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日趋保守的时代,立松这样的记者绝无仅有。

内容简介

混乱无序的战后日本,同时也充溢着自由豁达的风气,在那个时代,新闻记者可以成为明星,也可以成为英雄。全国性大报《读卖新闻》的社会部记者立松和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独家新闻不断,在乱世大放异彩。但这样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很久。

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日本财界迫切需要由保守势力来实现政治稳定。1955年,顺应这一趋势,民主、自由两党走向联合,单一保守的政党自由民主党诞生了。这就是五五年体制的开始,保守的永久政权得到了承诺,政、财、官互相勾结的结构性贪污腐败愈演愈烈。随着保守政治体制的确立,报纸的体制化也在推进,管理体制的强化终结了战后的无序和自由。

1957年,在报道一起《卖淫防止法》相关的受贿案后,不愿透露报料人身份的立松因损害名誉罪被捕,这在日本新闻界史无前例,着实蹊跷。原来,立松被卷入了检察机关内部的权力斗争。有人想抓出泄密的检察官,以官员违反《国家公务员法》为由打压对手。

固执的立松坚守记者的职业操守,始终拒绝出卖线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入狱
  • 2 卖淫贪污事件
  • 3 受命
  • 4 初显身手(其一)
  • 5 初显身手(其二)
  • 6 埋下宿因
  • 7 腾空跃起的猫
  • 8 问题报道
  • 9 “你要被捕了”
  • 10 前世的渊源
  • 11 朴烈事件
  • 12 怪写真事件
  • 13 惊人的早熟
  • 14 检察机关内部的复仇赛
  • 15 “请忘掉法律什么的吧”
  • 16 释放
  • 17 初识立松
  • 18 爆料人
  • 19 舞台已经变换了
  • 20 谢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名记者沦为阶下囚

    《批评官员的尺度》让舆论监督权逐渐成为美国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权,虽然这让无冕之王的记者在此后有所滥用,可其多少还是有点护身符的意味。若是没了这个,一心追求真相的记者会面对什么?《不当逮捕》记载了关于日本记者立松的人生故事。从报道政界惊天丑闻的知名记者到锒铛入狱的阶下囚,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围绕着事件的展开,我们又能收获什么?1. 锒铛入狱作为经常报道新闻的记者,立松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一天进入到拘留所。从座上宾到阶下囚,一切似乎在瞬间得以逆转。他的思绪还停留在外界,冰冷的监狱早已让他感到不安。没有安眠药的帮助他无法入睡,看着身边的人,立松不禁在想他到底做了什么才遭受如此不幸。从接到传唤的乐观到无情的铁窗,涉嫌损害他人名誉被起诉不再是个笑谈。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刚入行的记者身上倒还合理,可对于堪称行业标杆的立松难免有些蹊跷。随着作者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含冤入狱,还因为报道真相得罪了某些当权者而遭此劫难。电影《真相至上》里女记者为了保护信息来源而被迫入狱,一旦进去之后天翻地覆。曾经那些应该给予她支持的纷纷离去,甚至还劝她改变做法,不再坚持真理。立松没有像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实原型的情况那么糟糕,但一样陷入到类似的困境。记者为了自身的安危是否可以将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公之于众?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最后的答案。2. 社会之光以司法记者登场的立松年轻有抱负,作为风云人物,让他成为明星记者的却是因为对于日本战后 “昭和电工事件” 的报道。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他一跃成为了业界知名的记者,堪称社会之光。逮捕现任内阁确实轰动,但更为可怕的是事件牵扯到日本社会的政治、财政等高层,更是检察厅、警视厅席卷其中。事件的影响范围越大,立松的知名度也随之提升。春风得意的他可以说是炙手可得的热门人物,此时的他可以说就是正义的化身。这背后有好运的眷顾,也有自身的努力,自然也少不了他所拥有的强大信息网络。结合书中的介绍来看,他的出身以及性格让其在公检法系统里有着不可小觑的人脉,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获得各种小道消息,从而更容易写出重磅的独家新闻。崭露锋芒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光环加身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毕竟随着报道的继续,他得罪的有权有势之人只会有增无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3. 被冤入狱根据作者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立松的入狱可以说是被人设了局。所谓的损害名誉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方的目的是想要他交出提供信息的那个人,而这背后更为真实的目的是断绝他的职业生涯。记者圈子是个小圈子,他所面对的公检法圈子更是如此。一旦他说出了信息提供者的名字,那么他以后就再也不会被人信任,想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自然就不可能。在职业和人身安全之间,他做出的选择值得尊敬,可问题的核心可能还不在于他自身,或许可以说他更像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一个例子。跟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背后那些没有言明的事实。虽然同样是日本,可在战后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曾经他报道政治丑闻的日本还在乎真相,可如今早已不那么看重。看似私人恩怨的背后是日本社会在抛弃像他这样坚持真相的记者。曾经网上说,时代在将你抛弃的时候不会打一声招呼。搁在立松身上则是时代要抛弃的时候直接把他扔进冰冷的监狱。他可能什么都没有做错,可是时代变了。4. 时代变迁身处当下,面对层出不穷的自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衰落,我们自然很明白其到底意味着什么。以调查记者这个行当的消失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像立松这样挖掘丑闻揭露真相的可以说是奢侈品,是这个社会不愿意负担的。出事之后报社和同事的态度可以说就是最好的写照。明星记者看似光芒万丈,但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常常孤身一身。在那个较为传统的社会,人们理想中的记者和报社会为了真相而不断坚持,可如今我们又能见到几个?日本社会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可问题是随着这些记者的消失和凋零,我们是否还能获得事实和真相?难不成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炒作机器》里人工智能制造的虚假消息和错误消息,恐怕早让被信息汪洋大海淹没的广大民众束手无策。在这样的日本社会下,《从死刑台生还》里的四大冤案只是其中的知名代表,不难猜到,未来类似的案件不会少。更多的无妄之灾正在降临在更多无辜之人的头上,由此不知道要毁掉多少人和其背后的家庭。5. 个人魅力作为司法官员的第三代,立松没有子承父业,不过从小的生活倒是锻炼了他,更是在成为社会部记者后拥有了大量可靠的消息来源。除了常规的社交礼仪,结合他那极富小心思的手段,更是建立起了庞大的人脉网络。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立松的个人魅力,这是一个会让人喜欢上的年轻人。他身上的个人魅力确实可以让交流对象更容易打开心扉,不过这也可能暗藏着其他的风险。喝酒、玩女人,后来还吸毒,私生活极为混乱的立松,在圈内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或许就如他开玩笑说的那样,时不时抛出的重磅新闻既是他的护身符,又露出了他让人着迷的一面。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一个麻烦但不可或缺的员工,但这样的刺头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喜欢的。要是考虑到他所得罪的各种势力,他身上的弱点无疑是对方进行反击最好的选择。在喜欢造神的舆论里,人们很容易把这样的一个明星记者抬上神坛。可抛去这耀眼的光环,立松依然和普通人一样是弱小的凡人。或许生活中的一点波动都可能让他无力招架。6. 写在最后在这本小书里,有些人喜欢立松的人生故事,我可能更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抽丝剥茧,让真相水落石出的同时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但不完美的立松。现实世界中正义的守护者可能不是我们眼中的完美好人,却可能是像立松这样有道德瑕疵的普通人。幸运的是曾经拥有这样的人,不幸的是随着大幕拉开退下了历史舞台。以我之见,任何时代都需要像立松这样报道真相的优秀记者,可就其本身而言,自身的生存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哪怕没有这一次的身陷囹圄,他的记者生涯恐怕也是岌岌可危。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普通人无力改变,身边依赖的小圈子土崩瓦解亦是如此。或许我们需要这些记者的报道,可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有立松这样的鲜活案例摆在眼前,很难想象其他的记者不会深受触动。或许此举的用意多少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可如此一来其他人的噤若寒蝉恐怕也是预料之中的。我们希望有不畏强权不顾得失的英雄,可英雄也是必死的凡人。不要忘了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我们更不能将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他人。有这样的人最好,可没有的话我们也需要寻找到其他的应对之策。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