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110位清华学子的毕业选择,展现坚持逐梦的精彩与开阔。
内容简介
时值清华建校110周年,本书精选110个当代清华学子的毕业选择,告诉我们:离开清华,仅仅是他们生涯规划漫漫长路上的第一步。他们寻觅属于自己的“天涯路”,在各地、各领域发光发热。扎根新疆,投身西部的赵江涛;勇赴非洲,致力于帮助非洲农业转型的陆昕清;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为中国空间站建设添砖加瓦的方耀鹏……
高楼林立,万家灯火,总有一隅是我们可以驻足眺望的角落。他们也有过徘徊和选择,纠结于不同的行业、地区和发展路径。放弃教职,走上创业之路,用数据和工具为个体和小团队赋能的袁晓辉:在拥有了自由选择的十字路口再次选择踏入军营、献身国防的胡凯;放弃了更优渥的薪资,追寻文学梦想的修新羽……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头顶梦想的星光,唯有坚持逐梦,坚持不懈,方有经历磨砺后的精彩和开阔。经历汶川地震,矢志土木梦想的胡黎俐;推研失利后,为学术梦想努力考研的徐梦周;经过南非访学,立志用科研成果推动消除结核病的苏宏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10个独一无二的梦想讲述了110个清华人的选择,也讲述了110个清华人的“中国梦”。每一个清华人,都在讲述属于自己的离开清华的方式,也都在讲述自己的拼搏与坚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蔡崴:我在制造业的第十年
- ■ 为什么选择制造业
- ■ 为什么留在制造业
- ■ 沿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 赵江涛:新疆十年,源于清华六年的求索
- ■ 在迷茫中认识自我
- ■ 保研马院,迈出这一步
- ■ 新疆十年,将初心坚守下去
- 邓诚:在在线教育行业的这八年
- ■ “误入”在线教育
- ■ 继续折腾的心
- ■ 要不要进入在线教育行业
- 选择源于喜爱,我在“一根筋”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 少有人走的路——治愈心理痛苦
- ■ “除了学习,我还能做什么?”
- ■ 在创业热潮中,看见自己的内驱力
- ■ 再次转行,终于找到那束光
- ■ 转行的困难不在学习,而是选择
- 陆昕清:我在非洲做农业
- ■ 与世界相遇
- ■ 走近非洲
- ■ 未来
- 从清华电视台到江苏卫视
- ■ 从零开始的清华主持人
- ■ 努力做“十项全能”的科学达人
- ■ 做知识型“主持人+”,必须“细节控”
- 记录历史瞬间,走向未知远方
- ■ 启蒙:山川异域的向往
- ■ 见证:历史长河的一瞥
- ■ 前路:行走在梦想与现实间
- 谢淘:永远不要忘记,最初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 ■ 初心是“一心为公,情系百姓”的坚守
- ■ 初心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承诺
- ■ 初心是“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的责任
- ■ 初心是“守土有责,责无旁贷”的使命
- 姚颂:我的创业之路
- ■ 大学不只是学习,也还有生活
- ■ 为长远准备,不只为眼前准备
-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积极心态应对挑战
- ■ 清华带来的做事方式是一生的财富
- 蔡泽洲:从法律到公管,从国外到国内
- ■ 第一次离开:选择从经历中来
- ■ 第二次离开:回到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 李晓东:不惧争议,坚守初心
- ■ 进还是退?
- ■ 赴美交流
- ■ 初心不改
- 徐梦周:园子里普通人考研的那点事
- ■ 优秀的人只有几个,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 ■ 我固执地决定试一试,可能心里还是存有一些侥幸的
- ■ 做选择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重要的是接下来为选择有所付出
- ■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有点不服输,然后纯粹地去努力和付出
- 做喷遍祖国混凝土的姚阿甘
- ■ 机缘巧合,顺利毕业
- ■ 恰逢渗漏,立志防护
- ■ 道阻且长,行遍南北
- ■ 天道酬勤,布局谋远
- 装备制造业三年有感
- 范煜群:戏剧是一场未完待续的历险记
- ■ 把爱好变成事业
- ■ 靠梦想吃饭
- ■ 妥协和成长
- ■ 在剧场工作到八九十岁
- 李彰:沉浮得失亦无悔
- ■ 基层是大有可为的舞台,选调是大有出息的负担
- ■ 常怀感激之情,常守平常之心
- ■ 能沉得下去,能浮得上来
- ■ 写在最后
- 李姝莹:博士毕业去国际组织实习,我不怕路途荆棘丛生
- ■ 清华岁月
- ■ 职业选择
- ■ 在IAEA
- ■ 未来的路
- 林三春:不忘航天强国之初心,踏上星辰大海之征途
- ■ 面对压力,自信从容应对
- ■ 面对难题,主动寻找挑战
- ■ 面对重担,敢于担当和磨炼
- ■ 结束语
- 马积良:走出自己的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舒洁:从以色列到意大利,因何与教科文组织结缘?
- 苏宏伟:在南非做了一年实验后,我要与结核病“硬磕”下去
- 袁晓辉:放弃教职去创业
- ■ 做博士论文带来的新认知
- ■ 放弃教职的决定
- ■ 梁林故居办起的果说沙龙
- ■ 硅谷访学
- ■ 开启创业旅程
- 陈超:到华为去——翻过那座山,他们就能听到我们的故事
- ■ 求职:我只想去华为
- ■ 初入华为,原来这才是奋斗
- ■ 想成为将军,而不光是武士
- ■ 最艰难的时候,我在华为
- ■ 总结
- 高跟鞋印下的是感叹号,泥球鞋印下的是省略号
- 林声巧:我何苦要读这掉头发的文科博士
-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我绝对不申政治学
- ■ 如果有人想砸了ETS我一定会捐钱的
- ■ 我在清华附中门口的天桥上站了半个小时连宿舍都不敢回
- ■ 我当然依然焦虑,只是这种焦虑再也没有让我停下脚步
- 沈晓东:做“小三毛”们的校长——只要是自己的选择,我就能坚定地走下去
- ■ 三毛与童年
- ■ 三毛与光爱
- ■ 三生有幸
-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寻学术初心
- ■ 享受纯粹的学术旅程
- ■ 在波折中坚持前行
- ■ 对未来学术之路的期许
- 孙昊德:枣刺和苹果
- ■ 离开和留驻
- ■ 枣刺和苹果
- ■ 成长与理想
- 张楚:我已不在清华,而清华在“我”
- ■ Top2非京籍165+文科女硕士的“佛系秋招”
- ■ 择业是一场的缘分与匹配度的双向选择
- ■ 基层初体验:学生以上,社会人未满
- ■ 治愈焦虑的办法是“只管去做”
- ■ “找到热爱,追求卓越”
- 蔡达理:而见过了这一切之后,我还是想当一名工程师
- 陈一麟:我在一线报道中成长
- ■ 我的撞色年味:在一线报道中认知我的职业
- ■ 三进隔离区拍摄:“还是别用我的采访了”
- ■ 清华教会我什么?
- 方耀鹏:期待有一天,我也可以“带着地球去流浪”
- ■ 少年心事当拿云
- ■ 会当凌绝顶
- ■ 相期邈云汉
- 高昕宇:宁在南极盖草棚
- ■ 打基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 选方向:宁在南极盖草棚,不在北京建高楼
- ■ 做科研: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
- ■ 找工作: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 贺少红:从一人、一家的幸福,到更多人、更多家庭的幸福
- 当人生真的有了“如果”,我作出了和当年一样的选择
- ■ 启程:清华国防生!
- ■ 探路,每日跑步三公里
- ■ 站在分叉口,我决定沿着原来的路继续走下去
- 胡维逊:从坦桑尼亚支教到联合国YPP,我将一直勇敢发声
- ■ 缘起:结缘公共事业心向国际组织
- ■ 国际组织工作:缺的不是好心,难在好心不办坏事
- ■ 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敢于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 ■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 仁增顿珠:走出青藏高原是为了更好地回去
- ■ 艰难的求学之路
- ■ 走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回去
- ■ 在对比中坚定信念
- ■ 选择西藏,选择基层
- 王文超:清华园里的“王牌飞行员”
- ■ 从军报国,矢志空天
- ■ 融入清华,全面发展
- ■ 清华风格,军人风骨
- 王元辰:本科毕业去国际组织,用四年耕耘这遥不可及的梦想
- 吴志轩如果这是必经的路,要怎么与自己和解
- ■ 与成长和解,其实它是一本超级无聊的流水账
- ■ 与执念和解,因为人生像是肉骨头,咬不动舔舔尝尝味道也蛮好
- ■ 与结局和解,就业是上战场,积累在平时,抉择后就别再徘徊
- ■ 还有一些照本宣科的废话
- 忻隆:从4A方阵队员到家乡公务员,一个上海籍学子的清华十年
- ■ 缘起:从班级到学生会,在同学中发现自己
- ■ 缘续:从京沪到西北,在复杂的国情中认识自己
- ■ 缘定:从中国到美国,在更大的格局下定位自己
- ■ 结尾
- 修新羽:文艺青年成长史
- ■ 我最终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成为记者
- ■ 同时满足这三样的工作基本不存在,必须要做出取舍
- ■ 世界上的这部分美好,有我的一份功劳
- 张驰:踏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 “非典型博士”的苏世民书院之旅
- ■ “职场小白”的IMF奇缘
- ■ 魔都异客的NDB篇章
- ■ 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之路
- 范梓腾:在社工与科研的平衡中思索前行
- ■ 在细节中磨炼心性
- ■ 在调研中培养公共意识
- ■ 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
- 侯珺森:小小军迷的航空梦
- ■ “长情”的航空迷
- ■ 秋招中的选择题
- 守护12年前那颗梦想种子
- ■ 震后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 ■ 读博需要“负重效应”
- ■ 聚焦海洋土木,建设安全家园
- 李佳婧:愿做一名年轻的“养老”人
- ■ 在推研岔路口的反思
- ■ 从兴趣到专业
- ■ “未毕业”的“毕业季”
- ■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树叶”
- ■ 做一座桥
- 李璎珞:我从园中来,带着兰花草
- ■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同类
- ■ 毕业季里,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 ■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 卢珊:从迷茫中醒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 迷茫的“昨天”
- ■ 和解的“今天”
- ■ 未知的“明天”
- 在割裂的世界做一个坚定的国际合作倡导者
- 汤雪逸:在清华这三年,是我从头来过的一次大考
- ■ 总被考试“教做人”
- ■ “我想留下来”
- ■ 看清自己的心
- ■ 满怀希望地走向明天
- 王沛楠:在探索中设计人生
- ■ 决定
- ■ 兴趣
- ■ 未来
- 虞宙:从清华园到联合国,从认识中国到了解世界
- ■ 不平凡的2015年
- ■ 从苏世民书院更好地认识中国
- ■ 到国际的舞台上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
- 左婉:我在盖茨基金会做公益
- 后记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