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富有戏剧性、曲折性、传奇性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木匠如何解决了数百年来困扰无数科学精英的“经度问题”。

在18世纪,如何精确测量经度,成为当时最棘手的科学难题。整个大航海时代,水手们一旦看不见陆地,就会在海上迷失方向,船毁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无数的生命乃至各国之国运都悬系于经度问题的解决。

出身卑微的约翰·哈里森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打造出的高精度航海钟照亮了人类的探索之路。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英雄壮举与阴谋并存,智慧灵光与荒谬同在。本书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简明天文史、航海史和钟表制作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2005年十周年纪念版序言
  • 用“时间”测量“空间”——《经度》导读
  • 第一章 假想的线
  • 第二章 航行在精确计时前的大海上
  • 第三章 漂泊在时钟机构般的宇宙中
  • 第四章 装在魔瓶里的时间
  • 第五章 怜悯药粉
  • 第六章 经度奖金
  • 第七章 木齿轮制造者的成长经历
  • 第八章 “蚱蜢”出海
  • 第九章 天钟的指针
  • 第十章 钻石计时器
  • 第十一章 水与火的考验
  • 第十二章 两幅肖像的故事
  • 第十三章 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第二次航行
  • 第十四章 天才作品的量产之路
  • 第十五章 在子午线院内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让第一线的工匠呼唤炮火

    本书作者达娃・索贝尔是个能把科学史写成悬疑剧的奇人。她当过《纽约时报》科学记者,拿过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 “个人公众服务奖”,甚至混成了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里唯一的非科学家委员 —— 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队伍那事儿,她可是投过票的。她写书有个癖好:专挑被历史埋没的天才下手。《伽利略的女儿》用家书拼凑科学巨匠的柔软,《玻璃宇宙》让哈佛天文台的女性计算员重见天日,而《经度》则把一个木匠和一群天文学家的斗法写得精彩无比。18 世纪的航海像一场赌命游戏。水手能靠北极星算纬度,但经度?没门。船队动不动就集体失踪,英国政府急得悬赏 2 万英镑 —— 相当于现在半个小目标 —— 求解决方案。科学家们集体仰望星空,坚信答案藏在月球运行表里;唯独乡下木匠约翰・哈里森偏不信邪,埋头捣鼓起了航海钟。作者笔下的哈里森活像个科学界的堂吉诃德。他花了 40 年造出五台钟,从重 34 公斤的 H1 到巴掌大的 H4,每次升级都像在打怪:英国经度局刁难他,天文学家布拉得雷背后捅刀,连牛顿生前都放话 “造航海钟纯属扯淡”。最荒诞的是,经度局收到的方案比科幻小说还离谱:有人提议在海上每隔 15 度放艘船放炮报时,还有人搞出 “感应散”,让受伤的狗每天准时嚎叫 —— 前提是伤口永远不能愈合。这本书能火 30 年,靠的不是堆砌史料,而是把科学斗争拍出了西部片质感。哈里森和儿子捧着 H4 钟去加勒比海试航那段,简直能听见背景音里的鼓点:56 天航行后,钟表误差不到 5 秒,直接把月距法甩出几条街。但经度局硬说测试无效,逼得 80 岁老头颤巍巍去找国王主持公道。作者还顺手撕开了科学圈的门第偏见。哈里森到死都没混进皇家学会,可当年嘲笑他的天文学家们,名字早被扔进历史废纸篓。如今格林尼治博物馆里,哈氏钟和八分仪肩并肩展出 —— 后者正是当年天文学派用来刁难他的工具,活像战利品。哈里森就像那个拿着 PPT 闯进投资人办公室的愣头青,用木匠思维干翻了学术权威的 “天钟派”。而作者则是用这本书剖开科学史,让我们看清:改变世界的往往不是完美方案,而是偏执狂加一把锉刀,在时光里慢慢磨出的刻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