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6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究唐宋士林文化。
内容简介
《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4辑:唐宋词与士林文化研究》为社会文化视域的“唐宋词与士林文化”研究:一是“史”的观念,词史互证;二是以点带面,由个别到一般;三是比较分析,求同求异。士林文化,包含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唐宋词人的个体特质到群体特征,来探究唐宋士林的生存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文化心态、创作倾向、审美思潮以及社会风尚等,不失为一种新的审视角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4辑:唐宋词与士林文化研究》适当地运用文化阐释的叙述方式,对唐宋词以及所蕴含、关联和折射的士林文化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为视域宽泛的拓展性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深圳学派建设丛书
- 总序学派的魅力
- 序
- 前言
- 第一章花间词:倚红偎翠的生活方式
- 第一节 花间“艳”词
- 一 西蜀:据山川之险而偏安
- 二 花间词派的创作取向
- 三 自觉“言情”时期
- 四 雅艳与俗艳:双重审美价值
- 第二节 温庭筠“以艳为美”
- 一 “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 二 温庭筠词风:香软浓艳
- 三 “花间范式”的审美取向
- 第三节 浓妆与淡妆:温、韦之辨
- 一 “画屏金鹧鸪”与“弦上黄莺语”
- 二 韦庄词的清丽“淡妆”
- 三 “端己词凄艳入人骨髓”
- 四 温、韦词的同中之异
- 第四节 倚红偎翠的乱世颓废
- 一 晚唐五代的衰乱之世
- 二 “醉入花丛”的生活方式
- 三 无奈现实的颓废心态
- 四 软玉温香的“情隐”
- 五 从历史语境角度的再审视
- 第二章南唐词:人生长恨的悲剧意蕴
- 第一节 南唐“雅”词
- 一 传播环境之清雅
- 二 文化底蕴之儒雅
- 三 创作主体之高雅
- 第二节 “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一 由“代言”到“自言”
- 二 冯延巳词的“堂庑特大”
- 三 李煜词的“感慨遂深”
- 第三节 李煜的人生悲剧体验
- 一 国破身囚的人生剧变
- 二 多情善感的心理气质
- 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剧意蕴
- 第四节 南唐衰亡的忧患之叹
- 一 “西风愁起绿波间”的寒寂
- 二 “惆怅还依旧”的郁悒
- 三 “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
- 四 “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 第三章闲愁词:忧衰惜时的生命意识
- 第一节 晏殊的雍容富贵
- 一 命运宠儿:晏殊的富贵仕途
- 二 宋初词坛:贵族雅词派宗主
- 第二节 闲雅的“富贵气象”
- 一 晏殊词的珠圆玉润
- 二 “富贵寄于闲淡之中”
- 三 歌筵酒席间的闲雅风流
- 第三节 忧惧衰残的闲愁心绪
- 一 闲雅从容里的“促迫”情绪
- 二 圆满人生的残缺
- 三 晏、欧伤逝惜时之比较
- 第四节 唐宋文人惜时的生命意识
- 一 敏细的感性觉察
- 二 含敛沉静的理性思考
- 三 对生命的体悟,珍惜流年
- 第四章游冶享乐的世俗况味
- 第一节 浪子词人柳永
- 一 簪缨之家,燃烛勤读
- 二 “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 三 科考被黜,“奉旨填词”
- 第二节 柳永词“俗”的市井趣味
- 一 开辟“屯田蹊径”
- 二 长调慢词的勃然兴盛
- 三 市井俗词与贵族雅词的对峙
- 四 代表新兴的市井文化
- 五 雅、俗交合世风的熏染
- 第三节 柳永的世俗享乐况味
- 一 “名缰利锁”,人生价值观念
- 二 歌酒狎妓的纵乐冶游
- 三 都市风情的恣意游赏
- 四 意志和情感的双重失落
- 第四节 北宋盛世的享乐世风
- 一 “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
- 二 高度繁华的城市经济
- 三 承唐制而来,发达的歌妓制度
- 第五章恋情词:男女情爱的婚恋取向
- 第一节 “四痴”之人晏几道
- 一 文才出众,沉沦下僚
- 二 生性高傲,不趋时附势
- 三 天性未泯的真纯
- 第二节 “二晏”词之比较
- 一 晏氏父子名盛于时
- 二 狂篇醉句“寓其微痛纤悲”
- 三 “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 第三节 “此情深处”:晏几道的恋情词
- 一 往日情事“如昨梦前尘”
- 二 彩云意象,“聚散真容易”
- 三 情真情痴“动摇人心”
- 第四节 文人与歌妓的婚外恋情
- 一 “浅斟低唱”的趣尚
- 二 “琵琶弦上说相思”
- 三 两情相悦,“乐而不淫”
- 第六章豪旷词:烟雨平生的处世态度
- 第一节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 一 学识广博,以读书为平生快事
- 二 襟怀超旷,不为外物所累
- 三 品格高雅,迥然超乎流俗
- 第二节 苏轼词风的豪旷
- 一 以词“言志”的选择
- 二 “豪旷”的艺术本质特征
- 第三节 儒释道融通的人生哲学
- 一 佛家:随缘自适的心态
- 二 道家:顺乎自然的超脱
- 三 儒家:匡时济世的襟抱
- 四 儒、释、道的互补与圆融
- 第四节 苏轼的旷达人生
- 一 价值取向:用世之志与旷达之怀
- 二 人生感悟:雪泥鸿爪
- 三 处世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
- 第五节 “苏派”词人的旷达胸襟
- 一 黄庭坚:兀傲洒脱之意气
- 二 晁补之:坦荡磊落之襟怀
- 三 张孝祥:超尘绝俗之清境
- 第七章贬谪词:政治倾轧的贬逐心态
- 第一节 “古之伤心人”秦观
- 一 元祐年间“苏门四学士”
- 二 一贬再贬,猝死归途
- 第二节 幽花媚春,秦观词的“婉美”
- 一 抒情个性:幽婉
- 二 审美意象:哀婉
- 三 表现方式:和婉
- 第三节 秦观词与心性的柔弱
- 一 “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
- 二 个体心理特质的脆弱
- 第四节 秦观贬谪词的凄哀色调
- 一 “古之伤心人也”
- 二 后期词“变而凄厉矣”
- 第五节 唐宋仕人的贬谪与政治态势
- 一 “贬谪文学”的源流
- 二 北宋:新旧党争的倾轧
- 三 南宋:主战与主和之争
- 第八章羁旅词:行役倦客的宦游生涯
- 第一节 “京华倦客”周邦彦
- 第二节 以羁旅行役词名世
- 一 音韵精美,格律谨严
- 二 尤善铺叙,回环跌宕
- 三 隐括入律,浑然天成
- 第三节 周邦彦的宦游心路
- 一 滞留京师,“故乡遥,何日去”
- 二 浮沉州县,“憔悴江南倦客”
- 三 汴京再仕,“事与孤鸿去”
- 四 衰年远宦,“沉思前事,似梦里”
- 第四节 文人仕子的羁旅况味
- 一 “浪萍风梗”的久客思乡
- 二 “佳人情结”的忆恋闺阁
- 三 “孤馆梦回”的旅途寒苦
- 四 “登山临水”的失志悲秋
- 第五节 宋代羁旅宦游的社会背景
- 一 学子游学的科场蹭蹬
- 二 官吏宦游的徙迁流转
- 三 幕僚游幕的出入幕府
- 四 清客游谒的寄人旅食
- 第九章英雄词:志士悲慨的淑世精神
- 第一节 辛弃疾的人生“角色错位”
- 一 仕宦无常时期:弃武从文
- 二 投闲置散时期:落职闲居
- 三 赍志而殁,一代英雄志士的悲剧
- 第二节 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 一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二 稼轩词的“摧刚为柔”
- 三 借词为“陶写之具”
- 四 “以笔代剑”之豪雄
- 第三节 稼轩词的志士幽愤
- 一 “古来材大难为用”
- 二 悲歌慷慨,“一寄之于词”
- 三 “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矢志收复
- 第四节 “稼轩派”志士的淑世精神
- 一 先声:“梦绕神州路”
- 二 中坚:“正好长驱,不须反顾”
- 三 同盟:“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四 余响:“白发书生神州泪”
- 第十章隐逸词:宦海浮沉的隐逸心理
- 第一节 朱敦儒出世的隐逸心迹
- 一 “麋鹿之性,自乐闲旷”
- 二 罢官,退居嘉禾的渔隐
- 三 时人讥议“晚节不终”
- 四 大彻大悟的闲适之情
- 第二节 宋代文人的田园之趣
- 一 王安石的闲情卜居
- 二 苏轼的游赏自然
- 三 辛弃疾的心灵慰藉
- 四 范成大的归居田园
- 第三节 唐宋文人的“渔隐”情结
- 一 “烟波钓徒”张志和
- 二 对尘世之外“渔隐”的企羡
- 三 陆游的“笠泽钓叟”
- 第四节 古代隐逸方式及文化背景
- 一 大隐、中隐、小隐
- 二 “似出复似处”的半隐
- 三 隐逸文化的哲学基础:老庄思想
- 四 对陶渊明的企慕和接受
- 第五节 宋代士林的隐逸心理
- 一 追求自由人格:“梅妻鹤子”林逋
- 二 厌倦仕宦浮沉:“忧隐”与“心隐”
- 三 遵循显隐古训:“无道则隐”
- 第十一章清雅词:游赏唱酬的“雅玩”时尚
- 第一节 布衣清客的姜夔
- 一 才华绝世,一介清客词人
- 二 “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 第二节 白石的清客雅词
- 一 清空的笔法:流宕,含蓄
- 二 清冷的意境:冷色,幽境
- 三 清雅的意蕴:“在花则梅”
- 第三节 宋代士林的“尚雅”取向
- 一 理学的规范与净化:儒雅的文化人格
- 二 饱读诗书的滋养:清雅的书卷气息
- 三 尚雅的审美趣味:雅致的生活追求
- 第四节 宋代文人的“雅玩”
- 一 园池林苑的闲适之乐
- 二 清野山水的泛舟之兴
- 三 赏花游乐的品咏之趣
- 四 吟社雅集的唱酬之风
- 第十二章丧乱词:“黍离之悲”的遗民情怀
- 第一节 “抱节终身”的蒋捷
- 一 义不仕元,抗世而隐
- 二 三幅“听雨”图的人生缩影
- 第二节 宋末蒋捷的丧乱词
- 一 “语多创获”,寄慨遥深
- 二 蒋捷词的丧乱主题
- 第三节 “靖康之难”的黍离之悲
- 一 亡君:“故宫何处”的哀痛
- 二 名臣:挽取长江浇胸臆的忠愤
- 三 文士:物是人非的伤感
- 第四节 南宋亡国遗民的哀感悲怀
- 一 “江南无路”的悲苦
- 二 “如孤鸿之号夜月”的泣诉
- 三 “西风吹世换”的流落
- 参阅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