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11千字
字数
2016-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展现八百年的历史,这里有两个短命王朝:秦和晋,一个或两个长命王朝:西汉和东汉,还有天下三分和南北对峙。
内容简介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包括《秦并天下》《汉武的帝国》《两汉两罗马》《三国纪》《魏晋风度》《南朝,北朝》共六卷。
卷七《秦并天下》: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时,身边堆满了鲍鱼。帝国一统天下,二世而亡,就活了十五岁。但大秦没死,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将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卷八《汉武的帝国》:汉武帝政治上加强集权,思想上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官营,军事上东征西讨,从而变秦制为汉制,化夷狄为华夏。那么,在他的不世之功后面,有着怎样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
卷九《两汉两罗马》: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
卷十《三国纪》:从曹丕称帝到西晋灭吴,匆匆六十年,三国只是秦汉与两晋之间的小插曲。这段因《三国演义》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的历史,其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卷十一《魏晋风度》:唯美时代里,自由而漂亮地活着成了风尚标,中华文明展现出异样的丰彩。
卷十二《南朝,北朝》:马镫的发明,简单而伟大,骑兵从此人马合一,所向无敌。在北方,鲜卑人凭借这双“中国靴子”迅速崛起。宋齐梁陈,南方却一口气换了四个短命王朝。
目录
-
秦并天下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始皇革命
-
第二章 陈胜造反
-
第三章 项羽争雄
-
第四章 刘邦称帝
-
第五章 大秦没死
-
后记 我们有选择吗
-
附录
-
汉武的帝国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帝国之初
-
第二章 独尊儒术
-
第三章 高度集权
-
第四章 官治天下
-
第五章 是非功过
-
后记 汉武帝下诏罪己了吗
-
附录
-
两汉两罗马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世界
-
第二章 历史
-
第三章 制度
-
第四章 信仰
-
第五章 理念
-
后记 为什么是罗马
-
附录
-
三国纪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袁绍揭幕
-
第二章 魏武挥鞭
-
第三章 孙刘联盟
-
第四章 三分天下
-
第五章 武侯治蜀
-
第六章 桃园惊梦
-
后记 何时忘却三国
-
附录
-
魏晋风度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时代
-
第二章 人物
-
第三章 精神
-
第四章 风尚
-
第五章 价值观
-
后记 那些女人
-
附录
-
南朝,北朝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大换血
-
第二章 鲜卑人
-
第三章 南朝试验田
-
第四章 宗教问题
-
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
后记 一国两朝,南方北方
-
附录
展开全部
易中天中华史
以前翻看过第一部纸质版的,后来偶然在得到上见到有电子版的,而且还是四部 24 册全套版的,闲暇时间捧在手边继续拜读真是太方便了,很喜欢易教授讲得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历史,高度凝炼又通透酣畅、深度还原又视野开阔。继续读完第三部,加油!
秦汉魏晋南北朝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75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0)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大家好!今天阅读易中天老师的第九本作品《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展现八百年的历史,这里有两个短命王朝:秦和晋,一个或两个长命王朝:西汉和东汉,还有天下三分和南北对峙。《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包括《秦并天下》《汉武的帝国》《两汉两罗马》《三国纪》《魏晋风度》《南朝,北朝》共六卷。卷七《秦并天下》: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时,身边堆满了鲍鱼。帝国一统天下,二世而亡,就活了十五岁。但大秦没死,秦始皇首创的 “帝国制” 将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卷八《汉武的帝国》: 汉武帝政治上加强集权,思想上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官营,军事上东征西讨,从而变秦制为汉制,化夷狄为华夏。那么,在他的不世之功后面,有着怎样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卷九《两汉两罗马》: 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2、精彩内容:①始皇革命事实上,嬴政对自己的帝国信心满满。他的自信,在称帝之后的第一份诏书中表现得不容置疑。诏书的内容,是要废除谥号制度。所谓谥号,就是中国古代君主、贵族和名人死后,被授予的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号,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谥号,此人就有了一个历史的评价。最好的是文和武,叫 “灵” 的则不灵。春秋时期的晋灵公、郑灵公、陈灵公、楚灵王,都是死于非命。君主的谥号并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后由他人议决。所以嬴政认为这是 “子议父,臣议君”,很不可取。问题是谥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区别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后是武王,武王之后是成王,成王之后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谁是谁了。秦能够成功,也许因为他们是 “野蛮人”。的确,蛮族是有可能改写历史的,尽管并不一定都改得好。但可以肯定,一个蛮族如果善于学习,又能保持蛮野的精神,那么,他们就会战胜和超越自己的老师,并在老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来。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后来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人,都如此。同样的剧本也在中华大地上演。夏代,东边的商人是蛮族;商代,西边的周人是蛮族。结果,却是商文明优于夏文明,周文明又优于商文明。看来,文明的延续、发展和创造需要新鲜的血液,哪怕它来自所谓 “夷狄”。②愤而崛起幸运的是,面对歧视,秦人没有垂头丧气,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甘堕落,他们的选择是奋发图强。图强的第一步,是找出受人歧视的原因。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文化落后。比方说,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生活方式,还是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兄弟妯娌都住在同一间屋里。这当然多半是游牧时代住帐篷的习俗,但在 “设男女之大防” 的华族眼里就不文明。第二是政治混乱。从公元前 425 年(也就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晋国大夫赵襄子去世那一年)起,秦国四十年间不得安宁。一个国君(怀公)被迫自杀,一个太子(献公)不能继位,还有一个国君(出公)和他的母后一起被杀,并沉尸深渊。结果,是魏武侯趁秦国内乱之机,夺回了被秦穆公抢走的一大块地盘。革命是在灭齐以后。齐,是最后被灭的王国。此前,韩、赵、魏、楚、燕,都已经变成了秦的郡县。齐国并入秦的版图后,“中国” 就不再是多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可是从来就不曾有过的事,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样一个时候颁发的命令,便堪称 “一号文件” 了。一号文件的内容,是嬴政的名号。帝国。这当然是大变革。性质变了,称号也得变。伯国的元首是伯,侯国的元首是侯,公国的元首是公,王国的元首是王。帝国的元首呢?当然得叫皇帝。因此,元首叫不叫皇帝,就看你要不要帝国。后来的汉、晋、隋、唐、宋、元、明、清,都坚持帝国制度,所以他们的元首都叫皇帝,谁都不会更改。皇帝与帝国,俱为一体。但,这样一个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始皇称帝之初甚至之后,却备受争议。③一统天下秦始皇勒令全国统一,包括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亩制(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统一车轨(车宽六尺)。据说这是孔子也曾向往的,比如《礼记・中庸》就主张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但意义最为重大的,还是统一文字。统一的办法,是废除异体字,推行简化字。为此,他们不惜先革自己的命。秦本西周故地,通行的是籀文(籀读如宙),也叫大篆。大篆笔画繁重,始皇就让李斯简化为小篆,也叫秦篆。后来,程邈更简化为秦隶。这就连低级官吏和底层人民也可以认识了,所以叫 “隶书”。秦始皇的三大革命:称皇帝,反封建,大一统。革命的结果,是帝国制度取代了邦国制度,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极其深远。其政治意义和历史地位,只有西周封建和辛亥革命可以相比。然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任何革命都是有代价的。在古代社会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甚至必须有人献祭,有人以身试法做牺牲品。这是无法避免的悲剧。历史又选择了秦。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