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幸存者踏上归途,谁在讲述真相,谁在用谎言掩盖罪恶?

内容简介

1742年,一艘用木头和布料拼凑而成、眼看随时都会散架的船被冲上巴西海岸。船里有30个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他们有一个震惊世人的故事要讲。他们是英国皇家海军战舰“韦杰号”海难的幸存者。这艘战舰于1740年离开英国,在秘密追赶满载金银财宝、人称“所有海洋最伟大的奖赏”的西班牙大帆船时,在一个荒岛失事了。

船员困在岛上,饥寒交迫。数月后,他们造了这么一艘破破烂烂的船,历经一百多天,在风暴肆虐的海上航行了将近3000英里。人们像迎接英雄一样向他们致意。然而……六个月后,另一艘更破、更小的船在智利靠岸,船上只有三名韦杰号失事人员,他们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且坚称在巴西上岸的那30个海员不是英雄,而是叛徒。

而前一组人此时也反过来指控这三个人,说他们是暴虐、凶残的高级军官及其帮凶。在诸多细节被披露之后,事情逐渐明朗,原来在岛上被困期间,船员们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就快饿死的人们形成不同团伙,为争夺这片荒芜之地的统治权而相互争斗。

关于叛变和谋杀的指控层出不穷,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英国海军部因此召集了一场军事法庭审判。这场审判的赌注是这些幸存者的命——无论是谁,如果被法庭认定有罪,都可能会被绞死。

本书作者以高超叙事技巧提炼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材料,重现了18世纪英国战舰上隐秘世界,对人类在极端恐怖的海洋风暴中奋力抵抗的描绘、对流落荒岛者绝境挣扎的刻画、对法庭审判的描写,都可与文学经典媲美。

本书为读者献上了无以伦比的阅读体验,同时揭示了韦杰号海难这一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表明要接受审判的不仅是卷入事件的船长和船员,还有“帝国”这一概念本身。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文前辅文
  • 文前插图
  • 作者的话
  • 赌注 The WAGER
  • 引子
  • 第一部 木制天地
  • 第一章 一级上尉
  • 第二章 绅士志愿兵
  • 第三章 炮长
  • 第二部 进入风暴
  • 第四章 航位推算法
  • 第五章 风暴中的风暴
  • 第六章 落单
  • 第七章 痛苦湾
  • 第三部 荒岛求生
  • 第八章 残骸
  • 第九章 野兽
  • 第十章 我们的新城
  • 第十一章 海上游牧民
  • 第十二章 苦难山的主人
  • 第十三章 极端
  • 第十四章 人民的爱戴
  • 第十五章 方舟
  • 第十六章 我那些叛变者
  • 第四部 得救
  • 第十七章 拜伦的选择
  • 第十八章 慈悲港
  • 第十九章 阴魂不散
  • 第二十章 得救的日子
  • 第五部 审判
  • 第二十一章 纸上反叛
  • 第二十二章 奖赏
  • 第二十三章 格拉布街小文人
  • 第二十四章 备审
  • 第二十五章 军事法庭
  • 第二十六章 胜出的版本
  • 尾声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场海难,两面人性

    1742 年,巴西海岸出现一艘由破布朽木拼凑的怪船。船上三十个 “人形骷髅” 自称英国皇家海军 “韦杰号” 幸存者,讲述了一段英雄史诗:战舰在合恩角风暴中沉没后,他们在荒岛造舟,横渡三千里怒海重生。伦敦万人空巷,举国为之沸腾。然而六个月后,智利海岸漂来另一艘破船。三名幸存者揭开截然相反的真相:巴西归来的三十人并非英雄,而是谋杀同伴的叛徒。前者则反控对方是暴虐军官的爪牙。当英国海军部架起军事法庭,绞索成了裁决谎言的终极赌注。这场 “真实版《蝇王》” 的惊悚,在于它并非虚构。作者大卫・格雷恩在本书中重现了 1740 年那场帝国扩张中的致命赌局:为掠夺西班牙宝船,英国仓促组建的舰队载着 250 名船员驶向南美,其中不乏从医院强征的病弱。合恩角的 “狂暴五十度” 海域吞噬了韦杰号,幸存者在荒岛陷入饥饿地狱。当皮鞋与海藻耗尽,派系割裂成刀刃 —— 代理舰长奇普坚持北上送死,炮长巴尔克利率众叛逃南下。两派的自相残杀,比风暴更凶残。作者的高明在于以《罗生门》式的多视角叙述,他并置了船员日记、法庭证词与海军档案,让我们在真相迷雾中亲历人性的塌方:十六岁的见习官约翰・拜伦(诗人拜伦祖父)目睹伙伴杀死自己的爱犬分食,又在寒夜里看见有人割取死尸腿肉;巴尔克利派指控军官用 “九尾鞭” 维持暴政,军官派则揭露叛变者将病弱者遗弃荒岛等死。没有上帝视角的审判,只有破碎灵魂的嘶喊。

      转发
      1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