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2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部描写苏联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俄苏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涉及道德、政治、宗教等许多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日瓦戈医生》触及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凝聚了作家对人类、对历史、对社会以及个体生命的全部体验和思考。在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短暂的40多年的人生中,他经历了1905年革命、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以及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诸多社会大变动,同时也伴随着饥饿、贫穷、屈辱等种种精神磨难。小说正是以这些广阔的历史画面为背景,描绘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30多年变革中的悲剧命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出版说明
-
帕斯捷尔纳克故居一日行的感悟 ——代序
-
主要人物表
-
上卷
-
第一章 五点的快车
-
第二章 来自另一个圈子的姑娘
-
第三章 斯文季茨基家的圣诞晚会
-
第四章 不可免的事已臻成熟
-
第五章 告别旧时代
-
第六章 莫斯科宿营地
-
第七章 旅途中
-
下卷
-
第八章 到达
-
第九章 瓦雷金诺
-
第十章 漫漫长路
-
第十一章 丛林战士
-
第十二章 甜蜜的花楸果
-
第十三章 有雕像的房子对面
-
第十四章 重归瓦雷金诺
-
第十五章 结 局
-
第十六章 尾 声
-
第十七章 尤里·日瓦戈的诗作
-
附录 《日瓦戈医生》的有诗为证
-
“名著名译丛书”书目
展开全部
跟万历十五年一样,能修正预装的错误看法
赞,得到我大概是在 20 年前看过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诺奖名头和禁书这两个的好奇心驱使而阅读的。对书中描写的扭曲的人性、苏鹅的阴暗与不正当男女关系感觉特别压抑。归纳中心思想:1)战争是百姓之灾 2)集体主义对于所犯错误的掩盖 3)时代洪流中人物很渺小书中对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所呈现的观点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哪怕是对我们国家历史书上宣扬支持称赞的十月革命也是如此。不论是白军还是红军,统统残暴不仁,革命者被简洁明了而富于煽动性的革命理论洗脑,狂热激进,在全国上下掀起怒海狂涛。人民真实的生活怎样呢?并非教科书上写的,全国上下对十月革命一致叫好支持,事实怎么可能是那样如果你不知道十 月革命和苏维埃 政权对于沙皇俄国所有阶层的冲击;如果你不了解俄国贵族阶层在精神层面和欧洲大陆意识形态的关联,不知道民粹主义,对于广袤的西伯利亚充满了疑惑和敬意,那么你没有一丝可能真正看懂《日瓦戈医生》
漫长的冬日
40 年前高中好朋友告诉我因为看《日瓦戈医生》立志当一名医生,之后他考取医学院,现在成为获得 “五一” 奖章的名医。后来我想当时他应该不是看书,而是看 1965 年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部 3 个小时的电影现在看来一般,可 40 年前看里面的末代贵族还是很帅气的。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俄罗斯的小说是最好谋杀时间的,从托尔斯泰,到肖洛霍夫,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波澜壮阔的画卷,现在很少有人耐心看得下去了。本书现在看应该有西方炒作的成分,因为揭露出革命中的另一面,大时代来临时,有文化的贵族最先嗅到气息,可激情过后往往是更大的失落,本书主要描写 1902 年到 29 年,当时的苏联宣传应该是艳阳天,书里写出的是漫长的冬日,1988 年才出了俄文版,历史变动时期还是要学会一技在身,医生敌我都需要。
历史是一条人们探索死亡并且追求永生的长路,我们正在这路上努力
我一直对俄国文学作品不甚亲近,很大一个原因是俄国人的名字太长,而俄国小说又往往叙事宏大、人物复杂,常常看到后面忘记前面,这本小说也一样。加之我对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需要不断停下来查阅资料,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以至于这本 400 页不到的小说,居然看了整整 2 天。在痛并快乐的阅读体验中,我一点点了解俄国革命的发展,俄罗斯广袤的大地缓缓呈现在眼前,去那个地方看一看的想法也在心中慢慢生长。 日瓦戈医生作为典型的布尔乔亚,虽被历史裹挟,但恪守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旁观者,被动的参与到俄国革命中,爱着自己的妻子、珍惜家庭,对拉拉一见倾心,彼此真心相爱,但最终为了回到妻子身边也为了拉拉母女的未来选择离开。那种痛不是鲍里斯几页纸能描写出来的,难以取舍、不愿取舍、不得不取舍后的痛苦,我都切实体会过。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冬妮娅是化学教授的女儿,与日瓦戈青梅竹马,他们出身于相同的社会阶层、来自有着同样道德、教育及观念的家庭、有相似的价值观,在妻子那里有日瓦戈需要的平静生活。拉拉是比利时军官后裔,家道中落,中学阶段受到父亲昔日朋友的引诱,与日瓦戈在战地医院萌生爱情。日瓦戈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心底爱上了拉拉,直到妻子提醒才发现拉拉早已深植于心。那种难以言表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无奈造化弄人。 小说于 195 年辗转出版,次年鲍里斯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作品的政治倾向与苏联政府不合,被迫拒绝接受颁奖,书中描写的肃杀气氛在现实中再次展现。 一个人的命运与大环境息息相关,面临动荡的时候,放下执念,去往一个太平国度,是明智的选择。也许多年之后发现,有些同龄人在动荡中获得了巨大的机会,飞黄腾达,但也要看到更多人在动荡中丧失了自由乃至生命。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