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德国心理学长销图书第6版,整合想象力疗法与资源取向,激活应对创伤的自愈力,建立内在安全岛。

内容简介

从心理学上来说,多数人在幼年时期都是自恋的——有随时满足自己需求的看护者,有一帮大人围着自己转。

只有当遭遇了挫折和创伤时,我们内在的“全能感”才会逐渐被打破,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无力感。

有的人在遭遇了重大的创伤后,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心爱自己,孤独感、自卑感、无力感如洪水般涌来。

许多心理和身心疾病往往是创伤性事件的副产品。许多受影响的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拥有惊人的自愈能力。

根据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发布的创伤三阶段治疗指南,作者将想象力疗法植入创伤的心理抗衡前期、中期和后期。首先,我们可以重新想象过去的自己,利用被遗忘的力量源泉。然后,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创造一个个人的积极的形象,以避开闪回和消极的想法。最后,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创伤建立了一个“内在安全岛”——活出内在安稳、自信、强大的自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 关于本书(克雷特-柯塔出版社寄语)
  • 再版前言
  • 第六版前言
  • 引言 关于创伤与创伤疗愈的基本思想
  • 1 建立内心的稳定
  • 1.1 心理咨询关系
  • 1.2 建立疗愈联盟
  • 1.3 欣赏并运用已有资源
  • 1.4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画面
  • 1.5 练习自我觉察
  • 1.6 认识内在观察者
  • 1.7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力量
  • 1.7.1 内在安全之所
  • 1.7.2 精神协助者
  • 1.7.3 内在团队
  • 1.7.4 大树冥想
  • 1.7.5 放下行李
  • 1.7.6 保险柜练习
  • 1.7.7 内心花园
  • 1.7.8 幸福练习
  • 1.7.9 对自己的同情心
  • 1.8 学会与可怕画面保持距离
  • 1.9 认识情绪并学会掌控问题情绪
  • 1.10 给不安的画面一个形象
  • 1.11 遇见“过去之我”
  • 1.12 让问题形象登上内在舞台
  • 2 学习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
  • 2.1 自我疗愈、身体记忆与自我觉察的原则
  • 2.2 Breema身体练习
  • 2.3 其他身体练习
  • 3 面对惊恐的方法
  • 3.1 准备阶段
  • 3.2 直面创伤
  • “观察者”疗法
  • 3.3 直面创伤之后
  • 4 创伤疗愈中的艺术疗愈
  • 4.1 什么是艺术疗愈
  • 4.2 艺术疗愈的练习和干预
  • 4.2.1 与资源建立联系:资源导向的闪光灯
  • 4.2.2 拾起内心的宝藏:被保护的海滩
  • 4.2.3 自我镇定与自我安慰:寻觅内在安全之所
  • 4.2.4 获得距离感:赋予“内在观察者”形象
  • 4.2.5 调整强烈的情感:坚固的框架
  • 4.2.6 与沉重情绪保持距离:可开可闭的“柜子”(“保险柜”)
  • 4.3 艺术疗愈中的内在舞台
  • 4.3.1 与“过去之我”建立亲切的联系
  • 4.3.2 拯救经历创伤的自我部分
  • 4.3.3 改变人格部分
  • 5 接纳自己的过去并融入自我
  • 5.1 给悲伤一个形象和空间
  • 5.2 香笺小字寄行云
  • 5.3 遇见未来年迈的自己
  • 5.4 仪式
  • 5.5 创造故事
  • 5.6 过错与和解
  • 5.7 意义问题
  • 5.8 感激与和好
  • 5.9 重新开始
  • 6 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
  • 6.1 创伤产生的影响
  • 6.2 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6.2.1 交出主导权
  • 6.2.2 竭尽全力减轻小孩的压力
  • 6.2.3 心理指导
  • 6.2.4 适宜的语言表达
  • 6.2.5 不再允许“创伤演绎”
  • 6.2.6 限制麻木和解离
  • 6.3 疗愈
  • 6.3.1 建立内心的稳定阶段
  • 6.3.2 直面创伤阶段
  • 6.3.3 融入阶段
  • 6.4 展望
  • 附录:心理疗愈的重要步骤
  • 练习一览表
  • 插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寻和方法的指导

    这本书在德国已经面世 15 年,这是第六次再版,适合那些有创伤需要疗愈的人阅读。话说哪个人不是一边受伤一边长大呢!每个人都要在成长中疗愈内心的创伤,让自己更加地强大。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践行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创伤之前我是谁》,走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你们看过《沉默的羔羊》、《致命 ID》、《搏击俱乐部》、《仁心解码》吗?这一类关于精神病人的影视剧,激起了我对精神异常者的好奇。我好奇是哪些因素能让一个人变得如此。同时,我也对帮助心理有问题的人的职业产生了兴趣!很遗憾有些人没有平静安宁的成长的幸运!这些人或许没有遇到好的父母,成长的环境极其糟糕;或许在学生时代遇到了霸凌,因为弱小无人救助而只能长期忍气吞声;又或者在婚姻中遇人不淑,不断被家暴却无法逃脱…… 当一个人的痛苦不断累积却得不到及时的排遣和疏导,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会超越一个人保持精神健康的阈值,从而产生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就是帮助这些人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我其实一直好奇心理咨询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他们会采用一些什么办法和来访者进行沟通交流呢?可惜隔行如隔山,我身边没有做这个工作的家人或朋友,也就没法真的去了解!还好,了解知识的途径并非只有一种,我们通过阅读,同样可以开阔眼界,了解新知!《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这本书是由三位德国心理学家,路易丝・雷德曼,苏珊・吕克,科妮丽娅・阿佩尔 - 拉姆布共同撰写的。该书详细记录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增长了我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也满足了我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的好奇心!一、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要盲从于心理咨询师
      《创伤之前我是谁》通过详细的描述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对话,向我们直观和生动的展示了在心理疗愈的过程中,面对创伤经历时,来访者如何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的力量来勇敢面对创伤,改变过去的沉痛经历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象,最终被疗愈。这本书里我最喜欢下面两段话,它们使我认识到,来访者能否被成功疗愈,最重要的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受创者本人!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如果遇到言之凿凿、说话斩钉截铁、自我标榜权威而不尊重人的心理咨询师,那就要掂量一下对方的专业程度了!第一段话是: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持这种能力。如果有心理咨询师说他比来访者自己更了解什么对来访者最好,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妥的。来访者肯定比我们更清楚什么对他们有帮助。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谦恭和倾听的态度。第二段话: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疗愈方法。一方面,探究哪种疗愈方法最适合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也建议来访者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感觉心理咨询师采用的疗愈方法不适合自己,要及时说出来并终止咨询。二、内心的稳定是疗愈的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愿意提及或思考,因为它们可能会引起我们情绪的负面波动。但我们能够清晰的分析事情的起因、对错,不会沉溺进去无法自拔,更不会让负面情绪一直控制自己,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有些人已经对生活绝望,他们总觉得自己诸事不顺,靠自己已经无法扭转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必须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心理疗愈的最终目的是使来访者能够直面并放下过去沉重的创伤性事件,开启他们新的生活,而内心的稳定是疗愈的基础。《创伤之前我是谁》中,介绍了很多种找到内心稳定的方法,包括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画面”,“内在安全之所” 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 “艺术疗愈”,因为我是一个没啥艺术细胞的人,在看到这一部分时,一开始我还担心自己会看不懂,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多虑了。它并不需要我们有多么高深的绘画技巧,只不过是以绘画作品来作为一个连接点,使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专心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三、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你也许要问,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人,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各种情绪上的波动,感受到喜怒哀乐的转换,但是这些情绪一般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自行消散,并不会累积到我们心底,更不会对自己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本《创伤之前我是谁》呢?我的答案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像学习历史是为了 “以史为鉴”,我们学习这本书,看到了那么多因为受到各种各样深刻的创伤而一辈子痛苦不堪的人,那我们就要识别哪些行为和言语有很大的伤害性,要避免去做这些会对他人带去创伤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可能对我们自己带来创伤的事情发生时,及时处理,而不是一味逃避。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书中的金句:没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一条路。希望大家在看完《创伤之前我是谁》后,能够更容易的走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喜欢这部书,翻译也非常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