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什么是AI”到“如何与AI共生”——让孩子读懂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工智能技术概念和科学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讲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共生问题。

本书共分19节,每节均围绕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讲解,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必要的示意图和精美的插画,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影响人类生活,以及我们应以怎样的思考方式面对未来与人工智能共生的世界。

在每节之后,本书还设置了较多启发式思考题和讨论题,帮助孩子类比思考,学会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增强孩子跨学科思考的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未来?
  • 第1节 什么是人工智能?
  •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 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
  • 图灵测试是用来做什么的?
  • 智能网联汽车中的人工智能
  • 智能网联汽车的“眼睛”和“耳朵”
  • 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
  •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 精确的机械控制帮助实现自动驾驶
  •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实现车联网
  • 算力芯片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
  •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 第2节 为什么要发展人工智能?
  • 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 先进技术创造新就业岗位
  • 先进技术减轻人类劳动负担
  • 先进技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 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人们解决疑难问题
  •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综合国力
  • 第3节 人类未来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 未来的工作主要有哪几类?
  • 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将成为基本职业技能
  • 与人工智能助理一起工作
  • 经常变更岗位和调整职业发展方向
  • 需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会成为热门
  • 手艺人会成为热门职业
  • 彰显个性的工作会成为热门
  •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平衡
  • 人类未来还需要工作吗?
  • 第4节 人类未来的学习方式会发生哪些改变?
  • 适应知识体系的快速更迭
  • 学科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加快
  • 突破学科边界
  • 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实践型学习
  • 多途径学习
  • 定制化学习
  • 独立、自由地学习
  • 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学习
  • 关注新技术的进展
  • 第5节 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会是怎样的?
  • 人类会拥有更多休闲娱乐的时间
  • 人们有更多时间提升审美情趣和追求艺术表达
  • 个性化服务越来越丰富
  • 交通出行更便捷和舒适
  • 更智慧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 陪伴型机器人将获得广泛应用
  • 更安全和智能的生活环境
  • 第6节 科学技术的应用有边界吗?
  • 科技发展的目标是造福人类
  • 科技应用不应逾越法律边界、违背伦理道德
  • 社会公众的接受边界
  •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边界
  • 人工智能的法治研究已经进入管理和实施阶段
  •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 第7节 人工智能是如何学会思考的?
  • 给人工智能灌输大量数据
  • 人工智能如何思考?
  •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 实践训练和算法优化让人工智能更聪明
  • 人工智能还有一些增强型学习功能
  • 人工智能可以“无中生有”
  • 第8节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什么不同?
  •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有什么不同?
  •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异会一直存在吗?
  • 什么是人工智能体?
  • 快速发展的机器人产业
  • 机器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 第9节 人类有哪些弱点?
  • 人类的计算速度和记忆容量远不如人工智能
  • 人类行为会受自身情绪影响
  • 人类需要休息
  • 人类需要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 第10节 人类有哪些独特之处?
  • 人类拥有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心灵感知力和同理心
  • 人类拥有人工智能很难取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人类拥有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表现力
  • 人类拥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 人类擅长利用工具
  • 人类拥有千变万化的个人魅力
  • 第11节 量子计算对人工智能有什么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加
  • 神奇的量子比特
  • 量子计算大幅加快人工智能的计算速度
  • 量子计算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 量子计算的其他应用
  • 量子计算面临的挑战
  • 第12节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 人工智能的思考依赖于人类的设计
  • 人工智能还不能解决“停机问题”
  • 人工智能的复杂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提高
  • 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个黑箱
  • 人类将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 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共生?
  • 第13节 辨别真伪
  • 虚假信息在增多
  • 人类视觉的局限性
  • 怀疑精神不是猜忌
  • 三人成虎和人云亦云
  • 认真查证,探索真相
  • 第14节 你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吗?
  • 人工智能工具使我们事半功倍
  • 一些常用的人工智能学习工具
  • 发掘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
  • 第15节 打破思维定势
  • 思维方式的跃升
  • 打破思维定势
  • 发散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
  • 多人讨论和头脑风暴
  • 换个思考环境
  • 第16节 跨学科思维
  • 什么是跨学科思维?
  • 为什么我们需要跨学科思维?
  • 怎样从跨学科思维角度思考问题?
  • 跨学科思维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
  • 跨学科思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
  • 第17节 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 你认为谁的实力最强?
  • 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 人类感知的差异性
  • 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 第18节 比人工智能更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 判断趋势需要我们博闻强识
  •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影响?
  •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我们慎重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
  • 密切关注趋势的变化
  • 第19节 创新与超越
  • 什么是创新能力?
  • 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 擅长学习≠擅长创新
  • 超越自我与挑战极限
  • 人类对超越自我极限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勇气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这本《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在最终指向一个结论:我们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与这项技术变革相适应的思想。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似乎正在让超越人类感知范围的现实变得触手可及,然而,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使是这些技术也有其局限性。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尚未领会人工智能的哲学含义,就已经被它们不由自主地推动前行。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交技能,这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有效方法。本书作者朱洁引用了一句值得铭记的话:“心存敬畏,才能无畏前行”。这或许正是我们在技术洪流中保持人文坚守的最佳态度 —— 既不对技术盲目崇拜,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敬畏与进取之间寻找平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从人工智能技术概念和科学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讲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共生问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