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介绍跨文化视角下的20世纪中国民俗学简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撰写的民俗学理论著作,采用现代国际民俗学中经典民俗学的方法论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20世纪中国民俗学走过的道路,肯定中国民俗学的成就。通过重读原典和田野作业笔记,揭示已被前人发现而后来被忽略的原创观点、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讨论民俗学从本土民俗学研究转向多元民俗学的建设历程。

全书共12讲,重点选择水利、粮食、土地、城边村、传统工艺等专题开展细致的个案分析。本书既能为专业学者把握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也可为跨学科读者和一般读者提供比较广泛的民俗学基础知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教育援青”国家战略与人文 学科基础建设
  • 一、建立落实国家战略的“长效机制”
  • 二、跨文化学在文化内部多民族相处与对外文化交流两端发挥作用
  • 三、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著作的特征
  • 绪论: 经典民俗学
  • 一、国际范围内经典民俗学的五个发现
  • 二、国际民俗学的多元视野
  • 第一讲 民、民俗与民众知识
  • 一、“民”的定义
  • 二、“民俗”的定义
  • 三、民众知识
  • 第二讲 粮食民俗
  • 一、粮食民俗的概念与意义
  • 二、粮食民俗与自养模式
  • 三、工业化粮食模式的冲击
  • 四、国家管理与粮食主权
  • 第三讲 土地民俗
  • 一、土地民俗的含义、构成与范围
  • 二、土地民俗的变迁
  • 三、土地民俗与土地利用的个案研究
  • 第四讲 水利民俗
  • 一、水概念与用水民俗
  • 二、历史文献对水利民俗的记载
  • 三、民间水治的一般特点
  • 四、水利技术民俗的个案研究
  • 第五讲 建筑民俗
  • 一、民居古建
  • 二、现代住房
  • 三、民居遗产保护
  • 第六讲 传统工艺民俗
  • 一、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
  • 二、传统工艺的中西对话要点
  • 三、传统工艺与高等教育
  • 第七讲 民俗艺术
  • 一、民俗艺术研究的理论构成
  • 二、民俗艺术研究的任务
  • 三、民俗艺术研究的理论收获
  • 第八讲 手机民俗
  • 一、手机理念与信息民俗
  • 二、手机通信的民俗容量
  • 三、手机短信的民俗内涵
  • 四、手机民俗与民俗规则的联系
  • 第九讲 民俗非遗
  • 一、民俗非遗的概念
  • 二、民俗非遗研究的知识系统
  • 三、民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与研究性保护
  • 第十讲 社会民俗
  • 一、民俗学视角的社会文化建设
  • 二、民俗学视角的社会变迁
  • 三、民俗学视角的社会民俗分类
  • 第十一讲 中国民俗学史
  • 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
  • 二、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三、现代民俗学史
  • 第十二讲 所谓印欧文化圈
  • 一、芬兰学派的印度基地
  • 二、印欧合作:建立青年民俗学者国际化培训制度
  • 三、重读印欧民俗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概念转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