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社会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9千字
字数
2022-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内容简介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 不胫而走的“废除文科学部”报道
- 媒体报道中的“废除文科学部”
- 对文科省的集中炮轰
- 海外媒体、产业界相继而来的批评
- 文科省通知的真正内容
- 批评意见背后的潜在前提
- 通知的内容一年前便已公布
- “废除文科学部”批评意见的背景
- “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
- “重理轻文”构架的形成
- 国立大学的“文科”与“理科”
- 战争带来的重理路线
- 依然被延续的战时研究预算体制
- 经济高速增长对重理观念的强化
- 延续到后经济成长期的理科中心体制
- 对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理科的异议
- 法人化后愈发悬殊的文理待遇差距
- 国立大学法人化成为决定性一击
- 加速文科走弱的机制
- 教学与科研能力双双下滑
- “重设目标”与文科的未来
- 反复被要求的“组织调整”和“功能分化”
- 国立大学的危机
- 缺乏方向性的文科改革
- 被“创新”潮流遗弃的文科
- “废除文科学部”骚动中的事实
- 第二章 文科亦有用
- “有用”的涵义
- “虽然无用,但有价值”的真伪
- 大学并非为国献身的机构
- 大学应献身于人类的普世性
- “有用”的两个维度
- 完成目的的有用性与创造价值的有用性
- 重回韦伯
- 价值尺度是不断变化的
- 文理之用各不相同
- “人文社会学科”与“教养”“博雅”的区别
- “文科即教养”乃是误解
- 包含文理双方的“博雅”
- 国民国家与“教养”的诞生
- 存在“普世教养”吗?
- 20世纪大学基础教育的变化
- “教养”与“通识教育”不同
- “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 “教养教育崩溃”的原因
- “共通教育”“运用能力”带来的“教养”空心化
- 人文社会学科何以有用
- “文科”与“理科”差异的出现
- 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与独立
- 新康德学派与对“价值”的追问
- 对文化主义的种种批评性介入
- 人文社会学科是怀疑人类自身的知识领域
- “文科”之用绵延久长
- 第三章 21世纪的宫本武藏
- “大爆发”的大学及其危机
- 大学整体的危机
-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大爆发”的大学
- “报考者营销”的崛起——“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
- 世界规模的大学“寒武纪大爆发”
- 大纲化、重点化、法人化——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大学改革
- 研究生院重点化、本科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日美差异
- 研究生院重点化带来的两个结果
- 谁来解决大学危机?
- 政府及文科省的能力限度
- 产业界的经验与大学改革
- “大学的事情大学做主”的幻想
- 改革的方向
- 政府及文科省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诉求
- 流动化社会中的质量保证
- 产生变革主体的三个条件
- 大学从“甲壳类”向“脊椎动物”的进化
- 日本大学中的五重壁垒
- 从“甲壳类”到“脊椎动物”——作为“蛞蝓鱼”的大学
- 成为21世纪的宫本武藏
- 引入宫本武藏的“二刀流”
- 美国的“常识”与国际基督教大学的教育改革
- 国立大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培养宫本武藏式人物的第一线——课堂改革
- 拒绝“水课”
- 大学教育应走向何方
- 第四章 人生三度入大学
- 大学是人生中的过渡礼仪吗
- 高中与大学间的两面“墙”
- 入学考试改革与“学科鸿沟”的关系
- 将大学定位于人生之中
- 最难考上的大学未必是最好的大学
- 从“入口管理”到“出口管理”的转变是否可行
- 在人生中重新定位大学
- 作为人生转折机遇的大学
- 日本大学生年龄结构的异常同质化
- 处于崩溃边缘的依赖“入口管理”的大学教育
- 人生三度入大学
- 入学者的多样化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 “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实践——以“Attack Me!”为例
- 批评教师观点的五个阶段
- 保证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质量,力推“出口管理”模式
- 大学教育从量的时代走向质的时代
- 人文社会科学点亮新的人生
- 在价值核心多元化、复杂化、流动化的社会中生存
- 用“时间差”培养21世纪的宫本武藏
- “论文撰写”的方法
- 从先行研究的批判到分析框架的建立
- 作为方法的“研究组会”
- 终章 普世性、有用性、游戏性
- 坂口安吾的宫本武藏论
- 从宫本武藏到哥白尼
- 酷似16世纪的21世纪
- 大学应该超越战争与政治
- 作为有用性基础的游戏性
- 后记
- 版权申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