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译序
  • 译者前言
  • 一、罗洛·梅的主要生平
  • 二、罗洛·梅的基本著作
  •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
  • 四、罗洛·梅的主旨思想
  • 五、罗洛·梅的历史影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我们的困境
  • 第一章 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
  • 空洞的人
  • 孤独
  • 焦虑以及对自我的威胁
  • 什么是焦虑?
  • 第二章 混乱的根源
  • 我们社会中价值观核心的丧失
  • 自我感的丧失
  • 我们用于个人交流的语言的丧失
  • “我们在自然中所看到的几乎没有什么是我们的”
  • 悲剧感的丧失
  • 第二部分 重新发现自我
  • 第三章 成为一个人的体验
  • 自我意识——人类的独特标志
  • 自我轻蔑——自我价值的替代物
  • 自我意识不是内倾
  • 对自己身体与感受的体验
  • 第四章 存在之斗争
  • 割断心理脐带
  • 与母亲的斗争
  • 与自身依赖性的斗争
  • 与自身依赖性的斗争
  • 第三部分 整合的目标
  • 第五章 自由与内在力量
  • 被关在笼子之中的人
  • 作为否认自由之代价的仇恨与怨恨
  • 自由不是什么
  • 自由是什么
  • 自由与结构
  • “选择自己的自我”
  • 第六章 创造性的良心
  • 亚当与普罗米修斯
  • 宗教——力量还是懦弱的源泉
  • 创造性地利用历史
  • 人的价值评判力
  • 第七章 勇气,成熟的美德
  • 成为自我的勇气
  • 爱的前奏
  • 认识真理的勇气
  • 第八章 人,时间的超越者
  • 人并非仅靠时钟生活
  • 孕育的时刻
  • “在永恒的光照中”
  • 无论是什么时代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人的自我寻求》。自由、责任心、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等特质是理想的特质,从来都没有人曾完整地认识到这些特质,但是它们是我们的心理目标,为我们走向整合的过程赋予了意义。1942 年,他感染了肺结核,差点死去。这是他人生的一大难关。肺结核在当时被视作不治之症,他在疗养院住院三年,经常遭遇死亡的威胁。但难关也同时是一种契机,他在面临死亡时,得以切身体验自身的存在,并以自己的理论加以观照。他选择了焦虑这个主题为突破点。结合自己深刻的焦虑体验,他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克尔凯郭尔的《恐惧的概念》以及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等人的著作。他认为,在当时的疾病状况下,克尔凯郭尔的话更能打动他的心,因为它触及到了焦虑的最深层结构,即人类存在的本体论问题。从疾病中康复之后,他在蒂利希的指导下,以其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写出了博士学位论文《焦虑的意义》。1949 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本书第一部分是 “我们的困境”,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原因。第二部分是 “重新发现自我”,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第三部分是 “整合的目标”,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来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人格所指的是人的整体存在,人的存在的四种因素即自由、个体性、社会整合和宗教紧张感构成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1) 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条件,是人整个存在的基础。人的行为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是盲目的,也非如行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环境决定的。人的行为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进行的。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时空、遗传、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限制。人恰恰是在利用现实限制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独特性的。(2) 个体性,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是自我存在的前提。每一个自由的个体都是独立自主、与众不同的,而且在形成他独特的生活模式之前,人必须首先接受他的自我。(3) 社会整合,是指个人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以个人的影响力作用于社会。社会整合是完整存在的条件。(4) 宗教紧张感,是存在于人格发展中的一种紧张或不平衡状态,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人从宗教中能够获得人生的最高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宗教能够提升人的自由意志,发展人的道德意识,鼓励人负起自己的责任,勇敢地迈向自我实现。现代人把性从爱中成功地分离出来,在性解放的旗帜下放纵自身,却遗忘了爱的真正含义是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联系,从而导致爱的沦丧。现代人逃避自我,不愿承担自己成为一个人的责任,在面临自己的生存处境中感到软弱无能,失去了意志力。他不敢直面自己的生存境遇,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焦虑,而是逃避焦虑,以保护那脆弱的自我,结果使得自己更加焦虑。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当我们的社会处于标准和价值观巨变的时代,不能像马修・阿诺德 (Matthew Arnold) 所说的那样,给我们展示一幅 “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什么?” 的清晰画面时,我们将会被抛回到对自我的追寻之中。内在的空虚是一个人长期积聚的对自己的特定信念的结果,即他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来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来改变他人对他的态度,或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世界。因此,他就产生了深刻的绝望感和无效感,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有的感觉。在所有的年代,人们一直都害怕孤独,并一直尽力逃避孤独。帕斯卡 (Pascal) 在 17 世纪就观察到人们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作出的巨大努力,他认为,这些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中,大部分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避免对自己的思考。100 年前,克尔凯郭尔 (Kierkegaard) 写道,在他那个年代,“人们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听嘈杂的音乐等方式来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以驱散孤独的思考,就像在美洲的森林中,他们通过火把、呐喊以及铙钹的声音来驱赶野兽一样”。但是我们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对于孤独的恐惧要广泛得多,而且对抗恐惧的防御措施 —— 转移注意力、社会交往以及 “受人喜欢”—— 也变得更加僵化和更具强迫性。被社会接受、“被他人喜欢” 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是因为它们可以阻止孤独感的迫近。一个人被舒适的温暖所包围;他已经融入了这个群体中。他再次被吸收了 —— 用极端的精神分析象征来说,他好像将要回到子宫中。他暂时摆脱了孤独;但这却是以放弃他作为独立本体的存在为代价的。而且他放弃了一种最终将使他建设性地战胜孤独的东西,即发展他自己的内在资源、力量和方向感,并以此作为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的基础。这些 “被塞满了的人” 注定会变得更加孤独,无论他们怎样 “相互倚靠在一起”;因为空洞的人不具备学会如何去爱的基础。尼采说,出路在于重新找到一个价值观的核心 —— 他称之为所有价值观的 “重新评价” 或 “重新评估”。他宣称,“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我为人类最终的自我反省行为所提供的处方”。这种自我意识,即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自我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特征。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他最高品质的根源。它构成了人类区分 “我” 与世界这种能力的基础。它给予了人类留住时间的能力,这仅仅是一种超脱于当前,想象昨天或后天的自己的能力。这使我们看到了理解现代许多自我谴责的动力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谴责自我是获得一个自我价值感替代物最为快速的方式。几乎但没有完全失去其价值感的人们通常具有非常强烈的谴责自己的需要,因为这是淹没这种痛苦的无价值感和羞辱感之痛最为迅速的办法。仇恨或怨恨通常是个人阻止自己在心理或精神上自杀的唯一方法。它具有保存某种尊严和某种个人自己的同一性感的功能,就好像是这个人 —— 或人们,如一个民族 —— 在心中默默地对其征服者说,“你们已经征服了我,但是我还保留有恨你们的权利”。仇恨或怨恨通常是个人阻止自己在心理或精神上自杀的唯一方法。它具有保存某种尊严和某种个人自己的同一性感的功能,就好像是这个人 —— 或人们,如一个民族 —— 在心中默默地对其征服者说,“你们已经征服了我,但是我还保留有恨你们的权利”。人具有固定时间 (time-binding) 的能力。科泽斯基说,关于固定时间的能力,“我指的是使用过去劳动与经验的成果,使其成为现今发展的智力资本与精神资本的能力…… 指的是人类越来越能够根据遗传下来的智慧来指导其生活的能力;指的是人类据此既是过去时代的继承人,同时又是子孙后裔的受托管理人的能力”。当苏格拉底在描述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的社会时,格劳孔 (Glaucon) 反驳说,“苏格拉底,我不相信地球上任何地方有这样一座上帝之城”。苏格拉底回答说,“无论这样一座城市是存在于天堂,还是将来会存在于地球上,智者都将会遵循那座城市的方式而生活,与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而且在这么看待它的时候,他就将会井然有序地布置自己的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与克拉威克在其名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科学的历史是男女科学家及其思想、贡献的故事和留给后世的记录。” 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两大动力源头:大师与经典的结合。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1/10

        这本书的质量相当好,相当好,非常推荐。这本书似乎和精神分析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作者又像是不怎么关心精神分析似的。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世界的方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