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内容简介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 不胫而走的“废除文科学部”报道
  • 媒体报道中的“废除文科学部”
  • 对文科省的集中炮轰
  • 海外媒体、产业界相继而来的批评
  • 文科省通知的真正内容
  • 批评意见背后的潜在前提
  • 通知的内容一年前便已公布
  • “废除文科学部”批评意见的背景
  • “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
  • “重理轻文”构架的形成
  • 国立大学的“文科”与“理科”
  • 战争带来的重理路线
  • 依然被延续的战时研究预算体制
  • 经济高速增长对重理观念的强化
  • 延续到后经济成长期的理科中心体制
  • 对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理科的异议
  • 法人化后愈发悬殊的文理待遇差距
  • 国立大学法人化成为决定性一击
  • 加速文科走弱的机制
  • 教学与科研能力双双下滑
  • “重设目标”与文科的未来
  • 反复被要求的“组织调整”和“功能分化”
  • 国立大学的危机
  • 缺乏方向性的文科改革
  • 被“创新”潮流遗弃的文科
  • “废除文科学部”骚动中的事实
  • 第二章 文科亦有用
  • “有用”的涵义
  • “虽然无用,但有价值”的真伪
  • 大学并非为国献身的机构
  • 大学应献身于人类的普世性
  • “有用”的两个维度
  • 完成目的的有用性与创造价值的有用性
  • 重回韦伯
  • 价值尺度是不断变化的
  • 文理之用各不相同
  • “人文社会学科”与“教养”“博雅”的区别
  • “文科即教养”乃是误解
  • 包含文理双方的“博雅”
  • 国民国家与“教养”的诞生
  • 存在“普世教养”吗?
  • 20世纪大学基础教育的变化
  • “教养”与“通识教育”不同
  • “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 “教养教育崩溃”的原因
  • “共通教育”“运用能力”带来的“教养”空心化
  • 人文社会学科何以有用
  • “文科”与“理科”差异的出现
  • 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与独立
  • 新康德学派与对“价值”的追问
  • 对文化主义的种种批评性介入
  • 人文社会学科是怀疑人类自身的知识领域
  • “文科”之用绵延久长
  • 第三章 21世纪的宫本武藏
  • “大爆发”的大学及其危机
  • 大学整体的危机
  •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大爆发”的大学
  • “报考者营销”的崛起——“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
  • 世界规模的大学“寒武纪大爆发”
  • 大纲化、重点化、法人化——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大学改革
  • 研究生院重点化、本科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日美差异
  • 研究生院重点化带来的两个结果
  • 谁来解决大学危机?
  • 政府及文科省的能力限度
  • 产业界的经验与大学改革
  • “大学的事情大学做主”的幻想
  • 改革的方向
  • 政府及文科省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诉求
  • 流动化社会中的质量保证
  • 产生变革主体的三个条件
  • 大学从“甲壳类”向“脊椎动物”的进化
  • 日本大学中的五重壁垒
  • 从“甲壳类”到“脊椎动物”——作为“蛞蝓鱼”的大学
  • 成为21世纪的宫本武藏
  • 引入宫本武藏的“二刀流”
  • 美国的“常识”与国际基督教大学的教育改革
  • 国立大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 培养宫本武藏式人物的第一线——课堂改革
  • 拒绝“水课”
  • 大学教育应走向何方
  • 第四章 人生三度入大学
  • 大学是人生中的过渡礼仪吗
  • 高中与大学间的两面“墙”
  • 入学考试改革与“学科鸿沟”的关系
  • 将大学定位于人生之中
  • 最难考上的大学未必是最好的大学
  • 从“入口管理”到“出口管理”的转变是否可行
  • 在人生中重新定位大学
  • 作为人生转折机遇的大学
  • 日本大学生年龄结构的异常同质化
  • 处于崩溃边缘的依赖“入口管理”的大学教育
  • 人生三度入大学
  • 入学者的多样化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 “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实践——以“Attack Me!”为例
  • 批评教师观点的五个阶段
  • 保证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质量,力推“出口管理”模式
  • 大学教育从量的时代走向质的时代
  • 人文社会科学点亮新的人生
  • 在价值核心多元化、复杂化、流动化的社会中生存
  • 用“时间差”培养21世纪的宫本武藏
  • “论文撰写”的方法
  • 从先行研究的批判到分析框架的建立
  • 作为方法的“研究组会”
  • 终章 普世性、有用性、游戏性
  • 坂口安吾的宫本武藏论
  • 从宫本武藏到哥白尼
  • 酷似16世纪的21世纪
  • 大学应该超越战争与政治
  • 作为有用性基础的游戏性
  • 后记
  • 版权申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本书中,作者其实还讲到了他认为的 21 世纪大学的危机和出路,这里由于篇幅就没做展开了。比如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大学 —— 尤其是日本的大学 —— 很像是虾、蟹之类的甲壳动物,它们会用坚硬的外壳将内部和外部区隔开来,但在 21 世纪,这样的状态显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大学不能再依赖于外壳的保护了,甚至必须要由内向外生长,打破这一层外壳,成为能积极应对外界变化的 “生物体”。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日本大学教育的好书

      这本书要强烈推荐一下。我自己有日语原版,这次有机会读到中文版,特别开心和高兴。为这么好的书被翻译而高兴。因为在我看来,日本的学术界,尤其是教育领域有很多好的著作,因为语言的原因,很少得到传播。(本书中也有提到)首先,作者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社会学者,在其领域特别有名。其著作多是由岩波书店出的(这个书店就是品质的保障呀。)除这本书之外,2011 年出版了一本 《何谓大学》(《大学とは何か》),在社会以及大学教育领域引起轰动。在大学教育领域方面的演讲和报告很多,这本的日版是 2016 年出版的。去年又相继有别的书籍出版。该教授也任职过东京大学进行教学改善的部门(当过我 3 个月的上司),还当过东大的副校长。此外,对文部科学省的一些政策也进行过建言。其次,内容方面。书中的许多东西是非常客观和深刻的,剖析除了媒体或大众关注背后的东西。此外,关于 “人生三次入大学 “的提法在其后来的书里和演讲中也在不断的重申和强化。再次,翻译也非常到位,读起来很流畅。可能是出版社的宣传吧,把他称为‘大学教育论第一人 “可能有点儿过了,他本人是文化社会学,并不是大学教育学领域的。个人感受:我在日本多年,知道日本很多很好的学者的著作在中国并未得到翻译更别提传播了。被中国请去的教授,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弟子。所以,日本真正的好东西,和中国流传的所谓的好东西,其实是有差异的。从实践层面来讲,学术毕竟是个小圈子,能了解到内行,挑选著作并翻译到中国,需要很多层面的配合。比如有相关学者推介,有人来翻译,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等。哪怕是教育这个相对通用的领域,翻译也是个耗心耗力的大工程,还不一定好卖。会有一些肤浅或表面的东西得到了传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日本的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日本的教育很美好,很理想等等。所以这本书还是能帮国内的很多人了解日本大学教育以及社会的很多侧面的,有好的,也有不那么美好的。感谢出版社,感谢译者,感谢得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这本书是我以 “文科” 为关键词在 APP 上搜索获得的。为什么突然想起来搜索 “文科” 呢?源头在于现值秋招期,学校发布的各家企业招聘宣讲信息带给我特别大的冲击,我知道现在就业难,尤其是文科生就业更难,所以每次看到招聘信息点击进去全是招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理工科类专业的就算了,就连 “招聘经理” 岗位说明上也标注地清清晰晰:招聘工科或者数学相关专业。哈!那文科类的毕业生到底可以做什么啊?什么样的岗位才招聘文科生啊?作为一个 27 重新步入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我而言,对书中作者所论述的 “人生三次入学” 深有感触,尤其是在刚开学时被一位老师说的 “年龄大两年后毕业找工作都不好找”“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在学院常年倒数”“学校找我们其实是在赔钱培养” 等话整得有些焦虑之后,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 “文科没有用但有价值” 说法的认同者之一,但读完之后只想说:去你的,还得是我们文科,或者至少文理结合。既然已经选择了文科,虽说也带给自己很多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总体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并且觉得自己相对理科也更适合学习文科,那就接受不同学科发挥出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事实。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