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跨越近百年的思想考古,解码创造力如何成为被狂热崇拜的对象。

内容简介

创造力是美国社会的标志性价值观之一,但“创造力”这一概念以及认为它能够被培养的观点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

正如塞缪尔·W·富兰克林所揭示的那样,战后的美国人创造了“创造力”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定义创造力,以满足资本主义和冷战时期的需求。创造力受到一群专业人士——心理学家、工程师和广告人——的推崇,他们认为创造力是解决他们所担忧的创造性被压抑、变得墨守成规、从众和感到疏离的良方。创造力被吹捧为个人主义和人类精神的力量,是新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符合美国企业界的需求。

在日益僵化的体制中,创造力带上了几分浪漫色彩;以某种方式做到了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存在,既好玩又实用,既艺术又科技,既独特又平常;这个术语难以明确界定,使得形形色色的人和机构都宣称它能解决问题,从企业沉闷到城市衰败。

如今,创造力被不断追求、量化和最大化,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讲述了心理学家、学者、企业管理“大师”、广告人、教育政策制定者、艺术家和工程师的故事,对这一概念发人深省的历史梳理有助于我们看清它的本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创造力”的诞生
  • 我们以前叫它什么
  • 大众社会与永久革命
  • 1 在平凡与卓越之间
  • 心理学的现状
  • 创造力与智力
  • 创造力与天才
  • 发散性思维
  • 识别有创造力的人
  • 阶级、种族、性别和有创造力的人
  • 标准问题
  • 2 头脑风暴的诞生
  • “你和你的想法一样富有”
  • 开始头脑风暴
  • 工作中的头脑风暴
  • 几乎能解决所有人类问题的方法
  • 3 作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 马斯洛反对创造力
  • 反对“疯狂的天才”理论
  • 叛逆与浪漫
  • 创意与改变
  • 民主人格
  • 不要为艺术而艺术
  • 创造力的性别化
  • 回归企业
  • 4 鞋厂里的集思法
  • 用科学管理颠覆科学管理
  • 营销与创意同在一室
  • 5 有创造力的孩子
  • 获得创造力
  • 从识别到培养
  • 美国教育辩论的穿针引线
  • 父母和老师的英雄
  • 6 麦迪逊大道上的革命
  • 迎头赶上
  • 如何让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保持创造力
  • 那群“异类”
  • 对制造欲望的救赎
  • 创意革命和反主流文化
  • 7 创造力之死
  • 创造力万岁
  • 8 从进步到创造力
  • 技术科学大行其道
  • 创造力即责任
  • 作为创造行为的艺术和科学
  • 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力
  • 9 创造力万岁
  • 战后时代
  • 机构创造力的延续与变化
  • 永恒的谬论
  • 创造一切
  • 创造力的文化矛盾
  • 结论 该做些什么
  • 致谢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体制化的创造力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创造力” 一词在英文专著中几乎销声匿迹。本书作者富兰克林通过翔实的数据追踪发现,正是二战后的社会土壤催生了这个概念井喷。当战争暴露出集体盲从的灾难性后果,对 “从众心理” 的批判席卷美国社会。此刻,“创造力” 应运而生,成为标榜个体独特性的思想武器。耐人寻味的是,心理学与商业资本几乎同步将创造力包装为 “人人可培养的能力”—— 这种双重叙事巧妙平衡了个人主义与大众社会的矛盾,既满足反叛需求,又服务于新中产阶级的自我实现焦虑。广告巨头 BBDO 公司董事长亚历山大・奥斯本的角色,生动诠释了创造力的工具化进程。1942 年,他在《如何思考》中首创 “头脑风暴” 方法论:让员工在咖啡点心环绕中自由发散点子,暂停层级批判,追求创意数量。这套方法被包装成对抗 “现代职场理性压迫” 的解药,宣称能同时解放大脑的 “想象力” 与 “判断力” 半球。1956 年杜邦公司的 “鱼缸演示” 将之推向高潮 ——11 场风暴会议产出大量奇思妙想,从荧光安全带到米老鼠主题安全带。但讽刺的是,官僚体系最终将这些创意束之高阁,企业档案库堆满 “商业史上最完整的坏点子记录”。创造力的神话建立在自我矛盾的根基上。它被同时赋予精神超越性与功利实用性,既属于艺术天才又归于普通民众。这种模糊性使其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意识形态的完美载体 —— 既能彰显对抗苏联的 “自由精神”,又为资本主义创新引擎提供燃料。当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试图用科学量表测量创造力,广告业已将它贩卖为麦迪逊大道的革命口号,教育界则将其塑造成儿童必备竞争力。创造力如同一个空容器,承载着彼此冲突的社会欲望。书中对 “头脑风暴” 祛魅的剖析尤为精彩。1958 年耶鲁大学实验首次证实:集体风暴产生的点子数量和质量均低于个体独立思考。更深刻的批判来自设计师索尔・巴斯:“在思想史上,没有一个重大成就来自一群人。伟大理论都是单个头脑的产物。” 他痛斥流水线式创意生产扭曲了创造本质,真正的创造力无法像水龙头般按需开关。这场争论暴露了核心矛盾:当创造力被降格为可量化、可调用的工具,其神圣性便荡然无存。

      转发
      1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