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一个人伪装成病人,住进精神病院,他会被精神科医生识别出来吗?还真有人做了做这个实验。这个人以及七位志愿者,在两年期间,先后通过伪装,潜入美国十二家精神病院。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精神病人在医院里遭到了残酷的对待,更重要的是,精神病学根本没有办法判断谁才是真正的病人。实验主导者就是罗森汉,他于 1973 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盘点了精神病学的种种弊病,质疑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志。罗森汉实验之前的精神病学,确实存在诊断标准过于模糊的情况。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精神病人,全靠医生的主观诊断。有人就借着这个漏洞,收买医生,把看不顺眼的人送进了精神病院。一旦被诊断成了精神病,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财产继承权、对孩子的监护权等等。可以说,19 世纪的精神病学,是一门 “披着医学外衣的伪科学”。罗森汉实验一举毁掉了公众对精神病学早已千疮百孔的信任,政府对精神病学的财政支持被大幅削减,病人的权益进一步被忽视。罗森汉实验后来被质疑学术造假,但是它把精神病学拦腰截断,断成了前后两截。之后精神病学向着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一路狂奔,但是精神病的误诊率仍然很高,这与精神疾病的特征有关,很多时候缺乏客观量化的诊断标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作者认为,只能依靠科学的发展,重建医患信任,才能更好地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公众号 DoctorCC,领取本书听书红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罗森汉实验以后的几十年里,精神病学成了人们眼中的笑话。甚至有电视台举办真人秀,让精神病学家从正常人里找出精神病人,借此来娱乐大众。美国政府大幅削减对精神病学的财政支持,精神病院的数量逐年递减,这造成了严重的床位短缺。有位研究者说,如今在纽约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找到床位,比考上哈佛大学还难。在罗森汉的年代,正常人要伪装成精神病人,才能住进精神病院。而今天,大量得不到救治的美国精神病人不得伪装出更严重的病情,甚至自残,才能获得住院的机会。这个荒唐的结果,恐怕是罗森汉的支持者们意想不到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提升对精神疾病领域的了解

        精神病学领域最好的专家正在践行这种方式,去理解病人,去识别用其他客观的医学测量方法无法捕捉到的微妙症状。这要求和病人长期见面,深入了解病人的病史,让病人对自己产生信任感。精神病学研究是充满人性、艺术、倾听和同理心的(任何医学领域都需要这些),但也会受到恐惧、评价和傲慢的驱使。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我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过的一点,那就是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既是科学的,又是神秘且充满感情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苏珊娜走访了大量精神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还原了精神病学的学科历史,写成了这本《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在本书中,苏珊娜尤其深入地调查了精神病学史上划时代的罗森汉实验,深刻地反思了这场实验对精神病学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清晰地梳理了精神病学在罗森汉实验前、中、后的状况,并详细讲述了原书的核心内容:罗森汉实验的过程及前因后果。通过聆听解读,你将了解精神病学在 19 世纪及 20 世纪早期存在的种种伪科学的乱象,罗森汉实验对精神病学的颠覆,以及罗森汉实验对精神病学造成的持久影响。调查到了这一步,苏珊娜终于触碰到了真相,但她感受到的只有幻灭。原来,精神病学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的挣扎、自省、改革,都建立在一场谎言之上。罗森汉实验诞生在社会舆论反对精神病学的巅峰时期,尽管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项实验充满了漏洞和疑点,但汹涌的民意还是把这柄尖刀插进了精神病学的心脏,完全无视专业人士的反驳和申辩。罗森汉实验以前的精神病学当然存在种种问题:病人的权益被忽视,残忍的伪科学手段大行其道。但罗森汉在向这些问题宣战的同时,也一举毁掉了公众对精神病学早已千疮百孔的信任。罗森汉实验以后的几十年里,精神病学成了人们眼中的笑话。甚至有电视台举办真人秀,让精神病学家从正常人里找出精神病人,借此来娱乐大众。美国政府大幅削减对精神病学的财政支持,精神病院的数量逐年递减,这造成了严重的床位短缺。有位研究者说,如今在纽约的一家精神病院里找到床位,比考上哈佛大学还难。在罗森汉的年代,正常人要伪装成精神病人,才能住进精神病院。而今天,大量得不到救治的美国精神病人不得伪装出更严重的病情,甚至自残,才能获得住院的机会。这个荒唐的结果,恐怕是罗森汉的支持者们意想不到的。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在书的结尾,苏珊娜盘点了近年来精神病学取得的大量令人欣喜的成果。她相信,科学的发展总会带给我们惊喜。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多精神病学家已经认识到,精神病学处理的对象不只是冷冰冰的药物和生理指标,更是活生生的人,是人们丰富而神秘的情感。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中真诚地尊重病人,理解病人。苏珊娜本人就是这种治疗方式的受益者。罹患脑炎期间,她相信,真正让她恢复健康的,是医生的热情和乐观。尽管她曾经两次被误诊,还险些因为误诊耽误了治疗;尽管她深入地了解了精神病学史上种种不堪的过往,苏珊娜还是提醒我们,如今的精神病学最需要的,就是公众的信任。多年以前,一场由学术投机者引发的信任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精神病学立足于社会的基础。而今天,只有重建信任,才能挽救这个学科,以及大量无辜的病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