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性心理的百科全书,讲透性冲动、性早熟、性梦、恋物癖、恋爱的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的《性心理学》《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三书。

《性心理学》是霭理士写给普通读者和学生的一本性心理学入门读物,其内容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人类性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常态及病态,其目的是给大众“供给一些线索,好教有志于深造与应付前途更复杂的问题的读者,知所问津”。

《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两书均来自霭氏的成名作《性心理学研究录》第六辑,因译者认为该辑“每一篇论文都代表着性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在一般的读者也一定会感觉到不少的兴趣”,故特别选译此两篇。

为了能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译者特意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摘录注释和附录十余万字,以便形成对原著印证、补充和修正。这些译注,已经成为“一部中国性文化史的大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不向古人五体投地,不受潮流颐指气使
  • 第一篇 性心理学
  • 译注霭理士《性心理学》稿梓成自题
  • 译者序
  • 原序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性生物学
  • 第一节 性的物质基础
  • 第二节 性冲动的性质
  • 第三节 所谓发欲带
  • 第四节 求爱的生物学
  • 第五节 有选择的求偶与性选择的因素
  • 第六节 性择与触觉
  • 第七节 性择与嗅觉
  • 第八节 性择与听觉
  • 第九节 性择与视觉
  • 第三章 青年期的性冲动
  • 第一节 性冲动的初期呈现
  • 第二节 自动恋
  • 第三节 性爱的白日梦
  • 第四节 性爱的睡梦
  • 第五节 手淫
  • 第六节 影恋
  • 第七节 性的教育
  • 第四章 性的歧变与性爱的象征
  • 第一节 性的歧变
  • 第二节 儿童时期的性歧变
  • 第三节 溲溺恋及遗矢恋
  • 第四节 物恋
  • 第五节 兽毛皮革恋与动物恋
  • 第六节 窃恋
  • 第七节 裸恋
  • 第八节 虐恋(施虐恋与受虐恋)
  • 第九节 性的衰老
  • 第十节 社会对于性歧变的态度
  • 第五章 同性恋
  • 第一节 性的逆转
  • 第二节 性逆转的诊断
  • 第三节 性美的戾换现象
  • 第四节 治疗的问题
  • 第六章 婚姻
  • 第一节 引论(绝欲的问题)
  • 第二节 婚姻的可取性
  • 第三节 婚姻美满的问题
  • 第四节 一夫一妻的标准
  • 第五节 生育的控制
  • 第六节 不生育的问题
  • 第七节 阳痿及阴冷(性能不足与性感过敏)
  • 第八节 贞节
  • 第九节 经绝
  • 第七章 恋爱的艺术
  • 第一节 性冲动与恋爱的关系
  • 第二节 何以恋爱是一种艺术
  • 第八章 结论
  • 第一节 性冲动的动力性质
  • 第二节 升华
  • 附录: 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
  • 一 溯原
  • 二 一部分史传中的实例
  • 三 一部分稗史中的实例
  • 四 同性恋的风会
  • 五 因缘的解释
  • 第二篇 性的教育
  • 译序
  • 一 环境与遗传
  • 二 性冲动的早熟的表现
  • 三 童年的性的游戏与性的情绪
  • 四 城乡儿童成熟先后的比较
  • 五 儿童对于婴儿由来的解释
  • 六 早年实施性教育之益与缄默政策之害
  • 七 母亲的导师资格
  • 八 造作的神秘与其恶劣影响
  • 九 性教育的书籍
  • 十 母亲的责任
  • 十一 学校中的性教育
  • 十二 植物学与动物学的价值
  • 十三 春机发动后的性教育
  • 十四 女子月经初期应有的准备
  • 十五 对于女子性生活应有的态度
  • 十六 经期卫生与女子的教育机会及社会地位
  • 十七 女子的卫生、体育与剧烈运动
  • 十八 性的尊严与女子自视的态度
  • 十九 性教育与妇女婚姻的幸福
  • 二十 性卫生的演讲
  • 二十一 医师的责任
  • 二十二 精神生活的发蒙与伦理导师的责任
  • 二十三 野蛮民族中诱掖的仪式
  • 二十四 文学的性的影响
  • 二十五 艺术的性的影响
  • 第三篇 性的道德
  • 译序
  • 一 引论——娼妓、婚姻与道德
  • 二 道德的定义和分类
  • 三 经济与宗教势力下的性道德
  • 四 新性道德的酝酿
  • 五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一
  • 六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二
  • 七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三
  • 八 婚姻的自由与性道德——实例四
  • 九 自由婚姻与女子的地位
  • 十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一—— 母权论平议
  • 十一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二——古代各民族的遗业
  • 十二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三——基督教
  • 十三 女子地位与历史倾向四——武士道与条顿民俗
  • 十四 今昔异势与女子人格的发展
  • 十五 性道德与个人责任
  • 十六 个人责任与经济独立
  • 十七 经济独立的又一方面
  • 十八 个人责任发达后的效果
  • 十九 女子性格与负责的能力
  • 二十 性交、生殖、母道与社会的权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本书后我有一个启发,那就是任何心理的活动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受我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父母甚至身边所有人的影响。如果单独来评价性,那无疑会陷入管中窥豹的困境。这本书的意义也许在于告诉我们,世上有很多种你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看完对于开放式婚姻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支持。本书的新版中,对于性欲的升华,也有所补充,将前版本中略有不足的部分整理的更加完整。另外顺便说一点,就是国内的性教育确实做的还不够,导致了表层保守而内里性乱、早孕层出不穷的怪象,这本书很值得向中国的家长和青年推广。霭理士提出的 “社会要管的是,不是进子宫的是什么,乃是出子宫的是什么” 相当正确。你情我愿的性关系纯属私事,而生育却是 “公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453《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两书均来自霭氏的成名 作《性心理学研究录》第六辑,因译者认为该辑 “每一篇论文都代表着性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方 面,即在一般的读者也一定会感觉到不少的兴 趣”,故特别选译此两篇。 为了能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译者特意从浩 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摘录注释和附录十余万字,以 便形成对原著印证、补充和修正。这些译注,已经 成为 “一部中国性文化史的大纲”。 看着里面大量的古文中找到的例子,我不由得咋舌,译者真的是有心了,也足见他的古文功底之深厚。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准上帝视角看人类,一场迷幻之旅

        既然是一个公民,是社会一分子,社会便有权柄可以要求:第一,他得像个样子,可以配在它中间占一个地位;第二,他得有一个负责的父亲和一个负责的母亲,好好的把他介绍进来。所以爱伦・凯说,整个儿的性道德是以小孩子做中心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