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跟万历十五年一样,能修正预装的错误看法

    赞,得到我大概是在 20 年前看过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诺奖名头和禁书这两个的好奇心驱使而阅读的。对书中描写的扭曲的人性、苏鹅的阴暗与不正当男女关系感觉特别压抑。归纳中心思想:1)战争是百姓之灾 2)集体主义对于所犯错误的掩盖 3)时代洪流中人物很渺小书中对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所呈现的观点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哪怕是对我们国家历史书上宣扬支持称赞的十月革命也是如此。不论是白军还是红军,统统残暴不仁,革命者被简洁明了而富于煽动性的革命理论洗脑,狂热激进,在全国上下掀起怒海狂涛。人民真实的生活怎样呢?并非教科书上写的,全国上下对十月革命一致叫好支持,事实怎么可能是那样如果你不知道十 月革命和苏维埃 政权对于沙皇俄国所有阶层的冲击;如果你不了解俄国贵族阶层在精神层面和欧洲大陆意识形态的关联,不知道民粹主义,对于广袤的西伯利亚充满了疑惑和敬意,那么你没有一丝可能真正看懂《日瓦戈医生》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漫长的冬日

      40 年前高中好朋友告诉我因为看《日瓦戈医生》立志当一名医生,之后他考取医学院,现在成为获得 “五一” 奖章的名医。后来我想当时他应该不是看书,而是看 1965 年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部 3 个小时的电影现在看来一般,可 40 年前看里面的末代贵族还是很帅气的。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俄罗斯的小说是最好谋杀时间的,从托尔斯泰,到肖洛霍夫,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波澜壮阔的画卷,现在很少有人耐心看得下去了。本书现在看应该有西方炒作的成分,因为揭露出革命中的另一面,大时代来临时,有文化的贵族最先嗅到气息,可激情过后往往是更大的失落,本书主要描写 1902 年到 29 年,当时的苏联宣传应该是艳阳天,书里写出的是漫长的冬日,1988 年才出了俄文版,历史变动时期还是要学会一技在身,医生敌我都需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描述医生日瓦戈与妻子以及美丽的女护士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小说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的个人际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 —— 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和个人的消极。《日瓦戈医生》是对历史的诗意回望和反思,1958 年作者因 “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日瓦戈医生》写了俄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关于这段历史,公认最好的文学作品。1958 年,瑞典文学院给作者颁发了诺贝尔奖。第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他们是庞大历史背景下的两个个体。整部小说的主题,是个人生活和历史规律之间的冲突。第三、主人公对于生活的追求,代表了一种反历史的、日常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不允许的。这也是他们的悲剧命运的根源。第四、这种对生活的赞美和追求,代表了俄罗斯的一种强烈的精神传统。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人道主义的坚持,在历史面前很软弱,日瓦戈医生在这个时代里,也没有办法为自己和亲人的命运抗争。第五、虽然这本书在一段时间内是苏联禁书,作者也被迫放弃领奖。但是这种迫害,是毫无必要的,反而被当时的冷战对手美国所利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时代,小人物

            入门还是需要一点门槛 (主要容易放弃)。看到一百多页了,才发现眉目,这还得感谢提前完成得到听书,留下的初步印象。虽然序言有人物介绍,但鉴于俄国人民的名字真的太长,偶尔换个昵称,对于我们从小成长极简姓名文化 —— 两三个字足以叫出名儿 —— 人来说,确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加上每章场景和人物分开描述,男女主人公本不在一条线上,后续才相遇,导致截止目前,整本书结束后,仍想不起来前面的篇幅内容。不过既然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名著,它确实让人触动。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本书,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历史的相似性。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化在城市和乡村带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何其相似:红军与白军的内战,共产党与国名党;国有化集体分配物资,五几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奶奶辈的人都能讲出当年挣公分、粮票买粮状况;打击 “投机倒把”、资本主义,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文化大革命...... 这一切真实的让人不禁怀疑:既然俄国已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走过弯路,为什么几十年中国不能吸取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呢?后来我逐渐明白,万事万物具备周期性,皆为轮回,哪怕是宇宙也不例外。前人如果栽树,后人该走的路也只能亲身经历,才会深刻。这也许也能说明,为什么截止目前,俄国越往后,苏联解体,而中国却走出了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换个人,换个时代,方向一致,但过程和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二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一度我不曾明白,男主到底是因哪方面爱上了女主?战时医院,两人最初相处的日子,没看出有特殊情愫产生。或许是日久生情,女主跑到战场上寻找丈夫、并为此成为护士的勇气?后续,第二次战后在尤瓦尔金的图书馆,去到女主家,相互交谈,度过了那些日子。聊得来,价值观类似,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第三次,男主从游击队逃回来,和女主同居的几个月,感情升温。为了安全,男主用善意的谎言让他人将女主和她的孩子带到远东地带,自己却选择不离开。其实这里,当时也不大能理解,为什么他不选择离开呢?是因为愧疚,想回到莫斯科,等待自己的妻儿能从巴黎回国再见?看到结局,回头再看,答案也许是女主的生命力吧。正如男主妻子寄来的那封信里所陈述的,类似于我生来为了和平,而她生来是经历坎坷,给他人带来影响的人 (当然信里陈述的是负面)。日瓦戈和她妻子,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而过,家里相对也殷实,而女主则不同,与他们正相反,一直与命运作斗争。经历蕴含了深度。最后,日瓦戈死得有些突然,不过似乎冥冥之中我们早已接受,最后八年,连作者都只是草草说了声,简单说一下而后八年他度过的日子,似乎都觉得他只是 “苟延残喘地” 多活了几年。而女主在棺材前悲痛时的情景,第一次击垮了我的内心,对于他俩的感情。故事结尾,埋了一个悬念。时代洪流下,后辈虽逃不过,也是一个念想,一种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是一条人们探索死亡并且追求永生的长路,我们正在这路上努力

              我一直对俄国文学作品不甚亲近,很大一个原因是俄国人的名字太长,而俄国小说又往往叙事宏大、人物复杂,常常看到后面忘记前面,这本小说也一样。加之我对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需要不断停下来查阅资料,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以至于这本 400 页不到的小说,居然看了整整 2 天。在痛并快乐的阅读体验中,我一点点了解俄国革命的发展,俄罗斯广袤的大地缓缓呈现在眼前,去那个地方看一看的想法也在心中慢慢生长。    日瓦戈医生作为典型的布尔乔亚,虽被历史裹挟,但恪守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旁观者,被动的参与到俄国革命中,爱着自己的妻子、珍惜家庭,对拉拉一见倾心,彼此真心相爱,但最终为了回到妻子身边也为了拉拉母女的未来选择离开。那种痛不是鲍里斯几页纸能描写出来的,难以取舍、不愿取舍、不得不取舍后的痛苦,我都切实体会过。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冬妮娅是化学教授的女儿,与日瓦戈青梅竹马,他们出身于相同的社会阶层、来自有着同样道德、教育及观念的家庭、有相似的价值观,在妻子那里有日瓦戈需要的平静生活。拉拉是比利时军官后裔,家道中落,中学阶段受到父亲昔日朋友的引诱,与日瓦戈在战地医院萌生爱情。日瓦戈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心底爱上了拉拉,直到妻子提醒才发现拉拉早已深植于心。那种难以言表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无奈造化弄人。    小说于 195 年辗转出版,次年鲍里斯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作品的政治倾向与苏联政府不合,被迫拒绝接受颁奖,书中描写的肃杀气氛在现实中再次展现。    一个人的命运与大环境息息相关,面临动荡的时候,放下执念,去往一个太平国度,是明智的选择。也许多年之后发现,有些同龄人在动荡中获得了巨大的机会,飞黄腾达,但也要看到更多人在动荡中丧失了自由乃至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瓦戈医生》

                第一、《日瓦戈医生》写了俄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关于这段历史,公认最好的文学作品。1958 年,瑞典文学院给作者颁发了诺贝尔奖。第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他们是庞大历史背景下的两个个体。整部小说的主题,是个人生活和历史规律之间的冲突。第三、主人公对于生活的追求,代表了一种反历史的、日常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不允许的。这也是他们的悲剧命运的根源。第四、这种对生活的赞美和追求,代表了俄罗斯的一种强烈的精神传统。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人道主义的坚持,在历史面前很软弱,日瓦戈医生在这个时代里,也没有办法为自己和亲人的命运抗争。第五、虽然这本书在一段时间内是苏联禁书,作者也被迫放弃领奖。但是这种迫害,是毫无必要的,反而被当时的冷战对手美国所利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怎么看懂,但感觉是好书。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绪,还有印象派的叙事手法。也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剧的人生!

                    《日瓦戈医生》在前苏联曾经是禁书。它描写了沙皇时代一个进步的医生从同情和支持革命,到成为革命的受害者,并且最后在即将和恋人团聚时,倒在了黎明之前的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品。《日瓦戈医生》触及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凝聚了作家对人类、对历史、对社会以及个体生命的全部体验和思考。在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短暂的 40 多年的人生中,他经历了 1905 年革命、2 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以及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诸多社会大变动,同时也伴随着饥饿、贫穷、屈辱等种种精神磨难。小说正是以这些广阔的历史画面为背景,描绘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 30 多年变革中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上半部分,尤里身上浓厚的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来自他精神上的父亲,也就是他的舅舅尼古拉神父。所以,当他看到十月革命打破了旧社会的制度,完成了托尔斯泰没有完成的事情的时候,确实满怀热情地歌颂。但是,当革命引发了战争,强行把所有人变得类似,一步一步挤压个人生存的空间的时候,他就感受到自己当年还是太天真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尤里显然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俄罗斯传统,回到更悠久的精神历史里。他赞成革命,却反对暴力,在他身上,洋溢着俄罗斯式、带有宗教性质的博爱和人道主义,在抽象的、简单化的历史面前,他持有深深的、无法言说的怀疑。所以,他不去试图拯救别人,不当真理在握的布道者,转头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完善。尤里的精神力量,来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传统里对于爱和人道主义的珍视。但是,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这样的力量是软弱无力的,它只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象征,却不是指引人们前进的力量。所以在小说里,尤里是个软弱的人,他无法保护自己的亲人和爱人,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命运带来的苦难。在小说外,当帕斯捷尔纳克写出这本书,表达了这种超越了进步史观的观念时,立刻遭到文坛的围剿。1958 年,瑞典文学院发给了他诺贝尔奖,但是他不敢去领。他被窃听,被监视,他的情人伊文斯卡娅,也就是拉拉的原型,几乎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他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封电报,声明放弃领奖。就在当天,他的儿子来看他,发现他一夜之间老了好多岁。1964 年,赫鲁晓夫读完了这本书,才发现当年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批判毫无必要,但当时,帕斯捷尔纳克已经去世四年了,一切就像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正是因为他们当时那么紧张,才给中情局抓住了机会,越禁止,就越吸引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墓园走出绕过一片原野,在路北侧斜插进去的一个林木葱笼的院落,就是作家的故居。房子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别墅式小楼,楼门右侧有一块不久前才挂上去的木牌,写的是 “帕斯捷尔纳克博物馆”。负责照料和接待来访者的是位名叫奥利娅的中年妇女,当她接过我带去当作赠品的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瓦戈医生》中译本时,原来有些矜持和略显疲倦的面容立即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致谢之余再三说要把这个译本作为馆藏珍品保存起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