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内在关系,直接地展现了当代农民在中国改革中的作用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几个基本关系,分为5编33篇,讨论国家如何处理农民问题。

本书将其主要归结为五种关系:农民与高层政治的关系、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民与乡村民主的关系、农民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农民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前阶段,国家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需要从这个层面做出具体而实在的努力,或者说是展开深刻有力的制度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1 农民与高层政治
  • 1.1 农民的政治启蒙
  • 一、农民与中国政治
  • 二、村民自治与民主启蒙
  • 三、维权抗争与民主启蒙
  • 四、政治文化的嬗变与启蒙
  • 五、启蒙殊为重要
  • 1.2 改革经验之根本
  • 1.3 政府理念与农村变革
  • 偏差之一:以为群众的思想可以统一,追求所谓“统一思想”
  • 偏差之二:以为官员队伍的问题是思想觉悟问题,过度强调“教育”的作用
  • 偏差之三:将政府的公信力问题归罪于媒体,不适当地强调正面宣传
  • 偏差之四:将诸多问题都归罪于基层干部,不适当地指责基层干部
  • 偏差之五:过于相信“高压式”问责,靠一票否决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 偏差之六:认为中国农民素质低,不能实行基层自治
  • 1.4 谁来管束地方政府
  •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变化
  • 地方没有应有的权力
  • “从上而下”的重大矛盾
  • 让老百姓管地方政府
  • 需要更深层的政府改革
  • 1.5 乡村治理的“体制性冲突”
  • 1.6 从权利角度看农民
  • 2 农民与基层政府
  • 2.1 政府改革何处去
  • 一、基层民主
  • 二、基层自治
  • 三、法治建设
  • 2.2 好的政策与好的执行
  •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民主管理
  • 让乡村问题内部化和社会化
  • 2.3 从公共服务看政府作为
  • 2.4 从公众参与看政治发展
  • 2.5 乡镇政府的“收入账”
  • 2.6 从“地方政府公司化”看政府改革
  • 一、“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
  • 二、统合主义与国家统合主义
  • 三、地方政府公司化
  • 3 农民与乡村民主
  • 3.1 乡村民主的前景
  • 一、乡村民主的起步历程
  • 二、乡村民主遭遇的挑战
  • 三、乡村民主的根本担当
  • 3.2 和谐社会的保障
  • 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 基层民主建设:五大问题有待解决
  • 发展基层民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 3.3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 村民自治的问题在于政府干涉了过多的自治事务
  • 只要有好的制度框架事情就好办
  • 选举权是农民最核心的民主权利
  • 发展基层民主没有回头路可走
  • 3.4 村庄治理的体制创新
  • 一、关于青县模式的发生逻辑
  • 二、关于青县模式的改革价值
  • 三、关于青县模式的改进
  • 3.5 农民组织的生长需求
  • 3.6 村级民主的艰难成长
  • 政府改革要靠民主力量推动
  • 扩大基层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不矛盾
  • 3.7 当选举进入村庄
  • 一、 村民对于选举的逃避态度
  • 二、 规则被选举的组织者所破坏
  • 三、意欲问鼎权力者的角逐
  • 四、村级选举与社会环境
  • 3.8 当土地二轮承包
  • 一、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调整
  • 二、村组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土地调整
  • 三、对农户实行强制种植
  • 四、干部家庭多占承包地
  • 五、讨论与判断
  • 3.9 税费负担怎样成为“问题”
  • 一、农民的感受:负担愈减愈重
  • 二、农民的不满:收入浮夸
  • 三、农民的困惑:负担是一笔糊涂账
  • 四、负担问题的痼疾:强制
  • 五、农民的抵抗
  • 六、问题讨论
  • 3.10 村务管理何以出现危机
  • 一、村级组织的代理化
  • 二、干部行为的经纪化
  • 三、村务运行的困顿
  • 四、村务管理需要规范重建
  • 4 农民与社会建设
  • 4.1 维护稳定与政治改革
  • 腐败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诱因
  • 社会矛盾爆发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 社会稳定是整个执政系统运转的结果
  • 出路是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
  • 4.2 信访改革棋在局外
  • 党政主要领导不能变成“信访专员”
  • 矛盾被集中化
  • 让人大代表和信访结合起来
  • 4.3 劳动力市场中的政府角色
  • 4.4 制度创新与社会融合
  • 一、“流动”成为基层一大管理挑战
  • 二、应对社会转型的“钥匙”在城市
  • 三、文化隔膜和制度缺失阻碍了社会融合
  • 四、“融合”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供给
  • 4.5 抗争中的农民陈述
  • 一、来信的外部特征
  • 二、冲突的缘起:剥夺
  • 三、冲突的升级:强制
  • 四、冲突和农民权利意识的成长
  • 五、简短讨论
  • 4.6 抗争中的农民进京
  • 一、上访者:精英式人物的突现
  • 二、上访诉求:群体性的利益表达
  • 三、上访行动:理性的诉求过程
  • 四、上访升级:冲突积累的因素
  • 五、关于农民上访:理解和建议
  • 4.7 农民怎样看电视
  • 一、农户电视机硬件水平
  • 二、收视行为特征
  • 三、关于节目的基本评价
  • 四、节目对于农户的直接帮助
  • 五、农民关于电视网络和电视节目的意见
  • 4.8 农民怎样学科技
  • 一、12%的人认为“种地是最有可能的致富道路”,11%的人认为“当干部是最有可能的致富道路”
  • 二、54.5%的人表示愿意种地,首选原因是“种地还能解决吃饭问题”
  • 三、91%的人认为种地需要新技术,但技术供给渠道不畅
  • 四、29.3%的人接受过基层技术服务,服务质量的主导评价是积极的
  • 五、22.2%的人接受过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农民最欢迎专家进村讲课
  • 六、农民的信息需求全面而强烈,虽然最方便的信息获得渠道是电视,但是村民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影响值得特别重视
  • 5 农民与地方官员
  • 5.1 一个市委书记的农民立场
  • 5.2 一个县委书记的文墨情怀
  • 5.3 一个乡镇书记的执政素描
  • 5.4 一个乡镇书记的学者生涯
  • 5.5 一个乡镇书记的别样仕途
  • 5.6 一个改革英雄的迟暮岁月
  • 5.7 一个高层智囊的政策研究观
  • 一、“九号院”里听“精神”
  • 二、谈智库建设——“要办成知识库,不要办成货栈”
  • 三、谈调查方法——“要有客观态度,要拉长线”
  • 四、谈研究方法——“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
  • 五、谈思想方法——“我没有主义,有主义也是经验主义”
  • 后记
  • 修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