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未解决的生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笔记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契诃夫小说的特色,就是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本质。▫️拣选几篇印象深刻的说说。早期的小说有一种奇异吊诡的风格,当然其中也有讽刺。还有纯粹的讽刺小说,比如《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等等。接下来,越来越感到作者对人间之苦的慈悲之心。比如,《巫婆》是描写妻子与丈夫,《丈夫》是描写社会的失意者,人们行走在人世间的泥淖中的不得已和无奈。然后一个阶段,是作者深入思考人生的偶然、复杂和变化莫测,越来越触及到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比如,《吻》《草原》《第六病室》《我的一生》《醋栗》都是绝佳之作。按照时间线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讽刺的元素,尖锐性从显性变为更深沉的隐性;人文的元素,从浅表的、狭窄的同情,变为更广阔的理解和包容。▫️契诃夫说:"生活自会消化一切,既不要人帮忙,也不要人同意。" 所以他的小说是高度淡化情节的,大多通过截取日常平凡的细节片段,来刻画生活和人物。小说叙述的语言也是客观而含蓄的,不重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过程。而是从人的行为举止,写出他们内心的活动和变化。如果参照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对什么样的情感不是 “媚俗”,人生的 “复杂性和偶然性” 是什么,人性的根本是 “非理性”,等等,契诃夫的小说是绝佳阐释。▫️就如最后一篇《新娘》所写,生活总是未解决的难题,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既保有这样的希望,有广阔且未知的未来,在前方等待我们,也不陷于当下的泥沼。还是那句话,这一本书,将整个人生都写在里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真空里的叹息:三十岁读契诃夫生日蛋糕上的烛光早已灭了,互相祝福的喧闹也已散去,我独自倚在窗边,静静注视着窗外被灯光涂抹得半透明的沉沉夜色,又翻开了那本翻旧了的契诃夫小说集。书页沙沙作响,如同窗外簌簌的落叶声。三十岁的生日,仿佛不知不觉间便到了眼前。更像契诃夫笔下那些人物,忽然踟蹰到了某个路口,环顾着未曾料想的路径。契诃夫的世界里满布着 “未完成” 的痛苦和遗憾。人们总在期望某个决定的转折点,某个未来的救赎,但那一天却似乎永远不到来。《醋栗》中尼古拉梦想了一辈子。为了那座带醋栗树的小小庄园,他近乎吝啬地活着。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只是因为不幸的人沉默地背负着自己的重担。契诃夫从不批判平凡梦想本身,也不戏剧化梦想的破灭,他只是冷静地呈现梦想实现后的真实模样:那醋栗如此酸涩,远非尼古拉想象中甘美。年轻时我们高昂着头,期盼着破茧而出的那一瞬。但契诃夫却揭露了羽翼伸展的过程。不过是陷落在另一个同样无法摆脱的网中罢了。书中那些女性的命运更是浸透着无声的窒息感。《宝贝儿》中奥莲卡的一生,是依附与寄托的一生。她需要把自己的思想系在别人的生活上。契诃夫笔下的女人,多数时候只能作为映照他人存在的影子。她们在生活的洪流里被裹挟着向前,连挣扎的姿势都模糊黯淡。契诃夫不写宏大的压迫叙事,他写的是日常空气一般的侵染与消磨。连呼救声也被抽成了真空,只剩下沉重的叹息。契诃夫笔下,最令人心悸的便是那 “未被听见的痛苦”。《苦恼》中的老车夫约纳,失去儿子后,巨大的悲痛压在身上,驱赶着马车在雪夜里穿行。他只是想找人说说儿子死了这件事。然而一次次倾诉的尝试都被乘客粗暴地打断,最终他只能对着不会说话的小母马喃喃自语。那说不出的痛苦,在沉默中反而震耳欲聋,直刺人心。这种难以倾诉的悲哀,这种被生活粗暴忽视的个体痛苦,恰恰是契诃夫笔下最深邃、最无力也最普遍的人类境遇。契诃夫不渲染浓墨重彩的悲剧,他克制地用文字之手,挑开了生活表面那层薄薄的希望之膜,让我们窥见底下缓缓流淌的平庸之痛。那些人物,无论地位高低,最终都成了被生活缓慢窒息的失败者。他们的不幸,如同我们周遭的空气一样平凡、无处不在,乃至于无法被发觉。在我们这个时代,焦虑如同野草般疯长,常常深陷于一种模糊却弥漫的恐慌之中:担忧错失良机,忧虑碌碌无为,害怕被生活抛弃…… 契诃夫笔下人物的痛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灵魂深处那种无法言说的失落感与停滞感。我们同样在等待,等待着某种救赎与蜕变,却不知它究竟会不会到来。就像桌上那只生日遗留的蛋糕,奶油花纹已有了些微融化塌陷的痕迹。契诃夫写下的是生命无声的消逝,如同奶油悄然塌陷下去,无声也无痕。他那伟大灵魂的悲悯之处,恰恰在于他不曾居高临下地施舍同情,他只将笔下人物摆在那里,如同玻璃罩下的标本,让我们得以清晰看见每一次微小却致命的呼吸艰难。契诃夫确实不曾许诺救赎,他只是为我们掀开了生活的幕布。让我们直面幕布后那场永恒存在的、平凡而巨大的窒息戏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渴睡》《渴睡》: 1、故事非常简单:沙皇时期瓦丽卡一家三口作为奴仆为鞋匠主人家服务,那时的瓦丽卡只有 13 岁,主要工作是照顾整天哭个不停的小婴儿,和很多杂活,导致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直在半梦半醒间挣扎; 2、又是忙碌的一天,瓦丽亚被安排做了各种事,到了晚上,孩子还在啼哭,她突然想到这孩子不就是导致我睡不好觉的根源么? 3、于是她起了歹心,掐死了小孩,然后沉沉睡死过去。故事到此结束。 4、简短,却有力。 5、我们很容易按照上学时候阅读理解的思维来分析故事的背景,主题,困苦的底层,贫富差距,今天我就不说这些了。 6、最近有看《导演请指教》,我就在想如果想把这个故事拍成短片,作为导演,会怎么编排和延展。 7、冲突应该会放在小女孩最忙碌的一天,命令一个接一个,小女孩的情绪渐渐积累,最后看似平静了下来,音乐却越来越急; 8、最后,推向高潮,小孩的哭声戛然而止,最后定格在瓦丽亚睡得非常香的画面上; 9、开头也是小女孩睡着的画面,小女孩梦到因为自己买错了酒而被女主人掐着脖子大骂; 10、好了,突然有点断了思路; 11、最后想到的就是,小女孩以为这就是结束,但等她醒来,还有难于忍受的现实将要面对。孩子是无辜的,瓦丽亚也是; 12、她做了,当时她以为自己能做的最好选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西西弗后话——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我是呼延在后。85 年前的今天,一个 "文官" 被宣告 "死亡"。游荡于民族血脉中的两个灵魂在中华大地久别重逢,孕育,初生 —— 史称 "西安事变"。 -0-(前言)在立冬和小雪的领读中,我借红楼和两晋南北朝以及儒释道探讨了「集体 / 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的领读中,我想来聊一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今日不妨在前言中就直接破题,与读者共同思考:问题该从何处开始,事情该在哪里结束?生活远比解题,甚至远比战争都更加复杂,因为它居然可以做到 "无始无终"!-1- 西西弗日记:契诃夫 1880 年 12 月 12 日 晴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一个叫切尔维亚科夫的男人决定去死 —— 我是一名庶务官。就在昨天,我还在剧场里心旷神怡地看戏,岁月静好,一切如常。可是生活里总是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我无意间打了一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前排一位文职将军的脑袋上。这个只值得一笔带过的事件,却引发了足以令我惶惶不安的问题。这一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不在于喷嚏,不在于唾沫星子,不在于将军的脑袋,不在于将军起初的不在意、随后的原谅与不耐烦,以及最后恼羞成怒的呵斥,甚至不在于我的行为,而是在于我心中无从断绝的怯懦与庸人自扰。面对问题,我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然而在我一次次为自以为的过失和责任辩驳时,我不断被剥夺为自己辩驳的权利。我在持续的纠结慌张中,不仅丧失了面对问题开始时的决断,更是主动放弃了让这起事件结束的勇气。我在问题中无可辩驳,于事件中无从脱身。当我把自身牢牢囿困于这个问题上时,便无法再将自己投向未来。自此,我陷入绝望;自此,我不再存在。最终我因这个问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试图用生命来当做这起事件的结束。殊不知这起事件在问题开始时,就已然结束。请代我向未来问好。"我希望来年春天我会有一大笔钱,我是根据迷信来判断的:没有钱,就是快有钱了。"(契诃夫)-2- 西西弗童话:莫拉维亚 1954 年 12 月 12 日 晴 "一切都发生于我,一切又都回归到我。"(莫拉维亚)一个叫里卡尔多・莫尔泰尼的男人决定去死 —— 你不必错愕,不必怀疑,"反正,情况就是这样。"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越是不计较幸福,就越是感到幸福。"(《鄙视》)你可能也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了生活、为了妻儿、为了责任、为了幸福、为了购置一套房子云云,放弃了你最喜爱的工作,舍弃了你最大的抱负。"在这儿,城市里,你我都过着违反本性的生活…… 人不是为了生活在办公室的废纸堆里而生下来的。" 你因自己的生活被琐碎繁杂 "腐蚀和吞噬" 而感到可鄙。你对于现实的容忍更被自己视为一种堕落、一种崩溃,似乎已不仅仅在鄙视丑陋,还在鄙视自己。小时候真傻,居然盼望着长大。现实里成年人的童话,总是在夸大人类生存中一切丑陋的、肮脏的、反常的事情,它们总是试图令人想起生活之艰辛。当你走出人类充满幻想的童年时代,却成了一个沉溺在狂热的矛盾心理中不能自拔的现代人。你也许有过这样的幻想,幻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无须你花任何力气。时间确实可以冲淡一切,但是冲淡并不意味着解决。面对你认为毋庸置疑的事实,你却不敢正视。对你来说,那是一种新的痛苦,致使你人生的一半是在欲语还休、扭头不看和沉默寡言中度过。你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却没有意识到那恰恰是整个世纪的问题。你的情感,你的矛盾,你的鄙视,恰恰也是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或许《奥德赛》里荷马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值得效仿,不必非得去寻觅一些什么奥秘的含义,诸如什么 "人生值不值得活" 的严肃哲学问题。正视现实,不管现实会怎样。不管你是不是受到鄙视,你都可以深信自己并不是可鄙的人,你的存在,即是你的骄傲和理应受到别人尊重的资本。至于在问题内的无所适从,于事件中的无可辩驳,在存在中的不安与矛盾,在现实艰辛下的无奈与鄙视,甚至去思考 "人生是否应当具有值得读过的意义" 的问题,以及在此问题事件中无从得解的悲剧,你大可以都交与那个叫莫尔泰尼的男人来代替。事件中的问题以及人生中的矛盾,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反正,情况就是这样。" -3- 西西弗史话:托尔斯泰 1887 年 12 月 12 日 晴 "答案是没有的。"(托尔斯泰)一个叫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人决定去死 —— 在这场不得不绕回到俄国文学巅峰的著名且旷日持久的不幸中,困住三个人无从脱身。安娜无从脱身的问题在于,"无论什么时候去问她,她在想什么,她都会明白无误地回答:只想着一件事,自己的幸福和自己的不幸"—— 感性。卡列宁无从脱身的问题在于,"我不能不幸福,但她和他不应该幸福;她不应该幸福,但我没有过错,因此不能不幸福"—— 理性。渥伦斯基无从脱身的问题在于,命运这双隐形又操控着一切的手,其所释放出的偶然性压服了一切感性与理性的辩白。基于这起事件中无从脱身的问题,"答案是没有的。" 不幸的人各有不同,而抗争与脱身终究难料;幸福果真相似,只是人间所得几人。安娜・卡列尼娜最终选择了死亡。"那儿,就在正中间,这样我就惩罚了他,摆脱了所有人和我自己。" 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永远无从可解。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需要在问题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中,重新找到何以生而为人的自己。唯有书中的列文不喜欢说,也不愿意听别人说出问题的答案。问题掠走了他所见答案之美。-4- 西西弗后话:呼延在后 2021 年 12 月 12 日 多云一个叫呼延…… 啊呸!天气不太好。问题多少有点儿。问题与答案皆在上文,接下来的文字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后话 —— 这篇领读我本来只想借一下契诃夫和 "双十二",索性又顺手牵羊借来了西西弗、莫拉维亚和托尔斯泰。我自小就是一个执着于追求问题答案的人,只因为那是确定的、明晰的,甚至是可以不朽的 —— 与其说追求答案,换言之无非是汲汲于存在。尼采说:"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远的活力。" 西西弗是荒诞英雄,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他对诸神的蔑视,对死亡的憎恨,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吃尽苦头,苦得无法形容,因此竭尽全身解数却落得一事无成。这是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平庸何尝不是一种态度。从自我涌现的那一刻起,无数事件中的问题就已随之而来,这是我们必须独自承担来自现实世界的重量。然而所有问题中被翘首以盼的答案的终结,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纵然如此,也永远不要让结局遮挡了行迹的光芒。我们在无数次面对问题时希望的涌起与破灭中,发现局限,遭遇偶然,面临失败,认识绝望;在行动中面对局限,接受偶然,允许失败,穿越绝望。希望存在于行动本身之中,也就是说,行动的同时也是希望。唯有勇气与决断下的行动,是现实中最为确定的必然存在。我能接受梦想破灭,可以接受功败垂成,可以接受反派胜利,可以接受世界毁灭,可以接受问题没有答案,但就是接受不了一切都没有发生。1936 年 12 月 12 日,一头雄狮等待了九十六年 —— 用他此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九十六年 —— 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透彻,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起事!"- 后记 - 今天的领读,呼延小弟愿追随契诃夫 "简洁" 的文学精神,争取在 3 千字内搞定。最后,我想分享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首短诗来作为结尾:"我们的忧愁将会崩解,灵魂穿梭如风。"《晚安》2021.12.12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