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覆盖自适应在线设计的理论方法模式、关键技术、工具及平台、示范应用等,实现产品自适应设计模式和应用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针对制造企业数据/知识与设计业务融用不足、产品动态需求适应性差、协同响应设计周期长等现实问题,围绕数据驱动的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模式和架构、制造企业全周期数据处理与知识管理、产品自适应在线交互协同设计等3个关键技术问题,以“数据驱动的产品自适应设计”模式创新应用为主线,阐明数据涌现和多源需求条件下的产品自适应设计动态演化机理。

书中研究并陈述了基于设计约束网络的产品自适应设计决策、产品性能多目标参数设计优化、全域异构跨尺度大数据分析融合等关键技术,建立包括异构数据处理、知识管理、自适应设计、在线交互设计在内的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集成技术方法体系,产品自适应在线交互设计平台,面向工程机械、特种设备、航天装备三家企业,开展应用,提升企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动态需求的设计响应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基本概念
  • 1.1.1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产生
  • 1.1.2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概念
  • 1.2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 1.2.1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发展
  • 1.2.2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原理
  • 2.1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内涵
  • 2.1.1 产品自适应
  • 2.1.2 数据与知识自适应
  • 2.1.3 设计求解方法自适应
  • 2.1.4 设计过程自适应
  • 2.2 产品自适应设计运作逻辑模型
  • 2.3 产品自适应设计的技术体系
  • 2.3.1 大数据感知与分析技术
  • 2.3.2 产品设计方案的生成与评价方法
  • 2.3.3 设计方案求解与优化方法
  • 2.3.4 设计过程的协同管控技术
  • 第3章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产品设计知识自适应组织方法
  • 3.1 全业务链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
  • 3.1.1 企业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及技术框架
  • 3.1.2 多技术集成的全业务链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方法
  • 3.1.3 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方法
  • 3.1.4 面向全类型制造大数据的自定义建模
  • 3.2 复杂设计知识网络构建与动态维护
  • 3.2.1 复杂设计知识网络构建需求与目标分析
  • 3.2.2 复杂设计知识网络构建方法
  • 3.2.3 复杂设计知识网络模型评价
  • 3.2.4 复杂设计知识网络动态维护
  • 3.2.5 复杂设计知识网络构建实例
  • 3.3 全业务链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知识管理
  • 3.3.1 全业务链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处理
  • 3.3.2 设计知识抽取与表示层构建
  • 3.3.3 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与产品设计知识的存储及检索
  • 3.3.4 产品设计知识空间设计与需求发现
  • 第4章 设计需求驱动的产品自适应决策技术
  • 4.1 复杂产品自适应设计信息组织
  • 4.1.1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信息组织形式概述
  • 4.1.2 产品设计信息的组织结构
  • 4.1.3 产品设计信息的组织方法
  • 4.2 面向变更需求的产品设计变更的可执行性评估
  • 4.2.1 产品设计变更特征分析
  • 4.2.2 面向设计需求的产品适应性分析
  • 4.2.3 产品设计变更的可执行性评估流程
  • 4.3 设计需求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案决策
  • 4.3.1 产品设计变更影响传播模式
  • 4.3.2 产品设计变更影响传播中的冲突识别和消解策略
  • 4.3.3 产品设计参数变更方案的代价计算
  • 4.3.4 最低代价驱动的产品设计参数变更方案决策
  • 4.3.5 产品设计方案决策实例
  • 4.4 产品适应性动态评价方法
  • 4.4.1 产品参数适应性动态评价
  • 4.4.2 产品配置适应性动态评价
  • 4.4.3 产品方案适应性动态评价
  • 第5章 智能设计与优化
  • 5.1 产品原理创新设计探索
  • 5.1.1 基于集成化设计理论的概念方案创新设计
  • 5.1.2 基于统一建模的功能样机构建与优化方法
  • 5.2 产品功能结构方案自适应设计
  • 5.2.1 产品功能结构单元自适应划分方法
  • 5.2.2 产品功能结构约束模糊自适应匹配
  • 5.2.3 产品递归化动态功能结构配置求解
  • 5.3 产品性能多目标参数优化设计
  • 5.3.1 产品设计变量与性能关联强度计算
  • 5.3.2 产品性能多目标参数优化求解算法
  • 5.3.3 产品性能多目标参数波动稳健优化
  • 5.4 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分析
  • 5.4.1 制造性和装配性设计分析
  • 5.4.2 产品维护性分析
  • 5.4.3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第6章 自适应设计支撑环境
  • 6.1 自适应设计产品建模
  • 6.1.1 在线三维产品参数化建模
  • 6.1.2 在线三维产品装配设计
  • 6.2 在线产品数字化定义
  • 6.2.1 基于模型的数字化定义
  • 6.2.2 数字孪生定义
  • 6.3 基于情境导航的自适应在线设计知识推送技术
  • 6.3.1 多维度设计情境模型构建方法
  • 6.3.2 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的情境模型更新机制
  • 6.3.3 基于复杂设计知识网络的知识匹配方法
  • 6.3.4 面向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的知识推送机制
  • 6.4 在线交互协同设计过程管控
  • 6.4.1 多主体在线协同设计模式
  • 6.4.2 在线交互协同设计过程感知
  • 6.4.3 基于共识度的协同设计知识冲突消解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 6.5 产品自适应在线交互设计平台
  • 6.5.1 工作空间
  • 6.5.2 资源空间
  • 6.5.3 可视化浏览
  • 6.5.4 三维模型智能搜索
  • 6.5.5 BOM管理
  • 6.5.6 项目管理
  • 6.5.7 在线建模
  • 6.5.8 流程审批管理
  • 6.5.9 业务建模
  • 第7章 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技术平台应用
  • 7.1 赋能工具
  • 7.2 平台架构
  • 7.2.1 基于微服务的平台架构总体设计
  • 7.2.2 平台服务层详细设计
  • 7.2.3 平台接口设计规范
  • 7.3 应用效果分析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产品创新设计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设计来实现创新,并且需要新的设计、新的技能和新的基础设施共同演进才能实现。根据不同需求及设计结果的差异化,将创新设计分为三类:变参数设计、突破性设计和适应性设计。1)变参数设计。在已有的设计产品上通过调整参数、修改原本的性能进行创新设计以满足需求的设计模式,该方法的设计结果通常和已有产品的差异程度很低。2)突破性设计。以全新的产品、新型的产品生产制造方式为目标进行设计,从初步设想到功能设计再到设计完成,突破性设计的结果和已有设计存在显著性差异,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3)适应性设计。通过连续且渐进地改进已有技术系统或产品来实现创新设计。大多数创新设计都属于适应性设计,该设计方法以现有产品为基础,采用其他各类较为成熟的技术使产品得到更新,一直向前沿技术靠拢。适应性设计的核心是不断发现冲突并解决冲突,解决现有产品的冲突,根据新的需求产生新的设计结果。针对产品原理的创新设计探索方法,分为两个方面:问题分析工具和思想生成工具。理想的设计探索方法是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分析和思想生成能力,并选择公理化设计和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以下称为 TRIZ)为基础进行创新设计的展开。和 TRIZ 相比,公理化设计强调整体,快速找到问题所在,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而 TRIZ 则强调解决问题,并没有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将两者的优势集成,可以更好地适应整个设计流程。一方面,公理化设计有助于分析技术问题,并推动性能良好的设计;另一方面,TRIZ 支持提出创新方法的过程,并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本章利用公理化设计对需求进行分析,在将功能需求展开为层次模型的过程中,针对其中的问题,利用 TRIZ 的方法帮助映射展开,而在完成层次结构模型之后,解耦合设计时再次引入 TRIZ 的方法完成设计。这样既可以利用公理化设计的问题分析能力,又可以利用 TRIZ 的问题解决能力,如图 5-1 所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