和产出越来越不成比例。女士职场压力,怀孕歧视。教育和市场不匹配,文科高学历难找合适的工作。日益高启的城市服务费用也让中产家庭不敢生育。如何破解:破除流行剧里面高级金领的迷信,那些高级写字楼里面身穿高级套装的,都是资本为了推销商品的广告,只要注意一下沿海江浙那些穿拖鞋的老板,他们都不屑于豪车,名牌穿戴。做个街边的小生意也好过写字楼里面打工,因为小生意可以做几十年并以资产传承,而光鲜的工作只是外表,不到 20 年就会被淘汰。世界很大,人挪活,我经常看到小区内的洋人屌丝,闲散的教英语混日子,一线城市不行还有 2,3,45 线,中国除了 35 个超过 300 万的大城市,还有 70 个超过 100 万的 II 级大城市,都是老年宜居的好地方,人死两大疫病心血管和癌症,主要是生活习惯,环境和心情,和医疗机构是否高级无关。尽量多生孩子,人不会因为孩子多返贫,如果你能致富自然不愁孩子多,如果不富裕,孩子只愁生不愁养,孩子多才有希望下一代翻身。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美国中产和中国城市一代的焦虑是共同的,了解后让我们未雨绸缪,考虑破解之道,首先要乐观,如果你看到满屏满街的广告,表明这个方面商家好赚你的钱,并且快过时了,比如留学,移民和各种理财,你应该去找没有广告的行业,那才是蓝海。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0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中产只是名称,时刻都有选择这是一位美国作者写的关于美国中产家庭面对的难解局面的一本书,她说,” 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中产阶级在生活中的挣扎,并提供可能会有所帮助的策略。“🍀 极端斯坦学者纳西姆・塔勒布在畅销书《黑天鹅》一书中,提出了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的概念;数值分布曲线是区分两种斯坦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讲,分布呈现钟形曲线就是平均斯坦,相互之间有差距,数值主要分布在平均值附近;呈现指数曲线则是极端斯坦,样本之间差距巨大,数值可以大到近乎无穷,但是样本逐渐变少。塔勒布还用不同职业的收入分布举例,出租司机大概属于平均斯坦,同一个地区,收入最高司机的比收入最低的多不了太多;而网球运动员就是极端斯坦,顶级运动员的收入和底层职业网球选手的收入差距可能是成百上千倍。以刚过去的 2021 年为例,网球顶流男选手费德勒年收入是 9060 万美元,而国际网球联合会的统计表明,扣除头部的 1% 网球选手,其他人年平均收入仅为 1~2 万美元。🍀 极端人生把全世界的人口作为样本,从财富角度来衡量,显然是个极端斯坦的局面,这个事实不难判断,先看看福布斯榜单上的富豪们的财富,再看看自己永远不舍得清空的淘宝购物车就知道了。如果用网球选手来类比,现实中的中产阶级大概对应了那些一年之内也许能闯入 1~2 次大满贯正赛的选手,训练刻苦、也有点实力、心怀梦想,虽然有机会在世界瞩目的赛场上与顶级选手们进行比赛,但还是要面对这样的局面:奖金和冠军被人家取走,而自己只能挣个出场费。可能有点残酷,但是现实就是如此坦白;从财富这个角度看,人生就是一次极端斯坦的旅程,无法回避。中产和有钱人阶层,有鸿沟。🍀 重在参与有钱人也要有家,所以中产们有机会和他们成为邻居;有钱人的孩子要上学,所以中产的孩子和他们成为同学;有钱人要看演出,所以需要一些中产陪他们坐在那些视线不是那么好也并不那么舒服的座位。换个角度来看待事实,有钱人所过的生活,当需要中产陪伴的时候,中产就需要出现在那里;是有钱人选择有时候和中产分享一些快乐和资源,而不是中产选择了高尚的生活。中产对于有钱人生活的迷之向往,使得有钱人在享受的时候有钱赚;有钱人安心享受,中产重在参与。中产与有钱人共舞,让有钱人更有钱。🍀 无解困局作者在本书中,用了不到 1% 的篇幅讨论了中产如何脱困,大概是希望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对此,我毫无信心(注:作者和我说的都是美国政府)。由于财富分配不可改变的极端斯坦属性(而且程度日渐加剧),这个世界的富人俱乐部名额永远有限,相对财富差距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如同出于处在不断膨胀宇宙之中的星辰间的相互距离一样,只会越来越遥远。这不是任何人和政府有意为之,规律使然;君不见,经济发展越快的国家,贫富差距加剧的趋势越明显。据我所知有限的人类文明史中,只有大规模战争才能短时间抚平或拉进这种贫富差距。于是,除非获得指数级的收入跃迁,否则无法实现阶层的提升。🌈 何以破局收入差距增加和阶层固化,让整个中产阶级在体面中感到绝望。我自己也许算个中产,年纪也很大,但是我仍愿意思考和尝试破局。我有个律师朋友雨霏,看了这本书非常不开心,而我,是非常不甘心。解决问题,先要找主要矛盾,中产困局的本质,在我看来是希望过上不断提高的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和实际收入能力不升反降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只有两条,一是让主观愿望回归客观理性,一是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对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愿望回归理性,关键是分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和想要的,想要的大体来自于他人的看法和外界的影响;保持竞争优势,关键是让见识、格局、态度得到不断迭代,用智识分子的心态来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引用一段万维钢老师为《成为黑马》这本书作序中的一段话:真正的奢侈是冒险,真正的富足是自选探索方向,真正的优秀是藐视标准,真正的自由是个性发挥。英雄豪杰应该人生由我,伟大的国家应该人人如龙。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中产,这样的中产没时间在夹缝中生存。作者写的都是事实,但是,只看到幸存者是一种偏误,只看到不幸也是一种偏误。一本实在有点丧的书,给一星,各位可以不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还行吧,国情不同,但是也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夹缝中生存,也是如今大环境下,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生活还是比较不容易的。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领头羊,富裕国家尚且有那么多不如意活的艰难的人群,我们可想而知,有些发展阶段迟早是要面对的,有些规律也是无法逃避的,希望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会有比较好的归宿吧,都难,那只能勉为其难,继续咬牙坚持,继续努力,躺平容易,可是如果肩上有担子,还是无法选择也没有可能选择躺平,生活都不容易,唯有不懈努力,或许能有转机或者机遇吧。说实话,这本书读完,心里还是很沉重的,一些现实让人有所联想,让人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感到迷惘无助,有些时候在大形势下,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人太微不足道了,求个问心无愧吧,努着活应该可能会更有些底气面对不可知的明天和未来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中产应该是自己定义的(《夹缝生存》读书笔记)读完这本书,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大约是在 30 年前,初中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美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一个枣核型的、中产阶级占多数的社会形态。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果然三十年过去以后,美国的中产阶级写出了这样一本《夹缝生存》。多少有些唏嘘。书里面写了很多美国中产阶级面对的问题,比如繁重的贷款、工资水平的下降、抚养孩子的压力、住房的压力等等。其实,横向来比较,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和书里所写的中产阶级们,其实差距并不太。和一些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聊起来,有一些是有强烈的压抑感,有一些则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堪。虽然我不太愿意用中产阶级这样一个定义,但是自以为一个年龄在中年的人来说,讨论讨论也还是有意义的。那除了这样的生活上的压力,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书里提到的:“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是由他们身边所能看到的事物塑造的。”“个人的满足感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你在与‘真正的’同伴比较时如何看待自己。” 首先,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毕竟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才知道,通过比较得来的幸福都是不坚实的。但是,毕竟财富水平是在这个世俗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最简单直接的指标,而人毕竟是习惯有标准地追求,至少这样的思考很简单,所以就养成了比较的习惯。所以问题就在于到底和什么比。在书里的中产阶级主要有两个比较,一个是和那些收入明显高于自己的人比,另一个是和自己的父母比。对于第一种比较,很显然是受到了很多看上去的美好的影响,电视剧也好、广告也好、综艺也好,甚至是朋友圈也好。我们要明白的一件事是,只有不普通、不平常的东西,放在媒体上才会有人愿意看,谁都愿意去看别人吃牛派和满汉全席,有谁愿意花时间去看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拍黄瓜和炒土豆丝儿呢。只是,把本来不平常的生活看成是自己应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吧。对于第二种比较,书里面说 “20 世纪 40 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到 30 岁时有 92% 的概率挣得比他们父母多,而出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人只有大概 50% 的概率能做到这一点。” 好吧,这是事实,只是,40 年代出生的人,30 岁时是 70 年代,这个时候正是美国经济最好、在一直保持增长的年代。我们不得不清楚的一件事是,当国家整体都在增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能够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的,这既体现在个人的成长上,也体现在代际的成长上。从这一点,我们也能体会到,美国在当下这个时代增长缓慢这一事实,对个人的影响其实还是很大。尤其是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逐渐撕裂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美国的金融资本的发达,使得高收入人群更容易在整体中分得更大的蛋糕,这也让所谓的 “中产阶级” 感受不到成长,更让人感到挫败。另外还有两点不得不提。书里一直在强调一些职业应该是中产阶级,比如高校教师、法律职业、图书管理员、人力资源工作者等等。书里一方面说这些这些职业再也没有应该有的收入,另一方面又说会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危险。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价格是稀缺性的指标,说的残忍点,这个职业是不是有高收入,总归还是要看这个职业是否稀缺。上面提到的这些职业,在上个世纪辉煌的时候,确实是稀缺的,因为那个时候像这样的受过教育的、能够更加理性高效工作人并不多,毕竟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总归还是低。只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这些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收入水平的下降还是可以理解。另外就是当机器能够更高效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人不可避免的被替代。这件事从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一直在发生,这或许不应该成为我们抱怨的理由。还有一个是所谓的品味。虽然书里说并不是所有的中产阶级都生活奢华,但是咖啡、红酒、房子、每个成年人都有一辆汽车、各式各样的家电,这还是传统的标配。好吧,我只能说这样的生活标准,其实还是挺高的。之前我说过,我并不愿意承认 “中产阶级” 这样的定义,是因为至少我认为,中产阶级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喝什么样的红酒、听什么样的音乐会、喜欢什么样的古董,更多应该是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上的。或者说,也许是这一辈的美国中产阶级成长的过程还是顺利了些,至少建立了物质上的 “品味”,却没有明白这样的品味总是要建立在积累上的。喜欢并不意味着拥有。同样,拥有也未必就意味着品味。其实书里有两句话很有意思:“我告诉我的女儿,有些人很有钱却没有爱,有些人没有钱但充满了爱,我被迫提早进行这样的谈话。但在富裕和不平等的地区,这必须今早进行。你必须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保持坚强和自信。”“但在中产阶级这个美国最大的劳动者群体眼中,停滞不前就意味着巨大损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曾在父母的生活中看到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这种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二字背后的承诺,失去它就仿佛收到了一种深刻的背叛。” 这两段话不得不说具有着一些有趣的讽刺。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件事,当你把一个世界视作是应该的时候,或许永远找不到所谓的公正。而当我们习惯了自由、福利和期待的时候,要学会看到背后的代价、付出和沉重。当然书里最后还是写了一些关于应该向内的自我转变:“第一个内部转变是:停止责备;其次,我们需要重塑关怀理念;第三,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家庭关系中顽固的传统性别角色。” 这些,我深以为然。最后,我想把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记下的一些问题列举出来,有兴趣的可以一起讨论吧。1. 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人对成为中产阶级的时间预期提前了?不是应该足够的积累以后才能成为中产阶级的吗?2. 中产阶级只是物质上的吗?不应该同样是思考和认知上的吗?3. 认知更多是不是应该在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上,而不是爱喝什么样的红酒、听什么样的音乐会、喜欢什么样的古董?4. 选择相对自由的职业,就要承受相应的代价,这个应该是能想清楚的吧?什么都想要会不会是烦恼和怨恨的来源?5. 人对成功的理解,是由他们身边所能看到的事物塑造的吗?6. 机器不可会取代人和人之间互动的工作,同时人的工作是不是让人少了工作和温情?7. 稀缺性是价格的标识牌。以前缺少的是受过教育的、有理性思考的熟练工作人员,以后缺少的会不会是能真正付出情感、作出情绪链接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美国中产阶级内卷之现状本书考察的对象是美国中产阶级,即高学历劳动者,如律师、记者、教师等,其家庭年收入在 4.2 万至 12.5 万美元之间,占美国家庭的 51%(2014 年)。书中描述了这部分人的生活现状,一是无法复制他们父母的成功,过往典型中产阶级工作岗位正在消亡,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二是身负沉重的债务,在购房、子女选校方面屡屡受挫;三是怀孕、养育子女的成本高昂,迫使人们更长时间地工作之余,仍要兼职、打零工维生,由此催生了所谓的第二人生产业。作者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认为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化,加之教育系统存在严重的种族隔离和阶级隔离,教育资源极不平等;其二,制造业式微,在零工与自由职业经济影响下,传统中产阶级岗位正在消亡;第三,自动化发展迅速,资本正在快速地取代人类劳动力。本书结尾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补贴日托服务、全民儿童补贴计划和全民基本收入制度(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在大环境、大趋势下,个人的失败可能和努力与否无关,反之个人的成就也许要归功于时代。阅读本书,管窥美国社会,推荐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