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把脉“全球化”的纷乱与冲突,厘清“后全球”概念及当下机遇。

内容简介

刘东教授在十年前曾出版过《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探讨的核心议题是“中国文化与全球化”,并提出我们要创造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此后,世界局势剧烈变化,“后全球”如今已成为国际学界的时髦话题,促使作者对此前的观点进行反省和补充。

作者首先重申了之前的观点,即全球化运动的底层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进而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由于文明之间的压缩和互嵌所导致的多方面的困扰,其症结就在于“压缩性的全球化”令人们生活的世界裂变乃至垮塌。

对于“后全球”这个新术语,作者在评议多部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概念凸显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的冲突,也放大了以往被淹没在乐观中的碎裂噪声。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采纳这个概念,它都有助于我们警醒地关注到,全人类正面临着关键的临界点。

然而,即使是人们为“后全球”惊叫的时候,也未必真的到了为“全球化”大唱“挽歌”的时候,还存在着不少沟通的渠道、协商的机会,乃至契合、共赢的基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当下仍需要警惕那些相应的风险,以期在同世界的协商、互动、磨合中,逐渐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最佳中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小引
  • 是处在“后全球”时代吗?
  • 补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破碎的世界上,重思“全球”

    本书的核心论述在于,我们并非简单地 “退回” 到民族国家各自为政的旧时代,而是进入一种更为复杂的 “后全球” 状态。旧的全球化叙事已然失效,但全球性的联系并未消失,只是变得更加碎片化、矛盾化和权力化。刘东以 “纠结的共生” 来形容这种状态 —— 彼此憎恶又相互需要,试图脱钩却发现筋骨相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试图跳出西方中心的论述框架,将中国经验置于全球转型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他提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既深度参与了全球化进程,又始终保持了某种内在的独立性。这种 “嵌入而非融入” 的模式,或许为思考 “后全球” 时代的主体性提供了一种可能。中国不是全球化的简单反对者或拥护者,而是一个经历了其全部矛盾、并试图寻找出路的实践者。书中对 “普遍主义” 的反思尤为犀利。刘东认为,以往的全球化常常等同于西方价值的普遍化,这是一种隐形的霸权。“后全球” 时代的挑战,恰恰在于能否真正接纳多元的现代性方案,走向一种 “对话的普遍性”—— 不是取消差异,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寻求共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