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融合传播与社会治理》:媒体融合助力现代化治理。

内容简介

当前,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媒体融合步伐加快,不断拓展了社会治理的载体和渠道、方法和手段。迈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以“融合传播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探讨如何发挥媒体融合发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治理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
  • 政治·文化·媒介: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参与媒介治理的三重逻辑
  •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提出
  • 二、政治逻辑:三农短视频推进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的耦合
  • 三、文化逻辑:三农创作者融入“新乡贤”文化建设
  • 四、媒介逻辑:三农短视频推动媒体融合向基层拓展
  • 五、总结
  • 人机传播中的“背叛”:社交机器人的伦理困境
  • 一、社交机器人的主体性变迁:中介者—传播者
  • 二、拟态环境下的类人属性:拟人化
  • 三、社交机器人的类人“欺骗性”
  • 四、社交机器人背后的伦理风险
  • 五、社交机器人的法律人格认定
  • 结语
  • 网络问政视角下的政媒协同治理创新平台研究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四、网络问政中的政媒协同创新平台分析
  • 五、网络问政中政媒协同平台的优化
  • 六、结论
  • 视听传播
  • 始于文献,终于艺术
  • 一、“纪录片”一词的由来
  • 二、纪录片词义的三个阶段
  • 三、结语
  • 重组与错位:综艺节目模式研发的创意方法探析
  • 一、核心元素的重组与模式点创意的确立
  • 二、人物的陌生化错位与模式形态创意的建立
  • 三、结语
  • 祛魅的想象性:军人群体形象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的建构策略
  • 一、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二、英雄祛魅与人性化塑造:短视频中的军人形象
  • 三、军人群体形象在短视频传播的问题分析
  • 四、军人群体形象的建构策略及建议
  • 国际传播
  • 空间话语、区域符号与文化创新的三重勾连: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的媒介社会学考察
  • 一、“粤港澳大湾区”之话语概念追溯
  • 二、作为区域符号的“大湾区”文化新场域
  • 三、文化创新的新生命力
  • 四、结语
  •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构建
  • 三、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 四、结论与讨论
  • 五、结语
  • “他”说中国:在华外国人的中国讲述研究
  • 一、讲述中国故事的“他者”
  • 二、“他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 三、“他者”讲述中国故事的动机与效果
  •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 职业楷模与专业人才塑造
  •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时代语境
  • 二、以新闻实践为基础
  • 三、以优秀记者为楷模
  • 四、以践行“四力”为基石
  • 五、以扎根中国大地为理想
  • 六、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创新
  • 从历史逻辑到专业实践:“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探索
  • 一、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马新观教学的核心问题
  • 二、革命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马新观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融入
  • 三、实践为本、协同创新:马新观教学改革探索的启示
  •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融入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一、问题提出:“电视深度报道”课程面临的困境
  • 二、突围之路:“大讲堂”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
  • 三、教学心得:“大讲堂”有效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考
  • 新闻传播教育
  • 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与德智体美劳育人的一体化研究
  • 一、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与德智体美劳育人一体化的认知
  • 二、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与德智体美劳育人一体化的基础
  • 三、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与德智体美劳育人一体化的路径
  •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实践及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 一、红色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红色文物青年说》的创新性传播实践
  • 三、红色文化创新性传播实践的思政意蕴
  • 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张力与合力
  • 一、政治传播学视角下的课程思政
  • 二、“新闻传播+思政”的张力与边界
  • 三、“新闻传播+思政”的调适与合力
  • 四、新传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 五、结语
  • 青年视点
  • 网络实践与传播噪音对用户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以红色文化认知为中介变量
  • 一、引言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结果
  • 五、结论与展望
  • 我国对外传播力提升的挑战与对策:以TikTok平台出海为例
  • 一、TikTok平台出海的现状
  • 二、TikTok平台在海外数字平台市场面临的挑战
  • 三、利用TikTok平台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对策
  • 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教育出版资源融合转型研究
  • 一、教育出版资源融合发展的背景及挑战
  • 二、以需求为导向:儿童教育出版资源融合发展的逻辑审视
  • 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出版项目:教育出版资源融合发展的个案分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