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根据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各院校实际教学条件编写而成,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的内容,编写上力求内容精练。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中职中专学生的特点,教材注重“三基五性”,以“必需、够用”为度,准确阐释内容,重视插图的作用;章节编排格式有新意,章前的学习目标与章后的小结、能力检测题前后呼应,易于学生抓住重点,并与护士执业考试相联系;内容上可满足学生从整体上获得病理学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实践工作中得以应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言
  • 总序
  • 绪论
  • 一、病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 二、病理学的范围
  •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五、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 第一章 疾病概论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 一、健康的概念
  • 二、疾病的概念
  • 第二节 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 第三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 一、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 二、因果转化规律
  • 三、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 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 一、潜伏期
  • 二、前驱期
  • 三、症状明显期
  • 四、转归期
  •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 一、萎缩
  • 二、肥大
  • 三、增生
  • 四、化生
  •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 一、变性
  • 二、坏死
  •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 一、再生
  • 二、纤维性修复
  • 三、创伤愈合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第一节 充血
  • 一、动脉性充血
  • 二、静脉性充血
  • 第二节 出血
  • 一、原因和类型
  • 二、病理变化
  • 三、后果
  •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 三、血栓的结局
  •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 第四节 栓塞
  •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 第五节 梗死
  • 一、梗死的病因
  • 二、梗死的病变和类型
  •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 第四章 炎症
  •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及分类
  • 一、生物性因子
  • 二、物理性因子
  • 三、化学性因子
  • 四、免疫应答
  •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一、变质
  • 二、渗出
  • 三、增生
  • 第三节 炎症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 一、炎症局部临床表现
  •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 一、炎症的临床类型
  • 二、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 一、痊愈
  • 二、迁延不愈
  • 三、蔓延播散
  • 第五章 肿瘤
  •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 第二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 一、肿瘤的病因
  •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 第三节 肿瘤的特征
  • 二、肿瘤的异型性
  • 三、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 五、肿瘤的复发
  • 第四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第六节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 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 一、肿瘤的命名
  • 二、肿瘤的分类
  • 第八节 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 一、癌前疾病(或病变)
  • 二、非典型增生
  • 三、原位癌
  • 第九节 常见肿瘤
  • 一、上皮组织肿瘤
  • 二、间叶组织肿瘤
  •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第一节 风湿病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基本病理变化
  • 三、心脏病变
  • 四、其他器官的病变
  • 第二节 高血压病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分类和病理变化
  •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基本病理变化
  • 三、重要器官的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 一、慢性支气管炎
  • 二、肺气肿
  •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第三节 肺炎
  • 一、大叶性肺炎
  • 二、小叶性肺炎
  • 三、间质性肺炎
  •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 第一节 慢性胃炎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病理分类和病理变化
  •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病理变化
  • 三、病理临床联系
  • 四、结局及并发症
  •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基本病理变化
  • 三、病理类型及病理临床联系
  • 第四节 门脉性肝硬化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病理变化
  • 三、病理临床联系
  •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常见类型
  • 第二节 肾盂肾炎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分类及病理变化
  • 二、慢性肾盂肾炎
  • 第十章 传染病
  • 第一节 结核病
  • 一、概述
  • 二、肺结核病
  •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 第三节 伤寒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 三、结局和并发症
  • 第四节 性传播性疾病
  • 一、淋病
  • 二、尖锐湿疣
  • 三、梅毒
  •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第十一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一节 脱水
  • 一、高渗性脱水
  • 二、低渗性脱水
  • 三、等渗性脱水
  • 第二节 水肿
  • 一、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 二、常见类型的水肿
  • 第十二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 二、酸碱平衡调节机制
  • 第二节 pH值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 一、代谢性酸中毒
  • 二、呼吸性酸中毒
  • 三、代谢性碱中毒
  • 四、呼吸性碱中毒
  •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 第十三章 缺氧
  •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及常用血氧指标
  • 一、缺氧的概念
  • 二、常用血氧指标
  •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
  • 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
  • 二、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
  • 三、循环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
  • 四、组织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 一、呼吸系统变化
  • 二、循环系统变化
  • 三、血液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代谢和组织细胞的变化
  •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
  •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 第十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 一、发热激活物
  • 二、内生致热原
  • 三、发热的发生机制
  • 第二节 发热的分期
  • 一、体温上升期
  • 二、高热持续期
  • 三、体温下降期
  •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 一、物质代谢变化
  • 二、器官功能变化
  • 第十五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一节 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一、组织严重损伤
  • 二、血管内膜损伤
  • 三、血细胞破坏和血小板被激活
  • 四、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 三、血液呈高凝状态
  • 四、微循环障碍
  • 第三节 DIC的发展过程与类型
  • 一、DIC的发展过程(分期)
  • 二、DIC的类型
  • 第四节 DIC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 一、出血
  • 二、休克
  • 三、器官功能障碍
  •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 第十六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一、按休克的病因分类
  • 二、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
  •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
  •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 三、微循环衰竭期(难治期)
  • 第三节 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 一、细胞损伤
  • 二、重要器官功能变化
  •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一、病因学防治
  • 二、提高组织灌流量,改善微循环
  • 三、纠正酸中毒
  • 四、改善细胞代谢,防治细胞损伤
  • 五、体液因子拮抗剂的应用
  • 六、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 第十七章 心功能不全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 一、病因及诱因
  • 二、分类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 二、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 三、心脏各部舒缩协调障碍
  •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 一、心脏代偿反应
  • 二、心外代偿反应
  •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 一、心排血量减少
  • 二、静脉系统淤血
  •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一、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 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 三、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
  • 第十八章 呼吸功能不全
  •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 第二节 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 一、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 五、肾功能的变化
  • 六、胃肠功能的变化
  • 第三节 防治原则
  • 一、防治原发病、预防与去除诱因
  • 二、改善肺通气
  • 三、合理给氧
  •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功能
  • 第十九章 肝性脑病
  • 第一节 病因、分类与分期
  • 一、病因
  • 二、分类
  • 三、分期
  • 第二节 发病机制
  • 一、氨中毒学说
  •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 第三节 常见诱因
  • 第四节 防治原则
  • 一、消除诱因
  • 二、降低血氨
  • 三、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 四、恢复血浆氨基酸的平衡
  • 第二十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 一、病因与分类
  • 三、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发展过程
  • 三、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 第三节 尿毒症
  • 一、尿毒症毒物及发病机制
  • 二、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 第四节 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 一、原发病的防治
  • 二、综合治疗
  • 能力检测参考答案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