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四川著名诗人、美食作家石光华继《我的川菜生活》之后的新力作。

内容简介

川菜味道,七滋八味。但七滋八味的灵魂在家常二字,川菜真正的灵魂在家常二字,要做出家的味道、亲人的味道来,要做出平常的味道、随性的味道来。

七滋八味皆家常,这才是川菜味道最核心的一句话。川菜骨子里浸润着山水风雨的自然本性,成都餐馆里的菜,无论菜肴档次有多么了不起,骨子里总会透露出一种朴实,一种与我们口舌相亲的温暖。以和为美、以和为乐、以和为自在人生的成都人,对于饮食,从内心到身体,从口舌到肺腑,喜欢的恰恰就是他们看着野、感到土、说起俗的这份平常随意,这种怡情悠闲。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版块。上卷“厨房随笔”聚焦几款四川经典家常小菜:土豆烧牛肉、烧肥肠、酸辣蹄花、水煮牛肉、开水白菜、做泡菜、点豆花……字里行间透出川人生活的包容与百变、怡情与松常。中卷“食物本纪”细数天府沃土的良上食材:青笋、苦笋、折耳根、菠菜、花椒、豆瓣、醋、盐……颇有为川菜正本清源的意味,川菜并非只有枯燥的大麻大辣大油,川菜吃的也是食物的本来滋味,川菜也可滋润又清雅。下卷“饮食杂言”闲聊四川饮食生活中的人、事小品:天堂的厨房、岁寒知腌腊,黄敬临、蓝光鉴等川菜一代宗师的经典菜品及烹饪理念……全书既有作者亲自下厨的切身体验,又有食材的甄选及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悟,还有川菜史上脍炙人口的逸闻趣事,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我为什么喜欢吃
  • 上卷 厨房随笔
  • 肉感的红烧肉
  • 因为土豆而烧牛肉
  • 兄弟喜欢烧肥肠
  • 有秘密的魔芋烧鸭
  • 野山椒风味的酸辣蹄花
  • 水煮就很江湖
  • 水煮牛肉的点点滴滴
  • 无中生有的鱼香肉丝
  • 三个鱼香的不同
  • 鳝丝也可以鱼香
  • 为麻婆豆腐而奋斗
  • 豆花的花招
  • 夫妻肺片没有肺
  • 可以待客的担担面
  • 几道老川菜的小写法
  • 养花一样养泡菜
  • 新盐水的老起法
  • 中卷 食物本纪
  • 春天里的几个吃食
  • 青笋这个傻菜
  • 折耳根或者猪鼻拱
  • 土豆和酸菜二三事
  • 茄子让我们开口而笑
  • 我有秋菠
  • 谢谢苦笋
  • 苦瓜的滋味
  • 秘炼红油
  • 又是花椒好时节
  • 豆瓣定江山
  • 让我们的饮食有点醋
  • 微说素菜放盐
  • 下卷 饮食杂言
  • 川菜大师黄敬临
  • 人说麻辣在四川
  • 天堂的厨房是成都
  • 夜吃成都
  • 自在江湖大滋味
  • 火锅就是江湖
  • 冰镇夏天
  • 岁月知腌腊
  • 正在消失的怪味
  • 被误解的和被遗忘的
  • 川菜“欧起”耍“洋盘”
  • 穷饮食,富饮食
  • 酒和菜的闲话
  • 我们的饮食还能多土
  • 让我们在食物中春心荡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能做会写

    对比上一本《香港味道》这本写川菜好太多,首先都是干货,写的都是实战千锤百炼的经验之谈,每篇都能当菜谱用,喜欢做菜的自然懂,对菜品出品后要达到的效果也有精细的表述,外行看后也可以评判川菜了。给 5 星是图文并茂,关键这些也面临失传了,王世襄老爷子晚年不愿意做了,是食材不同了,成都四川现在还算好,保留的小农经济,蔬菜和猪肉家禽还有浓浓的土味,我去各地旅游最喜欢去菜市场,成都的菜场热闹丰富,从食材的新鲜和品种丰富就知道味道不会差。北京早些的菜场菜成堆也不清爽,更不要说鱼和家禽的精加工。越往南,水源丰沛,菜场的菜品也清亮,对比青岛和广西北海的海产品,北海的海螺扇贝都是剥开洗干净的,南方菜场的大蒜都剥好蒜粒。从本书每道菜的介绍,可以看出地道川菜的繁复,这也是现在餐馆不容易做到了的,流水线的厨房,已经没有时间等待滋味的融合。这本书记录的都是家庭父辈的手艺。随着老一辈的老去,食品加工也开始工业化,各种调味品,泡椒,豆瓣酱和佐料都开始大量防腐剂的添加,最明显的是油,因为棕榈油是防腐剂特别是便宜,这样这种反式脂肪酸就在各种油品内肆意添加,但其本质对我们人体就是不能吸收的塑料,川菜没有了纯真的菜籽油就没有了灵魂,所以这本书也只能让我头脑精神会餐,我现在在外就餐的原则中餐只吃煮的,否则宁肯吃韩餐(没有油炒菜)或麦当劳。这本书就当做留下记忆,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记录自己家乡的味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花椒树,从中国的很多地方消失了;花椒,也从中国很多地方的餐桌上消失了。有人猜测,是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入主中原,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禁荤腥,戒辛辣,花椒这种夺情荡神的辛香刺激之物,自然也在禁戒之中。上行下效,大多数人不会为了一点口舌之福而犯禁。于是,曾经是中国食物中风姿绰约的花魁,就只能卸妆退台,隐身于巴山蜀水的崇山峻岭深处。也许是四川的花椒太好,川人舍不得,也许是四川人太嗜好辛香,确实丢不掉,花椒,这个历经数千年日月雨露的香物,默默地,也顽强地,坚持在四川人的饮食中。不过,这种坚持,已经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即使心怀生之情愫,能留在世上的时日,却不会太多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专业文学艺术出版社,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图书出版,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图书出版,古代优秀文艺作品读物出版,以及影视艺术图书和音乐歌曲图书出版。在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当代作家文集、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影视艺术图书等诸多门类,整合和优化国内外出版资源,扩大合作伙伴,开拓销售市场,形成自己独有的出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