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7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发生的事件钩沉串联,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盘点这一年对后世历史之影响。
内容简介
全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以八个不同地点分为八章,讲述了赤壁之战、孔融被杀、蔡文姬归汉、孙权围攻合肥等多个著名历史事件,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不经虚构,历史依旧精彩
-
第一章 邺城(一至五月)
-
一、一声狮吼
-
二、痛失郭奉孝
-
三、玄武池练兵
-
四、爱子与名医
-
五、田畴让封事件
-
六、才女蔡文姬
-
第二章 许县(六月)
-
一、罢三公,任丞相
-
二、“奉”与“挟”
-
三、名士之死
-
四、一个伐木工的选择
-
五、益州来使
-
六、辽东的异动
-
第三章 襄阳(七至九月)
-
一、南征兵团
-
二、刘表的背疽
-
三、烦恼的家事
-
四、刘表让荆州
-
五、秘密投降
-
六、刘备的愤怒
-
第四章 当阳(九月)
-
一、“兵贵神速”
-
二、激战长坂
-
三、脱险之谜
-
四、徐庶的痛苦选择
-
五、谁缔造了联盟
-
第五章 江陵(九月)
-
一、两次“屠城”
-
二、大赏
-
三、贾诩欲言又止
-
四、张松的愤怒
-
五、兵分两路
-
第六章 柴桑(九至十月)
-
一、诸葛亮的激将法
-
二、一封恐吓信
-
三、周瑜算的账
-
四、刘备的疑虑
-
五、诸葛亮的选择
-
第七章 赤壁(十至十一月)
-
一、江上遭遇战
-
二、火烧乌林
-
三、败走华容道
-
四、一场被“高估”的战役
-
五、北路兵团
-
六、大瘟疫
-
七、是否“阻碍了历史进程”
-
第八章 合肥(十二月)
-
一、出击合肥
-
二、江陵之战
-
三、分享战果
-
四、“借荆州”真相
-
五、周瑜之死
-
六、刘备进军江南
-
七、三分天下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大事记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每日一书:《建安十三年》。中国人重视家庭,除强调孝道与亲情外,还强调团圆。中国人对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情结,希望天下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这不仅是家国情怀的内涵之一,也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农历戊子年,鼠年,公元 208 年。这一年发生了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对历史走向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在最有可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时间点,却拉开了分裂的序幕。围绕这场战役,人们有许多熟知的故事: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周瑜打黄盖、蒋干盗书、华容道义释曹操、三气周瑜等。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是广义的三国时期,历时约一百年,建安十三年虽仅占百分之一,其间发生的故事却占据着人们印象中的三国的很大一部分。只是,以上这些精彩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未发生过:诸葛亮没有跟张昭等人舌战群儒,他与张昭有亲戚关系,张昭很欣赏诸葛亮,曾向孙权举荐过他;诸葛亮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周瑜;庞统没有献连环计,因为他并不在赤壁现场;周瑜、黄盖用诈降计和火攻计打败了曹操,但诈降过程中没有发生过 “打黄盖” 事件;蒋干奉曹操之命策反周瑜,但那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情了,也没有 “盗书” 的情节;曹操兵败赤壁,确实走的是华容道,但在那里没有遭遇关羽的伏兵;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就去世了,但不是被诸葛亮 “气死” 的。抽去那些精彩的片段再看赤壁之战,也许会觉得沉闷枯燥,但这确实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战国策》说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英国诗人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前面三句里的 “史” 应该是指真实的历史,是过去真切发生过的事,而不是经过加工的历史。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历史” 有着不同的形态:一是 “田野里的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旧址、重要历史设施留下的遗迹、各类历史文物及其他各类考古发现,它们是 “原汁原味” 的历史;二是 “史书上的历史”,一些被大家公认的史书,是组织历史学家根据可靠史料编写的,虽然有组织者、写作者个人主观因素在其中,但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三是 “艺术化的历史”,以历史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戏剧、小说、影视剧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三种 “历史” 分属不同门类,各有特点,没有 “高低” 之分,但它们的目标和功用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艺术化的历史” 功不可没。人们喜欢三国,喜欢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物,记住了建安十三年曾经发生过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但梳理其内容,会发现书中重点描写刻画的往往集中于虚构的地方:一开始是桃园三结义,之后是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紧接着是过五关、斩六将,后面有三气周瑜、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上面这些情节大多数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删掉这些虚构的文字,仅保留有史可查的部分,大概只剩 “三分” 了。离开虚构,历史就不精彩了吗?其实,真实的历史依旧很精彩。以建安十三年为例,除了赤壁之战这一年还发生过很多事,华佗之死、曹冲之死、孔融之死都在这一年,还有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归来,这些事虽不如赤壁之战知名,但背后也有着很多故事。就赤壁之战而言,离开那些不存在的故事仍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不是刻意创造的,保留了历史的真实与鲜活,都充满了趣味。再者,围绕赤壁之战还有许多疑问:曹操为什么急于发动这样一场战役?刘备、孙权为什么坚决不投降?几万人真的能打败几十万人吗?刘备为什么 “借荆州”?孙权为什么愿意借给他?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的统一进程,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人真的是 “历史罪人” 吗?挖掘细节,解答疑问,将这一年发生的事件钩沉串联,依然充满可读性。站在大历史角度看,建安十三年造成了历史的转折。赤壁之战前,曹操在各方割据势力中异军突起,又掌握着汉献帝和朝廷,最有希望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结束自汉灵帝驾崩以来近二十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但一场赤壁之战使形势发生逆转,由 “三分荆州” 渐至 “三分天下”,开启了之后长达六十年的分裂时期,没有赤壁之战,也许这段分裂史有避免的可能。但历史不容假设,大概这才是历史的真谛。就孙权、刘备等人而言,他们也渴望国家统一,诸葛亮、周瑜、鲁肃分别为他们提出过统一的方案,如同曹操将他们视为统一之前要解决的问题一样,他们也将曹操视为国家统一的障碍。建安十三年,天下仍处在群雄混战阶段,曹操集团显示出统一的优势,但还不是唯一的选项,孙权、刘备同样认为打败曹操也是实现向国家统一迈出的重要一步。
《三国演义》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演义,讲述了精彩绝伦的三国世界群雄智慧和权谋的历史故事。当洗去戏说历史的色彩,还原真实的三国世界,更多故事并不存在,更会深入体验三国世界中复杂而诡谲的风云时代。三国世界的枭雄们,用当世最顶尖的政治智慧和权谋,诉说着创业之艰辛,和身在历史洪流中不得已,以及国家担当,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吾辈的去学习。感触最深的是,刘备身上独有的特质和人生轨迹。刘备以白身跻身于群雄之间,屡屡败北,不停逃亡,人近五十而孜孜以求,最终创下蜀汉基业,这种不屈的意志是当世枭雄所不及的,曹操青梅煮酒对刘备的评价,就印证他独有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刘备给了两条处世的原则:一,那怕屡败屡战,也要死磕到底,只要人在,一切都有机会;二,遇事英断果决,且不断寻找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只要有些许契机,务必拼尽全力。
出版方
华文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以人文教育、人物传记、宗教文化、统战文化等为主要产品线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