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依据鲁迅创作实际与鲁迅研究学术史,将“黑暗”作为一个能集中揭示鲁迅人生、思想、审美观念与艺术个性的核心概念,对其精神结构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全书从“鲁迅黑暗体验的生成语境”“鲁迅黑暗体验的多重内涵”“鲁迅黑暗体验的文学主题”“鲁迅黑暗体验的形象建构”“鲁迅黑暗体验的反讽表达”“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横向比较”“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纵向比较”等方面,对鲁迅的黑暗体验与书写进行研究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 前言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关于“黑暗”的思想研究
  • 二 关于“黑暗”的文本研究
  • 三 关于鲁迅“黑暗”研究的反思
  • 第三节 选题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鲁迅黑暗体验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20世纪之前的“暗”与“黑暗”
  • 第二节 文化语境: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黑暗”的发现
  • 一 “黑暗中世纪”的参照
  • 二 “黑暗”的流行与反省
  • 第三节 文学语境:比较视野中审美趣味的成形
  • 一 异域文术新宗的输入
  • 二 对清末黑暗书写模式的扬弃
  • 第二章 鲁迅黑暗体验的多重内涵
  • 第一节 作为现实/历史体验的“黑暗”
  • 第二节 作为生命体验的“黑暗”
  • 一 人的非理性世界的发现
  • 二 民俗文化中非理性因素的发现
  • 第三节 鲁迅黑暗体验的内在矛盾
  • 第四节 “黑暗”作为宗教体验的缺失
  • 第三章 鲁迅黑暗体验的文学主题
  • 第一节 纪念:黑暗政治场域中的另类反抗
  • 一 黑暗时代的革命、死亡与纪念
  • 二 三类知识分子的民国命运缩影
  • 三 挑战民国权力场域的“纪念”
  • 第二节 复仇:传统之毒气与鬼气的凝结与化解
  • 一 黑衣人:熔铸中外文学精神的再创造
  • 二 《铸剑》的精神分析
  • 第三节 鬼神:启蒙叙述结构中的暗礁
  • 一 《破恶声论》:为民间信仰辩护
  • 二 《祝福》:触礁之问
  • 三 《无常》:打捞记忆中的鬼影
  • 第四章 鲁迅黑暗体验的形象建构
  • 第一节 联系与区别:意象、隐喻、象征
  • 第二节 动物性隐喻与知识分子的分化
  • 第三节 象征:为散文诗中的黑暗体验赋形
  • 第四节 “夜”:黑暗体验形象化的历时性透视
  • 一 “夜”之隐忧:从一己之哀到民族之忧
  • 二 “夜”之分别:“夏夜”之忆与“秋夜”之梦
  • 三 “夜”之超越:“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 第五章 鲁迅黑暗体验的反讽表达
  • 第一节 现代反讽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呐喊·自序》:创作缘起中的“元矛盾”
  • 第三节 反讽策略举隅之一:杂文中的戏拟
  • 第四节 反讽策略举隅之二: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
  • 第五节 反讽策略举隅之三:超越故事伦理的叙事伦理
  • 第六章 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横向比较
  • 第一节 来自传统的幽灵
  • 一 卡夫卡:寻找失去的文化遗产
  • 二 鲁迅:启蒙话语中不能承受的传统之重
  • 第二节 文本比较之一:鲁迅的“归乡”模式与卡夫卡的“寻找”模式
  • 一 鲁迅的“归乡”模式
  • 二 卡夫卡的“寻找”模式
  • 第三节 文本比较之二:《狂人日记》与《地洞》的比较研究
  • 一 “迫害狂”
  • 二 恐惧
  • 三 隐喻
  • 第七章 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纵向比较
  • 第一节 “易代”
  • 第二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与“反礼教而张个性”
  • 第三节 嵇康的论体文:玄理之中有寄托
  • 一 辩名析理
  • 二 推类辨物
  • 三 文辞壮丽
  • 第四节 嵇康论体文对鲁迅杂文的影响
  • 结语 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的意义及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