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3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研究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探讨其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研究了我国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何炳松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较为丰富的历史教育思想:何炳松从历史的功效出发,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帮助明白现状”,将历史教育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培养人的智慧”,将历史教育与人之素质的全面培养结合起来;“推进民族复兴”,将历史教育与爱国救国、振兴中华结合起来。何炳松所编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以进化总体史观为指导思想;在选材上遵循三原则,即“综合眼光”标准:反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主张关注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历史教育的学科体系;其历史教育思想较为直接地为当时的国家课程标准所吸收;他所编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影响广泛而深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史学思想渊源
- 第二节 教育思想渊源
- 第三节 历史教育思想渊源
- 第二章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的嬗变
- 第一节 萌芽时期
- 第二节 形成时期
- 第三节 成熟时期
- 第三章 何炳松历史教育目的观
- 第一节 帮助学生明白现状
- 第二节 培养人的“智慧”
- 第三节 推进民族复兴
- 第四章 何炳松历史教科书思想
-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中的进化总体史观
- 一、何炳松的进化总体史观
- 二、进化总体史观与何炳松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 三、何炳松进化总体史观运用于历史教科书之评析
- 第二节 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种史观
- 第三节 历史教科书的选材标准
- 一、“综合眼光”标准:反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主张关注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
- 二、“综合研究”标准:反对偏重政治史,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
- 三、“民族和文化源流”标准:反对只根据地理空间来划分中外史的范围,主张应该根据民族和文化发展的源流来确定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内容
- 第四节 历史教科书的详略安排
- 一、“对外”原则:相对于历史著作,历史教科书应“简明而切实”
- 二、“纵向”原则: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应该“详近略远”
- 三、“横向”原则:对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应详于“文化重心”
- 第五节 历史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 一、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章节体的通史体例
- 二、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 三、历史教科书的语言叙述:生动形象,明白确切
- 四、历史教科书的图像系统:图表众多,文图契合
- 第六节 历史教科书和参考书的选择
- 一、历史教科书的选择
- 二、历史参考书的选择
- 第五章 何炳松历史教学思想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根本原则
- 一、“亲临其境”,真切地感知历史
- 二、运用“种种人为的东西”,直观地说明历史
- 三、“设身处地”,换位般体验历史
- 四、利用“教师口头的说明”,生动地描绘历史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入手途径
- 第三节 历史“动的”教授法
- 第四节 历史比较法
- 第五节 中小学史学研究法
- 一、中小学开展史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 二、运用史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何炳松其他历史教育思想
- 第一节 历史课程资源观
- 第二节 历史考试思想
- 一、考试的功能与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用功”,养成学生“应付环境的能力”
- 二、考试的内容:重视“应用知识的能力”,突出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 三、考试的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能偏废”任何一种
- 四、考试的存废:不能废止,而“应该占据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
- 第三节 历史学科渗透思想
- 一、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渗透的原因
- 二、历史教学中具体的学科渗透
- 三、历史学科渗透的注意点
- 第七章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的地位
- 第一节 思想为当时的国家课程标准所吸收
- 第二节 历史教科书影响广泛而深远
- 第三节 初步构建我国近代历史教育学科体系
- 第八章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一节 历史教育的本土化
- 一、本土化仍是当前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
- 二、力求真实地引入和介绍外来理论
- 三、应批判性地吸收和接纳外来理论
- 四、注意外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融合
- 第二节 历史教育的学科性
- 一、主张从历史的功用出发来定位历史教育的目的
- 二、强调以正确的史学观来指导历史教科书的编撰
- 三、侧重从“历史”入手来探讨历史教学问题
- 四、注重对引入的教育理论进行“历史学科化”处理
- 第三节 历史教育的衔接性
- 一、初中、高中、大学历史教材编排应具有衔接性
- 二、小学、中学、大学可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何炳松年谱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