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收入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内容简介

契诃夫的显著特色是他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他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理的象征。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契诃夫
  • 出版说明
  • 前言
  • 不平的镜子
  • 圣诞节故事
  • 谜样的性格
  • 一个文官的死
  • 嫁妆
  • 查问
  • 胖子和瘦子
  • 在海上
  • 水手的故事
  • 站长
  • 变色龙
  • 凶犯
  • 厨娘出嫁
  •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
  • 苦恼
  • 风波
  • 巫婆
  • 阿加菲娅
  • 歌女
  • 丈夫
  • 磨坊外
  • 万卡
  • 薇罗奇卡
  • 冷血
  • 渴睡
  • 草原(游记)
  • 精神错乱
  • 没意思的故事
  • 跳来跳去的女人
  • 在流放中
  • 第六病室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文学教师
  •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
  • 带阁楼的房子
  • 我的一生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农民
  • 套中人
  • 醋栗
  • 约内奇
  • 出诊
  • 宝贝儿
  • 在峡谷里
  • 新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解决的生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笔记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契诃夫小说的特色,就是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本质。️拣选几篇印象深刻的说说。早期的小说有一种奇异吊诡的风格,当然其中也有讽刺。还有纯粹的讽刺小说,比如《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等等。接下来,越来越感到作者对人间之苦的慈悲之心。比如,《巫婆》是描写妻子与丈夫,《丈夫》是描写社会的失意者,人们行走在人世间的泥淖中的不得已和无奈。然后一个阶段,是作者深入思考人生的偶然、复杂和变化莫测,越来越触及到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比如,《吻》《草原》《第六病室》《我的一生》《醋栗》都是绝佳之作。按照时间线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讽刺的元素,尖锐性从显性变为更深沉的隐性;人文的元素,从浅表的、狭窄的同情,变为更广阔的理解和包容。️契诃夫说:"生活自会消化一切,既不要人帮忙,也不要人同意。" 所以他的小说是高度淡化情节的,大多通过截取日常平凡的细节片段,来刻画生活和人物。小说叙述的语言也是客观而含蓄的,不重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过程。而是从人的行为举止,写出他们内心的活动和变化。如果参照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对什么样的情感不是 “媚俗”,人生的 “复杂性和偶然性” 是什么,人性的根本是 “非理性”,等等,契诃夫的小说是绝佳阐释。️就如最后一篇《新娘》所写,生活总是未解决的难题,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既保有这样的希望,有广阔且未知的未来,在前方等待我们,也不陷于当下的泥沼。还是那句话,这一本书,将整个人生都写在里面。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契诃夫的小人物透视现代人

      无须特别耀眼的文学技巧,无须特别忧烦文句的精雕细琢,也可以成为完美的艺术家 —— 契诃夫就是个好范例。                                     —— 纳博科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空里的叹息:三十岁读契诃夫

        生日蛋糕上的烛光早已灭了,互相祝福的喧闹也已散去,我独自倚在窗边,静静注视着窗外被灯光涂抹得半透明的沉沉夜色,又翻开了那本翻旧了的契诃夫小说集。书页沙沙作响,如同窗外簌簌的落叶声。三十岁的生日,仿佛不知不觉间便到了眼前。更像契诃夫笔下那些人物,忽然踟蹰到了某个路口,环顾着未曾料想的路径。契诃夫的世界里满布着 “未完成” 的痛苦和遗憾。人们总在期望某个决定的转折点,某个未来的救赎,但那一天却似乎永远不到来。《醋栗》中尼古拉梦想了一辈子。为了那座带醋栗树的小小庄园,他近乎吝啬地活着。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只是因为不幸的人沉默地背负着自己的重担。契诃夫从不批判平凡梦想本身,也不戏剧化梦想的破灭,他只是冷静地呈现梦想实现后的真实模样:那醋栗如此酸涩,远非尼古拉想象中甘美。年轻时我们高昂着头,期盼着破茧而出的那一瞬。但契诃夫却揭露了羽翼伸展的过程。不过是陷落在另一个同样无法摆脱的网中罢了。书中那些女性的命运更是浸透着无声的窒息感。《宝贝儿》中奥莲卡的一生,是依附与寄托的一生。她需要把自己的思想系在别人的生活上。契诃夫笔下的女人,多数时候只能作为映照他人存在的影子。她们在生活的洪流里被裹挟着向前,连挣扎的姿势都模糊黯淡。契诃夫不写宏大的压迫叙事,他写的是日常空气一般的侵染与消磨。连呼救声也被抽成了真空,只剩下沉重的叹息。契诃夫笔下,最令人心悸的便是那 “未被听见的痛苦”。《苦恼》中的老车夫约纳,失去儿子后,巨大的悲痛压在身上,驱赶着马车在雪夜里穿行。他只是想找人说说儿子死了这件事。然而一次次倾诉的尝试都被乘客粗暴地打断,最终他只能对着不会说话的小母马喃喃自语。那说不出的痛苦,在沉默中反而震耳欲聋,直刺人心。这种难以倾诉的悲哀,这种被生活粗暴忽视的个体痛苦,恰恰是契诃夫笔下最深邃、最无力也最普遍的人类境遇。契诃夫不渲染浓墨重彩的悲剧,他克制地用文字之手,挑开了生活表面那层薄薄的希望之膜,让我们窥见底下缓缓流淌的平庸之痛。那些人物,无论地位高低,最终都成了被生活缓慢窒息的失败者。他们的不幸,如同我们周遭的空气一样平凡、无处不在,乃至于无法被发觉。在我们这个时代,焦虑如同野草般疯长,常常深陷于一种模糊却弥漫的恐慌之中:担忧错失良机,忧虑碌碌无为,害怕被生活抛弃…… 契诃夫笔下人物的痛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灵魂深处那种无法言说的失落感与停滞感。我们同样在等待,等待着某种救赎与蜕变,却不知它究竟会不会到来。就像桌上那只生日遗留的蛋糕,奶油花纹已有了些微融化塌陷的痕迹。契诃夫写下的是生命无声的消逝,如同奶油悄然塌陷下去,无声也无痕。他那伟大灵魂的悲悯之处,恰恰在于他不曾居高临下地施舍同情,他只将笔下人物摆在那里,如同玻璃罩下的标本,让我们得以清晰看见每一次微小却致命的呼吸艰难。契诃夫确实不曾许诺救赎,他只是为我们掀开了生活的幕布。让我们直面幕布后那场永恒存在的、平凡而巨大的窒息戏剧。

          转发
          2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