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吃”是饮食美学和科学结合的学问。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部分阐述了作者对调料、食材、美食等的独到见解,如第一章讲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二章讲到姜、蒜和香菜,第四章讲到云南的美食和四川的农家乐,等等。既为读者奉上了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为读者书写了一篇篇有趣有料的美文。

作者融古贯今,不仅从生物学、营养学、食品学的角度分析了食材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风味,以及食品为什么会对人的健康有利或有害等科学性问题,还讲述了古人对美食的不同见解以及与美食之间的趣事,文字既充满理性又不乏诙谐幽默,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品鉴饮食文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言 饮食美学和科学的结合
  • 第一篇 柴米油盐
  • 1. 生活(火)离不开柴
  • 2. 大米——满足温饱的第一大功臣
  • 3. 油,也要控制着吃
  • 4. 从减油说到烧烤
  • 5. 糖,也不能多吃
  • 6. 盐,该怎么吃?
  • 7. 酱,原来是“酱紫”的
  • 8. 你吃醋吗?
  • 9. 既高雅又大众化的茶
  • 10.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第二篇 吃个明白
  • 1. 姜是如何撞奶的?
  • 2. 大蒜的香与臭
  • 3. 爱之深恨之切的香菜
  • 4. 调皮的皮蛋
  • 5. 鱼生,可以吃吗?
  • 6. 臭味相投
  • 7. 海鲜世界里的科学与经验之争
  • 8. 广东烧酒——老广的杜康
  • 9. 水有多深
  • 10. 碱性水的“舞台”
  • 第三篇 美味佳肴
  • 1. 容月豆沙肥膘碱水粽
  • 2. 充满争议的肠粉
  • 3. 面条杂谈
  • 4. 蚂蚁上树
  • 5. 趣说月饼
  • 6. 杭州聚乐饭店的白鱼
  • 7. 马鲛,春天的使者
  • 8. 鳜鱼,贵在哪?
  • 9. 不寻常的鲟鱼
  • 10. 续说鲟鱼
  • 11. 不甘寂寞的鲫鱼
  • 12. 非洲鲫鱼非鲫鱼
  • 13. 鳝鱼,善吗?
  • 14. 龙虾,真有那么好吃吗?
  • 第四篇 味兼南北
  • 1. 新渝城的野生菌宴
  • 2. 彩云之南,美食难不难?
  • 3. 美食的传承与创新——再说滇菜和翠湖宾馆
  • 4. 川菜的农家乐
  • 5. 川菜的传统、现在和未来
  • 6. 广州酒家民国粤菜宴背后的科学
  • 7. 江南渔哥,熟悉的味道
  • 8. 马爹利美食剧场剧透
  • 内容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吃”升华

    这是一本将饮食的科学性与文化性深度结合的美食著作。作者林卫辉以跨学科的视角,从生物学、营养学到食品学,剖析食材风味的形成机理与健康关联,同时融入历史典故与地域饮食特色,构建出一部兼具理性考据与文学趣味的 “美食百科全书”。作为广东潮州人,作者的饮食基因中自带对粤菜文化的敏锐感知。他不仅是公众号 “辉尝好吃” 的主理人,更担任《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等纪录片的美食顾问,长期深耕美食评论领域,出版过《吃的江湖》等文集。中山大学法律系的学术训练与法律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职业背景,赋予他独特的分析框架 —— 用实证精神解构美食原理,以严谨逻辑考证饮食传统。这种跨界思维在书中体现为:解释姜撞奶的凝固现象时,他既追溯岭南民间智慧,又引入蛋白酶与酪蛋白的生化反应机制;讨论柴火饭的镬气时,既引述《随园食单》对火候的论述,又用流体力学分析锅体形状对热力循环的影响。全书四篇结构清晰呈现其写作脉络。首篇 “柴米油盐” 解构基础调料的科学属性,如揭示盐的摄入阈值与人体电解质平衡的关系,颠覆 “越少越好” 的刻板认知;次篇 “吃个明白” 聚焦争议性食材,以鱼生寄生虫风险为例,对比广东顺德的淡水鱼生与日本海鲜刺身的微生物环境差异,用数据消解食安焦虑。后两篇转向地域美食实践,“味兼南北” 章节中,他比较川菜农家乐的市井烟火与滇菜野生菌宴的山野灵气,指出饮食创新需植根本土物产,如广州酒家复原民国粤菜时,通过分子料理技术还原失传的 “玻璃虾仁” 口感,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转发
      1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