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的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论文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这些论文主要阐释了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情况。

著作中的论文立足中国进入新时代,结合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的新实际,集中聚焦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特别是系统阐述了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创新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为广大党政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等了解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了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 从“三个解放”理解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 一 解放思想:激发社会活力的先声
  • 二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 三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释放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 四 余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 一 传统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与共产党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 二 超越性原则的相契:天道与规律
  • 三 中介性角色的相契:圣王与政党特别是政党领袖
  • 四 现实性基础的相契:传统民心与人民愿望
  • 五 结语
  • 论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 一 作为历史进程,守正创新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始终
  • 二 作为发展逻辑,守正创新铸就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 三 作为思想精髓,守正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 辩证把握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 一 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
  • 二 何谓历史的正确性
  • 三 如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 四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向何处去的历史性应答
  •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四个维度
  • 一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思想支撑
  • 二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政治保障
  • 三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现实基础
  • 四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借鉴
  •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 一 问题的由来
  • 二 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 三 现代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 四 意义
  • 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还是开辟中国道路
  • 一 “跨越派”与“中国派”之争的理论缘起
  • 二 “跨越派”与制度变迁的第一条道路
  • 三 “中国派”与制度变迁的第二条道路
  • 四 中国道路与制度变迁两条道路的有机结合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论纲
  •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生成和创立的时代背景
  •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 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 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 虚假的公民与生成的人民:资产阶级民众观与马克思主义民众观的对立
  • 一 资产阶级的民主:应然与实然的分裂叙事
  • 二 资产阶级的民众观: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 三 巴黎公社的真正民主制度:一切健全成分的代表
  • 四 马克思的民众观:生成的人民
  • 五 余论
  • ·第二编 “第二个结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视角
  • 一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 二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
  • 三 主体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 四 体与用的辩证关系
  • 启蒙辩证法与康德二律背反辩证法
  • 一 作为“理性之训练”的康德二律背反辩证法
  • 二 启蒙辩证法中的悖反
  • 三 启蒙辩证法与康德二律背反辩证法的异同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观念论言说的批判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 一 资本主义文明的观念论言说
  • 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观念论言说的拯救性批判
  • 三 马克思对文明的实践论言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 一 主宰与受动相辅相成的精神本质论
  • 二 整体性与层次性协调统一的精神结构论
  • 三 精神修养与精神解放彼此呼应的精神发展观
  • 四 内向超越与实践创造相互包容的精神境界观
  • 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中议题设置的逻辑进路
  • 一 科学把握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中议题设置的本质属性
  • 二 党的宣传工作中议题设置的系统性趋向
  • 三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宣传工作议题设置的基本遵循
  • 试论资本无序扩张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应对
  • 一 资本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理论逻辑
  • 二 资本在意识形态领域无序扩张的主要表现及其风险
  • 三 资本无序扩张意识形态风险的应对策略
  •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 一 深刻阐释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 二 坚持问题导向,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指明方向
  • 三 推动形成新型文明交往观
  • “两个结合”的几个问题
  • 一 从“三个结合”到“两个结合”
  • 二 “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 三 “两个结合”的侧重点和地位
  • 四 完整准确理解和推进“两个结合”
  • ·第三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
  • 一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
  • 二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 三 余论
  •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
  • 一 界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
  • 二 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
  • 三 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 四 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 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的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三阶段理论
  • 二 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 三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同一性
  • 四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原则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 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思考
  • 一 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必要性
  • 二 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制度机制的制约因素
  • 三 完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机制路径
  • 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精神要求
  • 二 “两个文明”相协调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三 以“两个文明”相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六维透析
  • 一 本质之维: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 二 主体之维: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
  • 三 历史之维: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四 现实之维:高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 五 战略之维: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统一
  • 六 价值之维: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相统一
  •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创新·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引领资本健康发展探析
  • 一 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资本认识的嬗变
  • 二 资本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 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资本问题
  • 四 新发展阶段支持和引领资本健康发展的重点问题
  • 返贫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 一 文献回顾
  • 二 返贫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点
  • 三 返贫风险防范与治理的重点群体、领域和地区
  • 四 返贫风险防范与治理的主要思路
  • 五 结语
  • 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逻辑与困境
  • 一 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资本—国家”三重逻辑
  • 二 从技术逻辑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困境
  • 三 从资本逻辑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困境
  • 四 从国家逻辑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治理困境
  • 五 结语
  •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逻辑、特征与进路
  • 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演化逻辑
  • 二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特征
  • 三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路径
  •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著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观的建构
  • 一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语境
  •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视域的拓展
  • 三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及其根本特征的探讨
  •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与主要任务的设想
  • 五 结论与启示
  •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危机理论
  • 一 迈克·海因里希的观点及其批判
  • 二 大卫·哈维的观点及其批判
  • 三 西蒙·克拉克的观点及其批判
  • 四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危机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 五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对于危机理论的重大意义
  • 六 结论
  • 《资本论》中的原始积累问题:西方学界的研究及当代争论
  • 一 原始积累概念的当代重构
  • 二 新圈地运动与强制资本化
  • 三 国家与原始积累
  • 四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