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由我国文字学专家臧克和教授主持,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历时5年共同编撰而成。
内容简介
本书共五册:《商周文字卷》《秦汉文字卷》《魏晋南北朝文字卷》《隋唐五代文字卷》《民族文字卷》,总共300万字,在广泛收集材料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度量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进行断代调查和描述,科学地呈现了我国各个重要时期的文字发展规律,关注发展的系统性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和环境,系统地构建中国文字发展史。
《商周文字卷》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刘志基教授,书中深入统计到商周各期各类文字资料的字频、构件、结构、体态等层次的数据。完成先秦文字发展史的断代研究。数据充分,分析科学,着眼系统,在先秦文字发展研究史上,称得上是一次整体突破。
《秦汉文字卷》作者为青岛大学朱葆华教授,书中根据对丰富的秦汉简牍文献以及同时期的石刻文、砖瓦文、金文、玺印文等材料的定量、定性分析,对古文字到近今文字的发展转型——隶变,进行了科学性的讨论研究,展现汉字隶变的完整过程。
《魏晋南北朝文字卷》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王平教授、郭瑞副教授,书中穷尽性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字材料,除了从汉字演变的自身规律,也从媒介转换的角度,对汉字楷体发生、发展、成熟的整个阶段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隋唐五代文字卷》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臧克和教授,书中对楷字积累的主要形式字汇专书和用字实物所记载的楷字进行对照,观察楷字发展的基本时间层次,从而揭示传承变异、增长发展的字频字量。同时,进行“共时”与“历时”结合的调查对比研究,揭示楷字发展趋势。
《民族文字卷》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王元鹿教授等,是国内长期从事民族文字调查,开展比较文字学研究的专家。本书解决了若干文字系统的整体性问题:确定了一些文字的各别字的来源,考释了玛丽玛莎文,证实了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字,证实了水书、彝文、壮文都是“拼盘文字”,等等。
目录
- 中国文字发展史·民族文字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篇 导论
- 第一章 中华民族古文字综述
- 第二章 我国含表意成分民族古文字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华民族古文字同义比较导论
- 第四章 本书的材料、方法、框架、术语及其他相关说明
- 第二篇 关于文字发生的同义比较
- 第一章 文字发生的涵义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旨在探究文字渊源物的同义比较
- 第三章 旨在探讨文字发生动力的同义比较
- 第四章 旨在探究文字发生过程的同义比较
- 第三篇 关于文字性质的同义比较
- 第一章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从同义比较看关于一些具体文字系统的性质的问题
- 第三章 从同义比较看一些有关文字性质的宏观与理论问题
- 第四篇 关于文字发展的同义比较
- 第一章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从同义比较看文字发展的客观存在
- 第三章 从同义比较看文字的可断代性
- 第四章 从同义比较看一种文字发展中前后阶段的相互渗透
- 第五篇 关于文字传播的同义比较
- 第一章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从同义比较看一些有关文字传播的实践问题与具体问题
- 第三章 从同义比较看一些有关文字传播的理论问题与宏观问题
- 结论
- 一、对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发生的再认识
- 二、对中国民族古文字性质的再认识
- 三、对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发展的再认识
- 四、对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关系的再认识
- 参考文献
- 一、论文类
- 二、论文集、专著及工具书类
- 索引
- 一、音序索引
- 二、分类索引
- 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绪论
- 一、目标与意义
- 二、思路与方法
- 三、关于“断代”
- 字频篇
- 第一章 简论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现象
- 第一节 本研究的意义与方略
- 第二节 统计结果与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现象
- 第三节 甲骨卜辞的文献特点与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
- 第四节 甲骨文两端集中字频特征的断代意义
- 第二章 西周金文字频的再认识
- 第一节 西周金文字频统计及断代意义分析
- 第二节 高频集中于少数字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低频字多字数集中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战国出土文献字频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字频统计的材料筛选及其统计数据
- 第二节 不同文献类型字频状况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战国出土文献字频特点及其断代意义
- 第四节 国别地域差异与字频差异
- 第四章 古文字文献类型的字频解读
- 第一节 殷商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字频比较研究
- 第二节 钟铭与鼎铭的字频比较研究
- 第三节 楚简各类文献的字频比较研究
- 第五章 先秦出土文献字频状况的古文字研究认识价值
- 第一节 古文字发展程度的测查标尺
- 第二节 字词关系的系统呈现
- 第三节 “专字”现象的放大镜
- 第四节 文字地域差异的宏观凸现
- 第五节 文字与语言对应程度断代差异的清晰折射
- 第六节 文献类型语言文字特征的客观反映
- 结构篇
- 第一章 字频视角的古文字“四书”分布发展研究
- 第一节 殷商甲骨文“四书”分布及其初步分析
- 第二节 西周金文“四书”分布及其分析
- 第三节 战国文字“四书”分布及其分析
- 第四节 先秦汉字“四书”分布演变析要
- 第二章 偏旁分析视角的先秦形声字发展定量研究
- 第一节 有关材料与方法的交代说明
- 第二节 先秦各时段形声字及偏旁的数量统计
- 第三节 先秦各断代形声字及声符义符的数量比较研究
- 变异篇
- 第一章 简说古文字异体字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关于古文字异体字判定的相关说明
- 第二节 殷商甲骨文的异体字的统计分析
- 第三节 西周金文异体字的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
- 第二章 偏旁视角的楚简文字内部差异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偏旁”调查的相关说明
- 第二节 “偏旁”异形调查结果整理
- 第三节 偏旁差异量化分析
- 第三章 古文字书写避复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书写避复”界定
- 第二节 甲骨文同辞同字异构避复之研究
- 第三节 西周金文同铭同字异构避复研究
- 第四节 楚简“文字避复”研究
- 第五节 古文字书写避复的认识价值
- 类型篇
- 第一章 先秦出土文献语料类型的发展演变论题概说
- 第一节 目标与意义
- 第二节 理论渊源
- 第三节 话题的判断与字义分类
- 第二章 殷商甲骨文用字分类与语料类型
- 第一节 用字义类数量分布概述
- 第二节 话语热点分析
- 第三节 小屯南地甲骨卜辞话语热点存在状况的总体评估
- 第三章 西周金文的字词分类与语料类型
- 第一节 用字义类数量分布概述
- 第二节 话语热点分析
- 第三节 《铭文选》西周铭文话语热点存在状况的总体评估
- 第四章 包山楚简的字词分类与语料类型
- 第一节 用字义类数量分布概述
- 第二节 话语热点分析
- 第三节 《包山楚简》话语热点存在状况的总体评估
- 第五章 郭店楚简的字词分类与语料类型
- 第一节 用字义类数量分布概述
- 第二节 话语热点分析
- 第三节 《郭店楚简》话语热点存在状况的总体评估
- 第六章 睡虎地秦简字词分类与语料类型
- 第一节 用字义类数量分布概述
- 第二节 话语热点分析
- 第三节 《睡虎地秦简》话语热点存在状况的总体评估
- 第七章 先秦出土文献“虚字”用字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代词
- 第二节 副词
- 第三节 连词
- 第四节 语气词
- 第五节 “虚字”类总论
- 第八章 先秦出土文献话语热点状况分析的意义价值
- 第一节 为出土文献语料分类价值定位探索了一种可行性方式
- 第二节 有助于出土文献语料属性特点的认定
- 第三节 有助于立足文献话语热点程度为相关研究合理定位
- 第四节 有助于断代出土文献语言的内部差异分析以及资源优化整合
- 余论:古文字数字化研究之得失与前瞻
- 一 情势与机遇
- 二 开拓与提升
- 三 问题与不足
- 四 前瞻与期待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文字发展史·秦汉文字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秦汉文字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书体
- 第三节 秦汉时期文字材料综述
- 第二章 秦汉时期文字形态
- 第一节 秦代的文字形态
- 第二节 汉代的文字形态
- 第三节 秦汉时期文字标本的采集
- 第四节 字表的制定
- 第三章 秦汉时期篆书文字研究
- 第一节 秦汉篆书的特点
- 第二节 秦汉篆书比较
- 第三节 《说文》小篆考异
- 第四章 秦汉时期隶书文字研究
- 第一节 隶书的产生、分期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秦代的隶书
- 第三节 汉代的隶书
- 第四节 关于隶变
- 第五章 秦汉草书研究
- 第一节 草书的起源
- 第二节 草书的形成与成熟
- 第三节 草书的结构特点
- 第四节 汉代草书与松江《急就篇》比较
- 第六章 秦汉时期楷书文字研究
- 第一节 楷书的特点
- 第二节 楷书的萌芽
- 第三节 楷书基本笔画的形成
- 第四节 早期楷书与隶书的比较
- 第七章 草写与楷化 美化 规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文字发展史·隋唐五代文字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楷字的发展
- 第一节 楷化的历程
- 第二节 楷字区别性
- 第三节 楷字时代性
- 第二章 隋唐石刻楷字
- 第一节 石刻定型楷字
- 第二节 石刻过渡字形
- 第三节 石刻新增字形
- 第三章 唐代楷字字样
- 第一节 字样分类标准Ⅰ
- 第二节 字样分类标准Ⅱ
- 第三节 字样与《说文》*
- 第四章 楷字历史层次
- 第一节 《宋本》新增字形
- 第二节 《名义》与《原本》
- 第三节 《原本》与《说文》
- 第五章 楷字传承变异
- 第一节 字际关系考略Ⅰ
- 第二节 字际关系考略Ⅱ
- 第三节 《名义》比较*
- 第六章 附录与小结
- 第一节 义叉区别意义
- 第二节 纸张媒介意义
- 第三节 唐代篆文水平
- 第四节 敦煌抄本水平
- 第五节 调查统计小结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中国文字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文字卷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研究资源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汉字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四节 数据库汉字学与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史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字体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实物文字的字体类型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汉字字体的特点[48]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构形系统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整字结构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构件系统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构形特点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汉字的异体字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异体字类型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异体字特点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异体字成因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新增汉字
- 第一节 原本《玉篇》残卷新增汉字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实物文献新增汉字
- 附录
- 一、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频率表
- 二、魏晋南北朝简牍用字频率表
- 三、楼兰残纸用字频率表
- 四、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基础构件表
- 五、魏晋南北朝石刻用字直接构件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