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层分析托尔斯泰思想体系形成的原因。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驾驭俄罗斯语言的天才大师和人类灵魂的深刻阐释者,还以先知、人类良知的形象铭刻于世人的脑海中。他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探索认识世界的规律以及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托尔斯泰精神求索的深入对其创作对象、内容、风格乃至艺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托尔斯泰的初期至后期的思想脉络中,相比于表面的对立,固有和必然的因素更为深刻,他对一个浩大、一元的普遍规律的追求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他的一生,寻求关于生活的理性论证、找到人类生存的终极真理的诉求始终让他辗转反侧。

可以说,托尔斯泰晚年构建属于自己的信仰体系的想法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导 言
  • 上篇 托尔斯泰的精神求索及其文学书写
  • 第一章 文化语境与个人特质
  •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的精神底色与时代特点
  • 第二节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 第三节 “鲜活的生命”与“memento mori”
  • 第四节 “欲”与“律”
  • 第二章 对他者与自我的观察: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
  •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描绘
  • 第二节 对进步与文明的反思
  • 第三节 对自然的多重理解
  • 第四节 何去何从的迷茫
  • 第三章 从和谐到危机:托尔斯泰的中期创作
  • 第一节 善的重新定义
  • 第二节 朴素真理的呈现
  • 第三节 真实欲望的写照
  • 第四节 存在意义的探索
  • 第四章“精神的人”之觉醒:托尔斯泰的晚期创作
  • 第一节 兽性生命的摒弃
  • 第二节 官方信仰的解构
  • 第三节 生活理念的实践
  • 下篇 托尔斯泰与他者:对话与阐释
  • 第一章 托尔斯泰与同时代人的对话
  • 第一节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
  • 第二节 托尔斯泰与索洛维约夫
  • 第三节 托尔斯泰与戈登维泽
  • 第二章 白银时代宗教哲学视域中的托尔斯泰
  • 第一节 “一滴水珠融入大海”
  • 第二节 “对善的布道”和“对恶的漠然”
  • 第三节 理性与信仰的悖论
  •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文化语境中的托尔斯泰
  • 第一节 作为哲学家的托尔斯泰
  • 第二节 镜头下的文豪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 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