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

内容简介

工厂与外部交互所发生的创新――灰度创新,远比想象的复杂,而且生机盎然富有活力。如果放大到整个制造业来看,没有对制造土壤的固守,基础原理突破所带来的生产力将会大打折扣。

中国有着肥沃的制造土壤,珍惜这些土壤和它下面的交错复杂的供应链根系,是中国制造的一条跃迁之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灰度创新的定义:交叉结合部的创新
  • 第一节 微笑曲线是一个典型的误解
  • 第二节 创新驱动人见人爱,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
  • 第三节 制造创新那些不痛快的伴侣
  • 第四节 灰度创新是制造结合部的联合创新
  • 第五节 开放式创新与灰度创新的区别
  • 第六节 灰度创新的价值去向
  • 第二章 制造创新的国家土壤
  • 第一节 德国从早期的染料革命到现在的工业4.0
  • 第二节 美国制造创新的大时代变迁
  • 第三节 日本推动创造性的合作研究
  • 第三章 中国灰度创新:制造崛起
  • 第一节 走向卓越制造的路径
  • 第二节 全球化分工:灰度创新的贡献
  • 第三节 制造难以大规模迁移的护城河
  • 第四节 回岸制造不容易:灰度创新助推了利润
  • 案例:灰度创新的放大效应:德国设计+中国制造
  • 第四章 产业级生态:工业生态系统是创新的最好保障
  • 第一节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同级切换
  • 案例1: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的探索
  • 案例2:研华与大学的灰度创新
  • 第二节 树状价值链网络
  • 第三节 了解与支持代理商:农机与工程机械的代理商
  •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灰度创新:中心—卫星工厂体系
  • 第五节 行业细分工导致大量的灰度创新
  • 案例:工程机械代理商天远的多维度灰度创新
  • 第五章 企业如何推动灰度创新
  • 第一节 大型企业的创新:从一体化到中央基础实验室
  • 第二节 灰度创新是一个组织对负熵的引入:know-how到know-who
  • 第三节 中小企业的“三三魔咒”
  • 第四节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蚂蚁和大象的联手
  • 第五节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命题
  • 案例:小松公开数据,推动建立生态
  • 第六章 与下游用户合谋寻找灵感
  • 第一节 与用户共同创造
  • 案例:机床厂如何提供为用户算钱的服务
  • 第二节 用户的经验是最好的养分
  • 第三节 新型供应链条上的知识容器
  • 第四节 跟着客户一起转行
  • 第五节 逆向灰度创新:超级用户的力量
  • 第七章 善待供应商
  • 第一节 共进退的绿色外协会
  • 第二节 供应链新伙伴关系
  • 案例:为伙伴加油打气
  • 第三节 了解上游供应商的能力
  • 案例:空气清新剂和筷子
  • 第四节 为供应商创造价值
  • 案例:寻找最大公约数
  • 第八章 灰度创新的基本法则
  • 第一节 灰度创新是设计出来的,而非自发完成的
  • 第二节 开箱法则Think out of Box——跳出局外
  • 第三节 一张桌子两家用:企业内部的墙,早已有之
  • 案例:从技术到组织
  • 第四节 找寻企业的灰度大使
  • 第五节 跨界知识的撞色拼接组合
  • 第六节 为合作机制保驾护航
  • 第七节 狼群模式:供应链长板组合集团战
  • 案例:长胜的“狼群模式”
  • 第八节 长臂灰度创新: ST意法半导体的主动与康宁的被动
  • 第九节 社会心理学的导入形成必要支撑:中外厨房的差别
  • 第九章 灰度创新失灵
  • 第一节 信任失灵
  • 第二节 “非我所创”综合征是灰度创新的天敌
  • 第三节 行业的灰度创新失灵:共性技术科研院所的缺失
  • 第四节 生产加工深度过长
  • 第十章 流动式知识产权的界定
  • 第一节 联盟的知识产权界定
  • 第二节 螺丝式(阶梯式)的渐进,确保灰度创新发生
  • 第三节 伙伴之间的互利关系
  • 后记 创新是一种连接
  • 反侵权盗版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发明、创新、研制、工程,其实各不相同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出版以来,产业界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制造是一个低端环节,其中被称为 “夕阳产业” 的传统产业更甚。而且,似乎只有将产业放在低成本、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生产,才可能产生有限的利润。中国制造也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逐渐长大成为 “世界工厂”。然而,这其中有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显然是被忽略了的,那就是制造的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制造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当前这样清晰地展现出来过 —— 这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工业走向专业化分工进程中所展示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成果。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很少能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的贡献也被大大低估了。对于制造创新,需要有一个更长的价值链周期,才能识别其中的价值。并非只有 “源头创新”“设计创新” 等才是亮闪闪的创新;中国制造在工厂现场,通过与源头创新进行工程化结合,同样取得了闪亮的创新成就。灰度创新概念本身很有道理,它不同于原始创新,是一种价值链结合部的创新,微笑曲线底部的创新,制造过程中融合上下游的创新,确实是中国作为工业大国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林雪萍老師書中案例很好,扩展视野。但是理论还是过于零碎,没有进化出来统一的度量衡,重新打量这件事。还是散,理论精度及其统一性的衡量度,远远不够。期待林老师推出更好的作品,让文本例子,能用更好的度量衡,统一起来,或者联系更加紧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灰度创新》。灰度创新强调的是,其发生在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结合部,无论是制造与上游设计的结合,还是制造与下游用户的结合。制造企业与上下游的联合创新处在一个交叉地带,它位于企业之间的结合部。在这里,许多知识产权、操作机制并不完全清晰,无法用白纸黑字的文本完全确定清楚 —— 事实也证明过于严谨的商业条款规定往往会限制联合创新的发生。例如,小米与飞利浦在讨论合作生产智能灯泡的时候,飞利浦准备了几十页的合同文本,过于清晰的权责约定,一度使得谈判中断。最后双方意识到只有在 “灰度” 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求同存异。这些合同文本最终被简化成了两页,二者通过合作顺利地打开了欧洲的照明市场。这种对不清晰的未来形成的包容合作创新,可以称之为 “灰度创新”,用来解读制造商与外部机构进行联合创新时的场景。它以 “制造现场” 为视角,解释了一个优秀的制造商如何联合研究院所、上游供货商、下游用户等共同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从而促进创新。灰度创新的理论表明,制造现场中大量创新的价值在重要性上并不比 “源头创新” 低,所投入的人力与财力资源可能是源头创新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价值不可低估。灰度创新强调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着眼于制造和产品设计或材料应用的结合部位,这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即使从代工发展的角度来看,用现有的制造技术去反推源头创新,吸收用户反馈的信息,也能沿着传统的制造代工向更高的价值曲线上游发展。在材料、设计、制造愈发走向一体化(未必一定要在同一个企业发生)的今天,这也成为各种创新模式中的重要选项。这意味着,外包或代工制造商的价值定位也需要重新挖掘。随着更大规模的市场被激活,先锋灯塔的光芒越来越虚弱,德国企业找到了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科学家与制造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大量的德国化学家包括巴斯夫公司的海因里・卡罗等人,也从法国、英国带着自己的经验回到德国。德国染料工业正式进入了 “告别秘方” 的时代。其中最活跃的企业当属巴斯夫、赫斯特和拜耳公司,同样是由英国海归派所创立的爱克发公司也因为请到了从英国归来的霍夫曼,跃居为德国第四大染料生产商。在得到近藤昭男的消息之后,日本最大的化纤工业企业东丽也开始瞄准这块市场。东丽在 1961 年建立了小型试验装置,开辟了一个新的碳纤维研究和制造设施,进行寻找 PAN 基碳纤维的前驱体纤维的探索。值得纪念的是,东丽在 1961 年进军第四代碳纤维,而东丽基础实验室也在这一年正式开张。东丽的董事长期望这个实验室可以在聚焦在未来 20 年的课题研究基础上,鼓励企业科学家走出自由发挥、独立科研之路。美国一直对 “源头创新” 备加推崇,认为这才是一个国家应该去推动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自 “二战” 以来一直主宰美国的一种重要的科技创新思维。学者 Vannevar Bush 被认为是创造了美国创新的 “管道模式” 的奠基性人物,早在罗斯福时代他对政府便有着深刻影响。“管道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发明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个上下连通的管道,政府只需要在管道上端的基础研究进行投资,那么,这些投资就会产生大量创新种子;而管道下游的企业家只要接住这些种子继续进行研发式培育,做好设计与生产就会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这种模式的要旨就是抓好基础研究,做好源头创新,抓住重大突破性发明起源,就可以产生足够多的财富,这是一种典型的 “技术性供给” 思路。这种看法其实忽略了 “灰度创新” 的贡献。它对于制造通过与研究和设计的互动而产生的创新基本视而不见。而现在,美国开始否定这种自己建立和推崇的模式,转而认为 “设计 + 制造” 如果能在一起,看上去更容易使创新得以发生。一个行业的标准化、模块化程度是灰度创新土壤的 “pH 值” 试纸。行业标准化程度,是人类集体参与活跃度的一种体现。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是一种共享知识、吸收众人智慧结晶的方式,那么这个行业就会更快速地发展,就会出现大量的灰度创新。汽车、化工都是灰度创新最为活跃的行业。天远最早涉足工程机械的通信,始于对 GPS 的应用,叫作远程控制,后来被称为互联网、物联网,并发展到当今的工业互联网范畴。这个短信控制的发展路径,并没有形成气候。直到后来,出现了远程锁车系统,成为工程机械与网络结合的一个切入点。这个系统最大的特色是,当租赁方欠款未还的时候,设备可以自动锁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在当时成为需求量最大的功能,即使到了现在,这依然是一个十分流行的功能。房车是非常小的一个汽车分支,目前国内年产值也就是 50 亿元左右。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山东荣成居然是面向全球的房车出口基地,每年约出口 2 万台房车到澳大利亚。工业互联网平台刚刚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与海尔 COSMOPlat 平台深度合作,将海尔制造的精髓和 “人单合一” 的文化,深度地与企业捆绑,将自己的数据大胆地对外开放。康派斯是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 COSMOPlat 的 “超级粉丝”,平台思维已经深刻地融入其制造、采购、设计和生态实践之中。如此紧密拥抱并且坚决捍卫工业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具有十分难得的勇气。房车本身就是大规模定制的典型行业,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康派斯把零部件重新归类,将许多通用部件,如灶气台等,集中采购,然后再分配给其他房车企业,大大节省了行业企业的整体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抱团思维,避开了传统利益冲突。荣成有 4 家整车企业和 50 多个零部件厂。而仅灶气台这一项,通过集中采购,每家企业就可以降低几十万元的成本,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 因为这样的制造业在国外一般通过渠道商进行销售,在议价权方面是非常弱的,很难从产品价格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帝目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它先找到了德国一家自动化与气动商 Festo,在自动上片、阻焊剂涂布、视觉处理、焊带供给、红外线焊接(或者采用激光)等方面进行合作。第二件事情,帝目说服下游用户,提前一起来进行并行开发。不再等着用户把产品想好了,再来开发机器,因为这种传统方法会导致大量的时间被浪费,进度往往被耽搁。帝目先开发一个标准机器,由客户自己增加功能选项。当机器还在生产过程中时,帝目随时邀请光伏客户来进行参观。当机器生产完成之后,直接将机器搬到客户的车间,在现场进行测试、优化。设计工程师也在现场,一起查看机器的表现并优化后续的设计。这些渐进式的改善,就像是软件版本的迭代。而每过三年,帝目会根据这些迭代过程,重新设计一套全新的产品框架。当前,机器视觉一般提供的是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从镜头、工控机到软件算法一起打包提供。其中最为昂贵的就是软件算法。然而,这种方案往往因价格昂贵,一般企业很难接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灰度创新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66 本(339)#《灰度创新》🚢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很少能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的贡献也被大大低估了。对于制造创新,需要有一个更长的价值链周期,才能识别其中的价值。并非只有 “源头创新”“设计创新” 等才是亮闪闪的创新;中国制造在工厂现场,通过与源头创新进行工程化结合,同样取得了闪亮的创新成就。🚢灰度创新强调的是,其发生在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结合部,无论是制造与上游设计的结合,还是制造与下游用户的结合。生产的现场、轰鸣的机器都提供了富饶的创新土壤。灰度创新当然并不是只发生在中国。每个国家的制造业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大量案例。只是,在全球化专业分工愈发明显的当下,中国制造业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产能,这使得中国制造与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内部结合部之间所形成的灰度创新尤其显眼。🚢制造工厂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经常被忽略。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设计研发或者源头创新。工厂只是被看作 “将产品制造出来” 的一个中间环节,缺乏创新的魅力。微笑曲线是最为典型的看法。实际上,一个工厂在进行外部连接,跟不同的组织打交道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化学反应,不动声色地进行价值积累。🚢假设认为代工都是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且是低利润的。其实,微笑曲线一般是针对早期代工制造被分离的供应链形式而言的。一般讨论的所谓 “低价值” 的场景往往都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实际上,许多制造企业并没有完全分离供应链,而只是选择性地将一部分制造拿出去外包,核心的制造能力还是牢牢把握在企业自己手中的,且这部分核心业务往往利润丰厚。🚢“创新”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人人向往的神奇魔法,它被应用在所有希望出现改变的地方。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经常会忽略这本来是一个引进的概念。因此,确定它原本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在国际上,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属于 “发现”(Discovery),技术进步则往往属于 “发明”(Invention),而只有进入了企业的体系,形成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果,才会被称为 “创新”(Innovation)。创新是有使用价值的创造,因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有商业价值的成果才能归到 “创新” 的范畴。🚢只有将一个创意或一种理论最终商业化,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创新成果。这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也暗示了一定是企业家作为主体在承担着创新的任务。科学家的工作侧重 “发现”,探索一切世界的本源和那些对人类施展了障眼法的规律;发明家的工作重点是 “创造出来”,这些一般都不会考虑市场价值,与创新还有些距离。🚢灰度创新是一个关于产业链联合创新的理论,它探讨了制造企业如何对外进行联合创新。灰度创新同样带来很大的影响。制造企业在工厂现场与外部结合形成的巨大创新力往往无法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些创新,因此它的贡献也被大大低估。实际上,这其实是企业家创新的一块重要阵地。从微笑曲线的价值演化来看,灰度创新是结合部的创新。它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组织之间,甚至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相互协同与组合。🚢灰度创新更加聚焦于从制造工厂的视角来看待制造业如何与不同组织通过知识交换而形成全新的价值。生产工厂,作为制造业的根基,是企业与外部形成联合创新的桥梁,企业家则是桥梁设计师。远离用户、远离供应商的制造创新都是不可想象的,灰度创新发生在结合部。🚢灰度创新格外关注双方合作的知识分享机制。一般而言,一个制造企业的创新机制可以理解成一个 “知识黑盒子”,企业的核心技术、运行方式,对于外部组织都是相对封闭的。而灰度创新则为 “知识黑盒子” 打开了半扇窗口,使其转变为 “知识灰盒子”,让知识呈现一个双方共有的半明半暗的状态。这种 “知识灰盒子” 是灰度创新得以定义为 “灰度” 的一个关键性特征。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