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王阳明主要思想之问答语录。

内容简介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上 卷
  • 徐爱录
  • 徐爱引言
  • 新民还是亲民
  • 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 心即理
  • 精一之功也需要学问思辨
  •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
  •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
  •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 道心与人心
  • 圣人删述“六经”的本意
  • 祖述尧舜并不是要复古
  • 经与史不分家
  • 徐爱跋:法喜的来源
  • 陆澄录
  • 专注在天理上
  • 好名的毛病
  • 圣人之心如明镜
  • 道理明白,在事上却做不了主
  • 上达与下学不可分
  • “宁静存心”不一定就是“未发之中”
  • 追求大道,自然具备多种才能
  •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 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
  • 仁、义、礼、智是同一个东西
  • 学习要有次第
  • 浩然正气,连鬼都怕
  • 正名很重要
  • 忧患之日正是用功之时
  • 有事无事常养气
  • 不要把内圣外王割裂
  • 武王未尽善
  • 执着于中庸也是病
  • 一点私念引出众多恶相
  • 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 奇怪的颠倒
  • 知心则知道、知天
  • 心体不纯,知识无用
  • 在念头上做功夫
  •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 心物不可分
  • 无所偏倚是中
  • 学习就是存养本心
  • 真用功的人总是很少
  • 八目只是一个明明德
  • 仁心从孝悌生发
  • 薛侃录
  • 持志如心痛
  • 善心更真切是功夫增长的标志
  • 圣人心同,才力可能不同
  • 朱子晚年悔倒做
  • 周敦颐不除草
  • 为学须有头脑
  • 做学问忌好名
  • “替圣人争分量”背后的心思
  • 体用一源
  • 用天理来滋养身心
  • 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要领
  • 立志贵专一
  • 居敬、穷理是一件事
  • 从诚意到正心的一跃
  • 在独知处下功夫
  • 诚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功夫
  •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 为圣之心最宝贵
  • “未发之中”的味道要自己体会
  • 做功夫需持久磨炼
  • 率性而行需要诚意的功夫
  • 不要把圣人的教导教条化
  • 诚意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 中 卷
  • 钱德洪序
  • 答顾东桥书
  • 潜藏的门户之见
  • 知行要并进
  • 知行分离的两种恶果
  • 把自己的根器弄清楚
  • 即物穷理有可能变成玩物丧志
  • 见解要清清楚楚,不要似是而非
  • 门外人先不要乱说门内风景
  • 格物、致知、诚意的含义
  • 权变的基础在于精察天理
  • 知识越多,入道可能越难
  • 茅茨土阶也可以称为明堂
  • 礼乐名物无关乎作圣之功
  • 拔本塞源论
  • 王阳明心声
  • 答周道通书
  • 志之真切
  • 何思何虑与必有事焉
  • 圣人气象
  • 要在事上磨炼
  •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 不要随便说是非
  • 性与气不可分
  • 答陆原静书(一)
  • 良知是无始无终的观照力
  • 致良知即是养生
  • 答陆原静书(二)
  • 学以去其昏蔽
  • 体用一源
  • 观其大略不必拘泥于文字
  • “能戒慎恐惧者”方是良知
  • 养生的背后或是私欲
  • 越求越得不到的困惑
  • “戒惧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
  • 良知原本自明
  • 学着遵循良知
  • 反身而诚,乐在其中
  • 良知之体,皦如明镜
  • 钱德洪跋
  • 答欧阳崇一
  • 做学问要抓住关键
  • 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
  • 不能将做事和致良知分成两件事
  • 智者不欺人,也不被人欺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两种讲学方式
  • 恢复《大学》古本的原意
  • 格物已经说尽一切
  • 心不忍却不得已而为之
  • 真诚之语
  • 答聂文蔚(一)
  • 不被肯定,心无郁闷
  • 万物与我一体
  • 仕与不仕
  • 圣者之乐
  • 答聂文蔚(二)
  • 康庄大道
  •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必有事焉
  • 在文义上的牵强附会
  •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 最耽误人的病
  • 情同一体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教约
  • 下 卷
  • 陈九川录
  • 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件事
  • 意念只能正,不能息
  • 心静不为物扰
  • 功夫不分内外
  • 稳当快乐的诀窍
  •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真做功夫的人邪念自消
  • 用功而不得要领的人
  • 病中快乐即是功夫
  • 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 在工作中格物
  • 亲承教诲有实效
  • 伤食之病
  • 圣人也是学而知之,众人也是生而知之
  • 黄直录
  • 人心是天、渊
  • 各随分限
  • 一念发动处就是行
  • 圣人并不是万事通
  • 善恶是相对而言的
  • 率性与修道
  • 容貌举止关乎内心
  • 做文章要随才力所限而为
  • 怒而不动气
  • 不着相
  • 黄修易录
  • 去恶即善
  • 做功夫不能急功近利
  • 确立志向
  • 性、气不可分
  • 做功夫不可“助长”
  • 灵根因私欲不得生长
  • 不可动气责人
  • 卜筮即天理
  • 黄省曾录
  • 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 思无邪总括“六经”
  • 因材而教
  • 逝者如斯
  • 人只贵于自修
  • 圣人有大气象
  • 圣学真血脉
  • 钱德洪录
  • 立必为圣人之志
  • 静坐和磨炼不可偏废
  • 做功夫不能急
  • 良知是人的名师
  •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 万物都在良知的变化中
  • 告子病源
  • 万物与我同体
  • 天下无心外之物
  • 谈《大学》中的“厚薄”
  • 生死念头最难勘破
  • 药方
  • 良知需自己探求
  • 圣人不重预测,尤重见几
  • 圣人只是能致良知
  • 周公气象
  •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
  • 巧、力非两事
  • 是非是个大规矩
  • 七情都是良知的运用
  • 踏踏实实地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 不妨有异处
  • 功夫全在自己
  • 元声只在心上求
  • 学者的常见过失
  • 苏、张也是圣人之资
  • 未发与已发
  • 性无定体
  • 一天游历古今世界
  • 圣人的真血脉
  • 满街人都是圣人
  • 邹谦之的德行
  • 天泉证道
  • 钱德洪附记
  • 黄以方录
  • 学与思是一回事
  • 格、致、诚、正的具体含义
  • 王阳明格竹
  • 童子也能格物、致知
  • 立言宗旨
  • 凡知觉处便是心
  • 尊德性需要道问学
  • 在声色货利上致良知
  • 看那看不见的,听那听不到的
  • 鸢飞鱼跃
  •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即时去除私心
  • 心无杂念
  • 人心与物同体
  • 有心与无心
  • 仁者悯物之心
  • 傲是人生的大病
  • 至简至易,至精至微
  • 问难是大功德
  • 国裳请字
  • 钱德洪跋
  • 附录: 陆东风独家解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竹石文化

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竹石文化)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具有二级批发资质、活跃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机构。公司设立了选题策划、设计制作、营销发行、电子书输出、媒体与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出版发行的各个业务部门,建立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年轻高效的专业团队。 竹石文化出版发行方向主要集中在成功励志、经管培训、金融理财、婚恋两性、家教育儿、人文社科、文学文艺、生活等几个方面,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