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22千字
字数
202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现代性“无法终结”的视野中观照中国文学的当下境遇。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那种精神状态,其关注主题为: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与差异性问题,中国文学创新性融会的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某些激进的探索也可能拓展了汉语小说的边界,所有这些指向开创、拓展和越界的新的文学经验,如何真正地、真实地体现了文学的当代性,有效地打开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即当代面向)等。
这些问题都是文学的现代性持续而反复缠绕的难题,体现了作者自觉而先觉的问题意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自序
- 第一辑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 导言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 无法终结的当代史
- 文学现代性的两种进向
- 当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
- 上篇 无法终结
- 第一章 文学的“当代性”
- 文学史视野中的当代性
- 现代性历史中的当代性
- 文学中的“当代性”
- 几点总结和遗留的问题
- 第二章 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
- 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是否可能?
- 现代性的源起与转向:浪漫主义文化?
- 浪漫主义文化根基上的西方小说叙事
- 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被压抑的浪漫主义
- 新的开启:浪漫主义在当代的涌动
- 结语:汉语小说的当下道路与未来面向
- 第三章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 城市文学的一般前提辨析
- 无法建构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 革命对城市的驱魔,乡土的胜利
- 城市崭露头角,不充分的主体
- 历史永不终结,城市他者化的延搁
- 乡土经验及现代性尽头的城市
- 第四章 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 引言: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 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 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 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 左翼革命传统在21世纪的复活
- 结语:传统的被重建与必要性
- 第五章 重构多元语境中的“精神中国”
- 重写现代性的文化想象
- 重建日常生活的人伦情怀
- 发掘乡村心灵的丰富性
- 自我经验穿过现实困境
- 写出生命体验的复杂性
- 第六章 历史尽头的自觉
- 乡土叙事的本真性:回到生活与有质感的现实
- 反思历史的深刻性:穿透人性与拷问灵魂
- 艺术的张力:文体意识与叙述意识
- 回到汉语的写作:融合西方/世界的小说艺术
- 第七章 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
- “晚期风格”的美学内涵
- 20世纪的晚期:早衰的“中年写作”
- 汉语小说在晚郁时期的美学特征
- 下篇 越界之路
- 第八章 先锋派的常态化与可能性
- 先锋派的历史源起
- 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 潜藏于常规化中的先锋意识
- 反常规与越界的可能性
- 开辟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 第九章 在历史的“阴面”写作
- 阴面、暗处,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 “海上旧梦”在阴影里的顽强复活
- 重复的阴影,历史与修辞
- “正当性”的焦虑或阴面的历史寓言
- 第十章 他“披着狼皮”写作
- 狼皮与小说的神奇化
- 从实到虚,或邪异的隐秘踪迹
- 邪异的极致:了结和开辟
- 人的终结与物的哲学
- 第十一章 给予本质与神实
- 给予本质:顽强写作的美学意味
- 填补的实在:肉身的神实
- 第十二章 逆现代性的异质写作
- 从历史到文化:当代小说的内在变异
- 异域性与原生态:现代性的另类生活
- 神灵经验的发掘:文本的开放与自由
- 宿命通的感悟:重构西部的大历史
- 附体与宿命通:越界的境遇
- 第十三章 “歪拧”的乡村自然史
- 叙述的变异、钻圈与穿越
- 乡村的自然史与废墟的寓言
- 恶的伦理或万物为刍狗
- 中国现代主义的在地性属性
- 第十四章 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
- 老到的体式眷顾传统
- 不能回避的现代小说经验
- 形式的决定意义
- 第十五章 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1980年代以来的乡土叙事的转向
- “85新潮”与莫言、贾平凹的出场
- 马尔克斯的助推与回归本土的选择
- “西方”的失效与乡土终结?
- 结语或出路:民族的或世界的?
- 附录 人名与名词索引
- A
- B
- C
- D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第二辑 仿真的年代
- 第一章 神奇的他者:中国当代电影叙事中的后政治学
- 改写与变形:政治的抽象化
- 错位的想象:政治与文化身份
- 颠覆与挪用:美学的辩证法
- 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新的叙事法则
- 第二章 直接现实主义:一次跨越仿真的冲刺
- 鬼子:藏在阴郁生活背后的冷面杀手
- 东西:在绝望处欢乐的笑面刺客
- 李冯:现代竞场上的击剑者
- 直接性:回到事实本身
- 第三章 当代诗歌中的虚无主义辨析
- 虚无主义的理论辨析
- 当代中国诗歌中的虚无主义批判
- 超越虚无主义
- 第四章 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
- 史前史、魔法与超现实的审美空间
- 新型影像建立起来的视听时空
- 科幻影视的前沿探索:超现实与超人类性
- 视听时代的美学难题:同一性与共通性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