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哈佛暗影:性别、权力与被沉默的真相。

内容简介

2009年,还是大三学生的贝基·库珀第一次听到有关简·布里顿被谋杀的传言,她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故事的中心是布里顿与一位已婚教授的所谓婚外情,据称这位教授在布里顿威胁要透露他们关系的细节时将她杀害。对这位年轻女性了解得越多,库珀就越觉得“她与自己的关系更像是炼金术而非理性”,但库珀同时也担心,像哈佛这样“无所不能”的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确保这件事不被曝光”。

直到2012年回到纽约后,库珀才开始全面调查简惨死背后的细节。她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在那年秋天以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身份卧底,以了解更多关于涉嫌谋杀布里顿的已婚教授的信息。

在随后的数月和数年中,库珀秘密采访了人类学系的研究生和简的朋友,加入了一个业余侦探在线小组,并研究了包括《哈佛深红报》在内的报纸上的文章。一些细节的出现不仅使案情复杂化,还揭露了其他嫌疑人,以及哈佛和执法部门的个人秘密与系统性背叛等纠缠不清的问题。

简的故事不再是DNA证据最终在2018年揭开的谋杀之谜,而是学术界性别不平等的故事,它关乎被赋予权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应以及我们重写女性受害者故事的冲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故事
  • 统考的早上
  • 2018:阿普索普楼
  • 寓言
  • 詹姆斯和伊瓦
  • 尸体
  • 开始了
  • 秘密
  • 警察来了
  • 启程
  • 初步问讯
  • 卡尔
  • 红色赭石
  • 初次接触
  • 殖民主义的“侍女”
  • 仪式
  • 史蒂芬·威廉姆斯与哈利迪警探
  • 守住死者不放
  • 皮博迪
  • 谈谈沉默
  • 新闻封锁
  • 与鬼魂共舞
  • 第二部分 女孩
  • 2018:你希望是谁呢?
  • 葬礼
  • 真正的哈佛红
  • 你会和我一起吗
  • 简和吉姆
  • 拉德克利夫记忆
  • 房地产
  • 伊丽莎白
  • 简在拉德克利夫
  • 重新回到伊丽莎白
  • 你知道的关于她的一切坏事
  • 你在怕什么呢?
  • 博伊德
  • 简的二三事
  • 和博伊德的第一次交谈
  • 越南
  • 艾德·弗朗克蒙特
  • 文化失忆
  • 直面夜晚
  • 探案网
  • 神秘男子
  • 重聚
  • 第三部分 流言
  • 2018:5天
  • 阿瑟·班考夫
  • 叶海亚堆
  • 闭环
  • 统考
  • 英格丽德·基尔希的警方询问笔录(1)
  • 太讨人厌了
  • 鲁斯·特林汉姆
  • 理查德·梅多
  • 丹·波茨
  • 简死去那天:卡尔的看法
  • 拼图碎片
  • 英格丽德·基尔希的警方询问笔录(2)
  • 克里斯蒂·莱斯尼亚克
  • 第二则密码
  • 物证
  • 卡尔在警局总部
  • 保罗·德曼
  • 克利福德·A. 洛克菲勒
  • 愤怒的开端
  • 卡尔的警方询问笔录
  • 富兰克林·福特
  • 第四部分 神话
  • 2018:迈阿密
  • 伊瓦·休斯顿
  • 她必须不能是个女人
  • 萨蒂·韦伯
  • 理查德·梅多
  • 卡可夫教授
  • 大陪审团
  • 特别报道
  • 新的嫌疑人
  • 熏香之夜
  • 铺天盖地
  • 探案
  • 第二件事
  • 斗篷被掀了起来
  • 死去的人。将死之人。尸骨未寒的人。
  • 夏威夷
  • 乔伊斯中尉的信
  • 剑桥警方
  • 夏威夷最后的日子
  • 消除及历史文物
  • 简写给伊丽莎白的信
  • 博伊德其人
  • 家族的沉默
  • J. 博伊德·布里顿给博伊德·R. 布里顿
  • 简·布里顿的家庭文件
  • 测谎
  • 卡尔其人
  • 摔跤
  • 第五部分 回响
  • 2018:降落波士顿
  • 坚信不疑
  • 理查德·迈克尔·格兰利
  • 米奇
  • 遗迹上的学者
  • 三名嫌疑人
  • 挖掘现场
  • 玛丽·麦克卡森
  • 公路之旅
  • 黄金女孩
  • 安妮·亚伯拉罕
  • 第二通电话
  • 安妮·亚伯拉罕营救行动
  • 唐·米歇尔和森诺特中士
  • 生日蛋糕
  • 自暗土而出
  • 调查
  • 第六部分 遗产
  • 2018:有些事已经有定论
  • 史蒂芬·洛林(1)
  • 蒙特阿尔托
  • 史蒂芬·洛林(2)
  • 剑桥的闲聊
  • 安妮·莫罗
  • 李·艾伦·帕森斯的临终遗嘱
  • 供词链
  • 多么诡异、多么奇怪
  • 这里谁才是那个鬼魂
  • 多伦多
  • 1968年11月
  • 吉姆·汉弗莱斯
  • 简的最后一天
  • 理查德·罗斯
  • 城市岛
  • 1969年1月14日:李·帕森斯的警方询问笔录(1)
  • 你们会接受吗
  • 1969年1月14日:李·帕森斯的警方询问笔录(2)
  • 第七部分 解决
  • 2018年7月31日:别再异想天开了
  • 2018年8月16日:博伊德生日前夕
  • 2018年8月16日:迟来的结果
  • 清算
  • 2018年8月17日:不可告人
  • 2018年9月、10月:等啊等啊等
  • 金柏莉·瑟伊顿
  • 2018年9月9日:树
  • 2018年10月28日:你若不追捕,他就会逃走
  • 2018年11月:改变
  • 反应
  • 2018年11月20日:新闻发布会
  • 档案
  • 1969年1月14日:李·帕森斯的询问笔录
  • 未解决的
  • 贾科波
  • 沉渣碎屑
  • 制造神话
  • 2018年12月:卡尔
  • 重建
  • 简·桑德斯·布里顿
  • 致谢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为真相?如何定义正义?

    本书详述了 1969 年哈佛大学发生的一起震惊校园的谋杀案,受害者是简・布里顿。作者如同一位不屈不挠的调查记者,深入追查案件真相,同时揭露了哈佛大学内部的性别歧视问题(这一顶尖学府尚且如此,其他环境可想而知)。书中将人类学、女性与谋杀案这几个元素相结合,引发了对女性受害者常被污名化的深刻反思。尤其在性骚扰和性侵案件中,“受害者有罪论” 依然盛行,让受害者反倒成为公众审判的对象。女性身份似乎成了一种原罪,无端招致怀疑。此案的细节虽已淡去,但背后折射出的偏见与刻板印象,至今仍值得我们正视与反思。在缺乏直接目击证人且叙事者可信度存疑的推理故事中,作者本人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这一过程对她而言,不仅是生命力的巨大消耗,更是对道德与良知的严峻考验。因无旁证,她本可随时放弃调查,怠惰或逃避也无需承担后果。然而,她坚持了下来。调查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流传至今的关于简的不同版本故事,并非因其接近事实,而是作为一种警示,象征着 “学术界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这些故事的存在,或许正是为了发声,为那些难以启齿的不公鸣不平。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名高校女生惨死,背后真相扑朔迷离

      哈佛大学作为闻名世界的高等院校,在这里有着象征着智慧的知识摇篮,走出了不少的名人学者,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隐秘往事。《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以往信息的整合,试图为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凶案找出真相。惨死在哈佛校园里的女生时隔多年存在于各种版本的流言里,却始终没有看到正义的出现。1. 校园怪谈作为哈佛学子,在拥抱知识海洋的同时也收获到了一则校园怪谈。身为本科学生,你可以说是哈佛的包容和知名度吸引了作者,可从后续来看倒不如说是与悬案冥冥之中的一个约定。朋友无意间讲起的悬案揭开了哈佛校园岁月静好背后的阴暗一面,让作者久久不能释怀,以至于在此后的多年里凭借一己之力试图去寻找真相。当警察和死者的亲友都选择放弃之时,作者仍旧在坚持着自己的调查。1969 年 1 月,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自己的公寓内被人重击致死。“她的尸体被裹上毛毯,凶手还在上面撒了红色赭石粉,完美重现了墓葬的仪式。没有人听见一声叫喊,也没有东西被偷走。几十年过去,这一案件仍悬而未决。” 死者名字叫简・布里顿,然而在广为流传的校园故事里她只不过是一个无名氏,人们所关心的不过是事件的疯狂以及其中可能牵扯到的风流韵事。喜欢八卦的人们和本该查明真相的警察似乎都不太关心案件的真正结果。半个世纪的沉默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个女性的离奇死亡虽一时轰动但很快便在校园内销声匿迹。表面看似毫无音讯的故事却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进行各种版本添油加醋的传播。2. 宿命之约本书作者在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被它所吸引,似乎好像是宿命中的一个约定由此开启。悬而未决的疑案结合作者以往的人生经历,这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作者的生命之中。从小对于逃犯的好奇以及对于调查的痴迷,让作者就像一个小版的名侦探柯南。虽说在此过程中没有侦破什么案件,但这份热爱却未曾消失。哪怕作为观察者的梦想破灭,依然寻求其他的方式去延续。为了解开谜团,让一个逃离警方追补四十多年的凶犯绳之以法,还是凭借一己之力,说起来不知道是天真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总而言之,作者由此开始了别样的追凶路。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的信息,让其对于死者简更加无法释怀。夜不能寐之时脑海里浮现出各种案件的头绪,在对细节的思考中又发现更多不合理之处。看起来各种不合理,在梳理线索之后却也很难说就豁然开朗。在各种猜测和推理中,还是有一些相对合理的设想出现。尽管根据手头证据来说,一样无法做到一锤定音。3. 师生之简简・布里顿的被害报告里红色赭石似乎并不是一个意外,结合和其有联系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来看这背后别有用意。作为公开的秘密,这里的人对此有着一定共识。“在许多古代的丧葬仪式中,红色赭石要么用于保存尸身,要么就是为了让死者可以风风光光地去往来世。它的这两样用途似乎将犯罪嫌疑人限定在了精通考古学的人中间。” 考古界人尽皆知的绯闻,对某位知名教授的说三道四,各种版本的故事随之诞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不当恋情,又有可能牵扯出学术圈内的重大丑闻。在作者的一步步调查之中,不敢说完全排除了这种嫌疑,但至少说学术圈内对于女性的普遍性歧视和权力不平等现象确实存在,只是尚未上升到成为该案真相的程度。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小圈子里,作者试图了解更多圈内人的故事。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真相没有水落石出,只是将一些看似合理的猜测加以否定。4. 女性困境卡尔作为知名学者成为怀疑对象可以说是有其合理性,在作者的愤怒中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一猜测的合理性,反而由此揭露出了其中女性的普遍困境。荒野中的考古让女性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某些男性凭借自身的权力和魅力会做出各种不合规的行为。常见的性骚扰以及传闻里的性侵时有发生,受害者难以进行反抗,只能用隐晦的方式进行相互提醒。滥用权力、压制女性,这是制度和个人的合谋。不光发生在哈佛的小圈子,可以说是旧世界的一种常态。站在当下我们难以容忍,但却也清楚在作者的排查中以这个作为凶案的联系有些牵强。穿过流言蜚语,逐渐看清真相的过程中排除了原定的犯罪嫌疑人,让作者有些无所适从。在这种漫长的追凶路上,作者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也与各种不同的人结缘。警方的调查结果,检察官的最新进度,给尚未查明的案件带来了失望,但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也许在某些时候那个真凶就会在这种锲而不舍的追寻中浮出水面。5. 真凶浮现 “我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受害者,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是” 简的这句话被作者钉在墙上,事后看来这似乎是事后诸葛亮般的预言。真相一直摆在眼前,却没有被人发现。警方的不当行为成为了案件迟迟不能侦破的巨大阻碍。非裔美国人、职业犯罪,这些标签让所有曾经的嫌疑人都被排除,从未出现在视野内的黑人成为了最终的答案。“女性被爱人杀害的可能性比被陌生人杀害的可能性大得多。” 案件的通报让人们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致命爱人》里的婚姻恶性事件更是在现实中频频出现。童年阴影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对妻子实施家暴的安嘉和可以说是典型代表。看似恩爱和谐的夫妻之间,拳脚相向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行为。《女性力量》对于性暴力的公开谈论算是开个一个好头。一生遇人不淑的简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尽头想些什么,可类似的困境其他人是否可以避开仍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6. 写在最后一般而言,对于这种凶杀案的写作不少人很容易落入到阴谋论的迷雾之中,所幸作者虽然不是侦探但依然秉承用证据说话,不至于为了在巧合中寻求意义给出不靠谱的解释。对于真凶的追查,让作者的人生也与之融合。当整个过程告一段落,其中难免有一些作者可能也不太满意甚至是怀有疑虑的地方,不过在目前的证据下可能情况也就是书中所呈现的那样。《坐在我对面的杀手》里 FBI 特工和凶手的对谈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于渴望的真相有更多的了解,但未必就是唯一的结果。《我身边的恶魔》里泰德・邦迪这样精神变态但危害极大的可能只是少数。《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对于人们的各种行为以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可即便如此,人们却很难不向其靠拢。或许相比于带有不确定性的科学,言之凿凿的阴谋论更能击中人心。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作者以及受害者亲属的复杂情绪,好在彼此的努力总算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回报。或许在九泉之下的简也可以瞑目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