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跨越10万年的旅行故事,打开人类过往。

内容简介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古罗马移民如何成为神话的基础,又最终促成罗马帝国的缓慢死亡?欧洲早期移民到美洲和其他地区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吉尔伽美什史诗》竟然是一个移民故事?世界各地的中国城是如何形成的?当我们被问及出生地时总能快速给出答案,但你是否知道你最初的来源?

迁徙,不只是顺从或逃避,更是对困难的抵抗、对机遇的把握。读人类浩荡的迁徙故事,找我们前行的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尤其需要了解迁徙史
  • 第一章 尼安德特人、现代人和贝格尔号
  • 初次中场休息 好奇心基因
  • 第二章 巴比伦、应许之地和《灼热的马鞍》
  • 第二次中场休息 表亲通婚
  • 第三章 腓尼基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 第三次中场休息 帕西人
  • 第四章 流亡者、罗马人和破坏者
  • 第四次中场休息 我的叙事选择
  • 第五章 阿拉伯人、维京人和新特洛伊人
  • 第五次中场休息 我的出生地
  • 第六章 热那亚、哥伦布和泰诺
  • 第六次中场休息 封闭和隔离
  • 第七章 弗吉尼亚、奴隶制和五月花号
  • 第七次中场休息 奴隶制和移民活动
  • 第八章 林奈、中国城和淘金热
  • 第八次中场休息 护照
  • 第九章 犹太复国主义者、难民和舅婆婆波莉
  • 第九次中场休息 外籍人士和移民工人
  • 第十章 自由、哈莱姆区和彩虹部落
  • 最后一次中场休息 游牧民族
  • 第十一章 外来工、短工和偷渡劳工
  • 作者赘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愧是BBC的记者

    山姆・米勒的这本《人类迁徙》是一本将人类历史拆解为迁徙碎片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以 BBC 驻外记者的敏锐视角,串联起跨越十万年的旅行故事,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到现代移民工人的困境,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隐喻到中国城的形成,每一页都浸透着对 “流动” 这一词的深刻诠释。全书十一章的框架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考古发掘。开篇以达尔文 “贝格尔号” 航行为引子,揭示迁徙与探索本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随后的章节中,作者将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因于移民神话的崩塌,用腓尼基商船与维京长船的轨迹拼贴出早期全球化的雏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八章,作者通过淘金热与林奈植物分类学的交织,揭示移民如何重构了生物与文化的边界 —— 旧金山的中国城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全球化进程中身份认同的标本。书中 “中场休息” 的设计颇具巧思。在厚重的历史叙事间隙插入基因学、人类学冷知识,如 DRD4-7R “好奇心基因” 如何驱动人类走出非洲,帕西人如何在印度延续波斯拜火教传统。这些片段像迁徙长河中的浮标,标记着生物本能与文化记忆的共生关系。当写到舅婆婆波莉的家族移民史时,私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突然重叠,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的族谱都是一部微型迁徙史。作者的笔触始终带有记者的克制 (或者可以理解为选择性闪躲)。讨论殖民与奴隶制时,他避开道德审判 (避重就轻),转而呈现经济链条如何将人异化为移动商品 (转移话题);分析难民危机时,又用哈莱姆区黑人移民的爵士乐创作,证明文化杂交能诞生超越创伤的艺术,十足扯淡。

      转发
      1

    出版方

    酷威文化

    江苏酷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立足于文艺、社科作品的出版发行,兼顾优质作品引进及鼓励原创。核心团队均来自于国内知名的出版公司及影视制作公司,对文艺、社科作品的出版策划、包装及发行具备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运作了李银河、张大可、凯特·汤普森、库尔特·冯内古特、渡边淳一、青山七惠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作家。产品至今已出版400余种,成功打造《寻找时间的人》《煮沸人生》《外婆出租中》《替身》《空虚时代》《空间简史》等多个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