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向死而生,探索死亡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内容简介
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说顺天应时的古人对死亡尚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达观的话,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死亡越来越被边缘化。
人们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禁忌,营造一种没有死亡和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死亡是什么的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到来或者不再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就放弃它存在的意义。
本书指出:“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后和死亡过程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
本书从“自然生命的结束“和“生活世界的解体”两个维度梳理了死亡的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其中既涉及心肺死亡和脑死亡、濒死期、生理死亡、心理死亡等关于死亡的生物过程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又从公民身份的结束、社会关系的结束、人伦世界的瓦解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死亡的社会过程及其法律、经济、伦理方面的内涵,帮助读者认知死亡的真实图景,理解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
本书更从“死而不亡”“我的超越”“纯粹自我的回归”几个角度探讨了死亡的哲学内涵和终极意义。在作者看来,死亡真相对于所有活着的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个谜,人们也很难宣称掌握了死亡的终极真理,但是,人类可以“向死而生”,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发现死亡的意义,打通生死在人们意识中的阻隔,这就已经为人类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契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死亡之谜
- 第一章 自然生命的结束
- 第一节 两种死亡
- 第二节 死亡过程
- 第二章 生活世界的解体
- 第一节 公民身份的结束
- 第二节 与人世分离
- 第三章 死而不亡
- 第一节 人类的不朽追求
- 第二节 死而不忘
- 第三节 死而不朽
- 第四章 自我的超越
- 第一节 死亡与自我
- 第二节 信念与超越
- 第五章 纯粹自我的回归
- 第一节 纯粹自我的发现
- 第二节 纯粹自我回归之道
- 延伸阅读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