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探讨社会该如何正确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社会撕裂,构建一个道德共同体。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对记忆伦理问题进行系统书写。它对社会记忆研究范式有所反思,提出“记忆的微光”和“延迟的弥补”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着个体记忆的被压抑状态及其解放途径、社会提升个体的家庭记忆伦理,深度描画了记忆伦理中的个人和社会间关系这一社会学的经典命题。

本书在实践层面关涉道德共同体的构建:个体得以安所遂生,社会获得和谐顺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记忆伦理的社会学视野
  • 第一章 记忆研究的伦理转向
  • 一、 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
  • 1. “现在中心观”
  • 2. “过去”与“现在”的排序
  • 3. 传统在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作用
  • 4. 哈布瓦赫的社会观
  • 二、 集体记忆的涂尔干传统
  • 1. 记忆二重性
  • 2. 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力
  • 3. 哈布瓦赫与涂尔干-莫斯的关联
  • 三、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
  • 1. 哈布瓦赫的神圣社会
  • 2. 扬·阿斯曼的卡农
  • 3. 记忆的变与不变
  • 4. 社会-文化记忆中的权力
  • 四、 记忆建构论还是社会神圣论
  • 五、 从社会科学视角到伦理视角的转换
  • 1. 为了谁而记忆
  • 2. 苦难记忆与记忆的微光
  • 第二章 记忆的微光
  • 一、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 1. 权力观下的社会记忆研究
  • 2. 集体记忆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 3.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相互构造
  • 4. 个体与社会的共谋
  • 5. 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视野
  • 二、 记忆的微光:“苦难宝藏”挖掘的一个路径
  • 三、 不同样态的记忆的微光实践
  • 1. 招魂与治愈
  • 2. 不是不可见,而是不可说
  • 3. 被排挤的创伤
  • 4. “可怜”的残余
  • 5. 记忆的微光的社会理论意义
  • 第三章 记忆的幽灵:写给那些在生前你所爱的人
  • 一、 幽灵与记忆的幽灵
  • 二、 呼愁:记忆幽灵的一个表达方式
  • 1. 分身
  • 2. 可见与不可见
  • 3. 呼愁:作为命运化和文明化的载体
  • 4. 呼愁、幽灵与记忆
  • 第四章 延迟的弥补:家庭记忆的代际传递
  • 一、 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记忆交流
  • 1. 社会科学化的“记忆中的生和死”
  • 2. 伦理化的“记忆中的生和死”
  • 二、 代际关系间的记忆:延迟的弥补
  • 三、 延迟的弥补及其社会意义
  • 1. 追忆逝者的记忆特征
  • 2. 生者的执念与对逝者的纪念
  • 3. 愧疚作为延迟弥补的机制
  • 4. 延迟弥补的逻辑及其价值
  • 四、 非自主回忆与记忆的微光
  • 1. 记忆的微光与非自主回忆之间
  • 2. 非自主回忆作为追忆的艺术手段
  • 3. 《弃儿弗朗沙》:非自主回忆的另一束光
  • 4. 非自主回忆与习惯之间的“对峙”
  • 五、 社会记忆的代际传递
  • 1. 记忆幽灵在家庭内的代际传递
  • 2. 无处安放的记忆幽灵对代际关系的破坏
  • 3. 家庭记忆断裂与社会遗忘
  • 第五章 记忆研究方法:文学作为田野
  • 一、 文学中的记忆问题
  • 二、 文学作为进入历史深层的途径
  • 三、 建构性与记忆真实之争
  • 1. 文学中的记忆幽灵及其政治意涵
  • 2. 记忆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 3. 文学中的“真实”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