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天才哲学家的思想闪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被西方学者称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的最后遗稿。它收集了作者从1914年至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和酝酿,又是这位思想大师理论发展的直接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这部著作简练如洗,议论精深,别具风格,作者的随想随记和作者的精神风貌及其一生的特征都融为一体,体现其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1977年版序言
  • 1994年修订版序言
  • 1914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1年
  • 1932年
  • 1932—1934年
  • 1933年
  • 1933—1934年
  • 1934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39—1940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1945年
  • 1946年
  • 1947年
  • 1947—1948年
  • 1948年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诗一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他这一辈子,“力求被人爱戴,不求被人羡慕”,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在后世的影响超越了他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同学。他曾让哲学彻底转变了方向,因为在他之前的哲学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得了病,“哲学家们使用的语言似乎已经被过紧的鞋子挤变形了”,语言分析就是他给哲学所做的大手术。他一辈子独立思考,因为他说:“任何人不能替我思考,就像任何人不能替我戴帽子一样。” 如此独立的思考,在他看来既有 “耕耘的时间”,也有 “收获的时间”,可惜在他身后百年的收获时间,他自己却是看不到了。他也曾自问:“我的思想的快乐是我自己的奇特生活的快乐。这是生活的乐趣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做哲学” 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吧,但并不是全部,因为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出哲学一般的思考。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看懂

      感觉是作者的内心对话,自我安慰式的,没有什么主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