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寻和方法的指导

    这本书在德国已经面世 15 年,这是第六次再版,适合那些有创伤需要疗愈的人阅读。话说哪个人不是一边受伤一边长大呢!每个人都要在成长中疗愈内心的创伤,让自己更加地强大。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践行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创伤之前我是谁》,走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你们看过《沉默的羔羊》、《致命 ID》、《搏击俱乐部》、《仁心解码》吗?这一类关于精神病人的影视剧,激起了我对精神异常者的好奇。我好奇是哪些因素能让一个人变得如此。同时,我也对帮助心理有问题的人的职业产生了兴趣!很遗憾有些人没有平静安宁的成长的幸运!这些人或许没有遇到好的父母,成长的环境极其糟糕;或许在学生时代遇到了霸凌,因为弱小无人救助而只能长期忍气吞声;又或者在婚姻中遇人不淑,不断被家暴却无法逃脱…… 当一个人的痛苦不断累积却得不到及时的排遣和疏导,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会超越一个人保持精神健康的阈值,从而产生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就是帮助这些人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我其实一直好奇心理咨询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他们会采用一些什么办法和来访者进行沟通交流呢?可惜隔行如隔山,我身边没有做这个工作的家人或朋友,也就没法真的去了解!还好,了解知识的途径并非只有一种,我们通过阅读,同样可以开阔眼界,了解新知!《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这本书是由三位德国心理学家,路易丝・雷德曼,苏珊・吕克,科妮丽娅・阿佩尔 - 拉姆布共同撰写的。该书详细记录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增长了我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也满足了我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的好奇心!一、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要盲从于心理咨询师
      《创伤之前我是谁》通过详细的描述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对话,向我们直观和生动的展示了在心理疗愈的过程中,面对创伤经历时,来访者如何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的力量来勇敢面对创伤,改变过去的沉痛经历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象,最终被疗愈。这本书里我最喜欢下面两段话,它们使我认识到,来访者能否被成功疗愈,最重要的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受创者本人!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如果遇到言之凿凿、说话斩钉截铁、自我标榜权威而不尊重人的心理咨询师,那就要掂量一下对方的专业程度了!第一段话是: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持这种能力。如果有心理咨询师说他比来访者自己更了解什么对来访者最好,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妥的。来访者肯定比我们更清楚什么对他们有帮助。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谦恭和倾听的态度。第二段话: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疗愈方法。一方面,探究哪种疗愈方法最适合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也建议来访者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感觉心理咨询师采用的疗愈方法不适合自己,要及时说出来并终止咨询。二、内心的稳定是疗愈的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愿意提及或思考,因为它们可能会引起我们情绪的负面波动。但我们能够清晰的分析事情的起因、对错,不会沉溺进去无法自拔,更不会让负面情绪一直控制自己,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有些人已经对生活绝望,他们总觉得自己诸事不顺,靠自己已经无法扭转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必须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心理疗愈的最终目的是使来访者能够直面并放下过去沉重的创伤性事件,开启他们新的生活,而内心的稳定是疗愈的基础。《创伤之前我是谁》中,介绍了很多种找到内心稳定的方法,包括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画面”,“内在安全之所” 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 “艺术疗愈”,因为我是一个没啥艺术细胞的人,在看到这一部分时,一开始我还担心自己会看不懂,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多虑了。它并不需要我们有多么高深的绘画技巧,只不过是以绘画作品来作为一个连接点,使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专心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三、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你也许要问,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人,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各种情绪上的波动,感受到喜怒哀乐的转换,但是这些情绪一般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自行消散,并不会累积到我们心底,更不会对自己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本《创伤之前我是谁》呢?我的答案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像学习历史是为了 “以史为鉴”,我们学习这本书,看到了那么多因为受到各种各样深刻的创伤而一辈子痛苦不堪的人,那我们就要识别哪些行为和言语有很大的伤害性,要避免去做这些会对他人带去创伤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可能对我们自己带来创伤的事情发生时,及时处理,而不是一味逃避。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书中的金句:没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一条路。希望大家在看完《创伤之前我是谁》后,能够更容易的走上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喜欢这部书,翻译也非常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阶段疗法

          针对国际创伤学会推荐的 “三阶段疗法” 的不同声音,作者在书中铺陈了三阶疗法的心理学知识,并选取了大量的例子来佐证这种心理疗愈方法依然是最有效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快乐?

            其实保持快乐很简单,那就是多做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事。这么说好像是废话,因为常常感到不快乐的人,是很难发现那些快乐的事情,他们通常只会记住令他们不快乐的事。你关注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之所以感觉不到快乐,是因为你过度关注不快乐的事而忽略了快乐的事。《创伤之前我是谁》一书里说:“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如果我们只专注于你的问题,你会觉得生活中好像只有困难和问题,因此会感觉越来越糟糕。” 你关注什么,就会看见什么。怀孕的人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开宝马的人也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宝马。如果我们只记住糟糕而可怕的事情,就会觉得生活只剩下这些东西。但是生活不仅只有问题和困难,还有很多快乐和小确幸,这些不应被遗忘,而应时时被记起,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过去的不愉快和现时的困难束缚住。改变不了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在世界生活中的 10% 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 90% 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虽然我们或许无法过多改变外在世界,但我们却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内在世界。”——《创伤之前我是谁》,[德] 路易丝・雷德曼 [德] 苏珊・吕克 [德] 科妮丽娅・阿佩尔 - 拉姆布当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一些让人不适的想法或者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个平衡画面或者想法,以此来抵御和驱赶不适。这些平衡画面或积极想法会给我们的内心创造一个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沉浸在不适的画面中,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生活并非全是创伤和问题,但人们更容易记住痛苦,对快乐选择性失忆。降低期望值,收获幸福和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不仅是要幸福的,而且是要完美的 —— 而这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不执着,叫看破 不完美,是生活》,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可是我的儿子是个来自星星的孩子。星娃的家长都知道,星娃特费妈。可是我却比以前更能感知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从得知儿子是星娃后,我降低了对俩孩子的期望值,特别是对女儿的期望值。要知道没有儿子以前,我们对女儿真的要求太高了。甚至同样一件事,我们对儿子和女儿的双标简直不要太明显。对正常的孩子,我们总是希望他们比别人家的孩子更早学会爬行、走路、跑、跳,识更多的字、背更多的古诗、次次考试拿 98 分以上,能主动且自律地完成功课,考上名校,找个高薪工作…… 在这样的高期待下,我发现自己很累,孩子也并没有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反而变得更懒散和拖延。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糟糕,几乎随时剑拔弩张。相比之下,我们对儿子的期望就太低了,甚至根本算不上期望。我们只希望他们长大后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生活自理,平安顺遂,这样就算我们不在了也不会有什么顾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低期望值,但凡孩子有一星半点的进步时,我们总能高兴半天,夸孩子夸个不停,觉得孩子越来越有希望,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便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 身心健康。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呢?真的因为女儿太差吗?还真的不是。她再差也比星娃儿子好太多,说句难听的,她的起点也许就是很多星娃的终点。但是仔细一想,孩子并没有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我们对她期望太高,追求完美,太焦虑,以爱之名控制孩子而不自知。看见了吗?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期望越低,越快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不执着,不放弃,人生才会处处有惊喜,生活才会幸福快乐。欣赏和运用已有资源因为受过创伤并来寻求我们帮助的人,往往深受自我价值感低的困扰。他们感觉自己一无所长、百无一用。——《创伤之前我是谁》,[德] 路易丝・雷德曼 [德] 苏珊・吕克 [德] 科妮丽娅・阿佩尔 - 拉姆布每个人都有治愈自己的能力,对他们来说真正有用的并非治疗方法,而是他们与咨询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具备的、帮助过他们的资源。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咨询心理医生,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当你感到自我价值感低时,可以列一份资源清单。这份清单包括所有你会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写字、画画、算数等等。接着,思考一个问题:在面对困难时,哪一项或几项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接下来,再写出在自己状态不好时,哪些事物曾经对你在有帮助?这些事物包括但不限于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让人愉悦的香味、让人放松的音乐、让人开心的运动、柔软且摸上去很舒服的东西、有启发的文字或者小故事,等等。准备一个 “资源箱”,放在房间醒目的地方,把所有对你有帮助的事物都放进去。多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放弃做其他事情。专注于已有资源的练习,我们会发现 “解决方法是现成的,只是我们的眼睛因太专注于问题看不到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过分专业。不适合业余读者

              有些工具挺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强迫任何人和他人和解。心理疗愈应该是帮助来访者与自己和解,和他人的和解有时候水到渠成,有时候却不是这样,不必强求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