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解析心理学史上知名的罗森汉实验,揭开现代精神疾病诊断背后令人震惊的秘密。

内容简介

2009年,《纽约邮报》记者苏珊娜·卡哈兰的工作和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搅乱――她出现了神经错乱、幻视等症状。医生认为她得了精神分裂症,但精神病类的药物却让她的症状越发严重。好在后来她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来自叙利亚的神经病理学家,通过大脑活体组织检查,她的病症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经过治疗,她恢复了健康。

2012年,苏珊娜写作并出版了《燃烧的大脑》(Brain on Fire)一书,讲述了她的故事。之后,她开始思考: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于是,她开始调研精神病史,并重点研究了知名的罗森汉实验及其参与者。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的文章《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没用,也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依靠诊断。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精神病学史就是一个雷区
  • 第一部分
  • 第1章 我的大脑“着火”了
  • 第2章 内莉·布莱去精神病院当“卧底”了
  • 1887年 纽约
  • 第3章 我们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 第4章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 第5章 寻找神秘的罗森汉
  • 第二部分
  • 第6章 为何去精神病院当“卧底”?
  • 第7章 制订“卧底计划”
  • 第8章 启动“卧底计划”
  • 第9章 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
  • 第10章 精神病院的9天体验
  • 第三部分
  • 第11章 寻找其他“卧底”
  • 第12章 只有病人知道谁是正常人
  • 第13章 罗森汉到底想保护谁?
  • 第14章 比尔·安德伍德的8天卧底经历
  • 第15章 与众不同的11号病房
  • 第16章 精神病人也有行为正常的时候
  • 第17章 罗斯玛丽·肯尼迪的遭遇
  • 第四部分
  • 第18章 发现罗森汉笔记中的错误
  • 第19章 揭开罗森汉研究的疑团
  • 第20章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 第21章 挑战结构式临床访谈
  • 第五部分
  • 第22章 没有写进报告里的假病人
  • 第23章 罗森汉为何删除研究数据
  • 第24章 精神卫生保健体系的惨状
  • 第25章 寻找真正的假病人
  • 第26章 盛行的学术欺诈之风
  • 第27章 信任是治疗的基石
  • 结语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一个人伪装成病人,住进精神病院,他会被精神科医生识别出来吗?还真有人做了做这个实验。这个人以及七位志愿者,在两年期间,先后通过伪装,潜入美国十二家精神病院。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精神病人在医院里遭到了残酷的对待,更重要的是,精神病学根本没有办法判断谁才是真正的病人。实验主导者就是罗森汉,他于 1973 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盘点了精神病学的种种弊病,质疑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志。罗森汉实验之前的精神病学,确实存在诊断标准过于模糊的情况。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精神病人,全靠医生的主观诊断。有人就借着这个漏洞,收买医生,把看不顺眼的人送进了精神病院。一旦被诊断成了精神病,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财产继承权、对孩子的监护权等等。可以说,19 世纪的精神病学,是一门 “披着医学外衣的伪科学”。罗森汉实验一举毁掉了公众对精神病学早已千疮百孔的信任,政府对精神病学的财政支持被大幅削减,病人的权益进一步被忽视。罗森汉实验后来被质疑学术造假,但是它把精神病学拦腰截断,断成了前后两截。之后精神病学向着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一路狂奔,但是精神病的误诊率仍然很高,这与精神疾病的特征有关,很多时候缺乏客观量化的诊断标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作者认为,只能依靠科学的发展,重建医患信任,才能更好地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公众号 DoctorCC,领取本书听书红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森汉实验以后的几十年里,精神病学成了人们眼中的笑话。甚至有电视台举办真人秀,让精神病学家从正常人里找出精神病人,借此来娱乐大众。美国政府大幅削减对精神病学的财政支持,精神病院的数量逐年递减,这造成了严重的床位短缺。有位研究者说,如今在纽约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找到床位,比考上哈佛大学还难。在罗森汉的年代,正常人要伪装成精神病人,才能住进精神病院。而今天,大量得不到救治的美国精神病人不得伪装出更严重的病情,甚至自残,才能获得住院的机会。这个荒唐的结果,恐怕是罗森汉的支持者们意想不到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提升对精神疾病领域的了解

        精神病学领域最好的专家正在践行这种方式,去理解病人,去识别用其他客观的医学测量方法无法捕捉到的微妙症状。这要求和病人长期见面,深入了解病人的病史,让病人对自己产生信任感。精神病学研究是充满人性、艺术、倾听和同理心的(任何医学领域都需要这些),但也会受到恐惧、评价和傲慢的驱使。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我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过的一点,那就是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既是科学的,又是神秘且充满感情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