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努力≠进步,挣扎又彷徨的中年失业白领众生相。

内容简介

当不稳定时代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

通过18个月的田野调查、9年的跟踪寻访,与400多位高新技术行业的失业者的深入交流,人类学家卡丽·莱恩深刻呈现了这群失业者的遭遇,并挖掘出隐藏在这一群体背后的生存哲学————“一人公司”:在精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下,白领很少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制度”或雇主,而是倾向于责怪自己,或将失业视为全球经济中商业周期和竞争的必然结果。

由此,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的,不再存在职业忠诚,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他们小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人公司”。然而,当泡沫破灭,将一切寄托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唯一的出路吗?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当今高科技工作者的就业、失业与生活构建
  • 致谢
  • 导言 坚韧、信念与自由市场
  • 第一章 硅草原
  • 第二章 一人公司
  • 第三章 最难的工作
  • 第四章 失业期间的仪式
  • 第五章 靠妻子养家的男人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谁来降服这裁员的妖风

    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新技术工作者成为了职场中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受到疫情及战争冲突的影响,且随着技术的迅速迭代和市场的不断变革,这一群体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波动愈发显著。这本《一人公司》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还探讨了求职者对于组织失误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作者卡丽・莱恩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是让我吃惊的点,就是许多求职者,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或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白领,倾向于原谅组织,将失业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这种自我归责的现象在高科技工作者中尤为明显。他们可能认为,由于自己的技能或经验不足,才导致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失去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高科技工作者可能会感到自责,但他们在面对失业时并不总是选择被动接受。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成为 “一人公司” 的创始人,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开展个人业务。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也为他们在职场上开辟了新的道路。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美国工会的问题。有趣的是,尽管我们常常听到关于蓝领工人罢工或游行的消息,但很少看到高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码农们进行类似的行动。这可能是因为高科技行业的就业结构和工作性质与传统的蓝领行业有所不同。高科技工作者往往更加个体化,他们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技能和经验,而不是集体行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科技工作者就没有自己的权益诉求。相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职场环境的变化,他们也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并积极寻求保护和提升的途径。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换个思路,成就你自己

      重点整理 1. 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即从事打造、改进和营销 “你的个人品牌” 这一持续性劳动的创业主体 2. 服务器和交换机始终是商业必需品,但个体工作者不是 3. 如今事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忠诚,而在于周密规划的自主性 4. 这位职业生涯管理者应对离岸外包的 “解决方案” 不是抵制,而是要朝着至少在理论上能让你最大程度避免被外国竞争者淘汰的方向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5. 你求职的最佳途径就是交际 6.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具有坚韧的弹性,哪怕面对物质上的困局也一样。人们愿意承担诸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以维持自己仍是职业社群中自立的、有价值的一员的感觉;而有偿的工作不论多么不稳定,多么难找,也依然是美国人认识自身及自我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在失业之后

        2024 年 6 月 6 日,是我在喜马拉雅的最后一天,距离 2019 年 7 月 2 日的入职日,差一个月满五年。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迟早得离开,无论是被裁还是主动跳槽,实际上,我在就职两年半以后就开始看外部机会了 —— 保持一年中有那么几次面试,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和定价。可当我真的被直属 leader 通知,他把我放上了裁员名单的那一刻,我人是恍惚的。恰如书中写的:在描述自己被裁员后的情绪时,很多科技工作者都引用了伊丽莎白・库博勒 - 罗斯的死亡和临终阶段说 —— 震惊与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完整经历了这六个阶段,尽管得益于我给同事们、大领导留下的好印象,曾有一个机会放在我面前 —— 留下做销售支持,考核我对业绩增量的贡献,可我还是拒绝了,坚持拿赔偿走人。这种坚持在得知为一己私利把我献祭出去的 leader 也将被裁时,有过一瞬间的动摇 —— 如果我当时留下,现在就该看他滚蛋了。旋即又清醒 —— 可惜我已经先他一步走人了。在倒计时的 30 天里,我找朋友帮忙改简历,内推、boss、某聘…… 多管齐下,的确得到过一个希望很大的机会,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因对方公司存在内部人事调动,hc 关闭,我没能活成爽文女主的样子:趁被裁之际丝滑入职新公司,喜提 30% 涨幅。如今,我仍在看似广袤、实则边界分明的人才市场漂流,绝大多数的招呼都石沉大海,听不见一点回响,我为每一场来之不易的面试邀约精心准备,哪怕不是最想要的。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全职主业,我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让自己的「一人公司」保持和上一份工作同等的收入水平。所以,我积极地看机会,和身边人交流,想过要不要参加类似于「科技网」的失业人士互助小组,但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决定还是不去了,如果说通过社交,带来的更多是心理安慰而非工作机会的话,我宁愿用这些时间去考证、接单,我还是有副业收入的,当然,它现在变成了「主业」。翻开这本书以前,我本以为它和《小而美》一样,都是讲如何成立、运营一人公司的工具书,看了才发现,这是一本社会纪实书籍,以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美国为背景,研究截止 2010 年,高新技术行业从业者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妥妥的现实主义题材,看完以后只会让人感叹「我们这是在走人老美走过的老路啊!」因为我也是从互联网行业出来的,读起来特别感同身受,如今这般动荡不安的就业环境,从 19 年就开始了,疫情只是催化剂,不能全赖它,我自己是挺过了六七轮的裁员,要知道,能在一家还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干了快五年,必须是命够硬的,我所在的业务线,全盛期有八十多个人,占了 3 号楼一层的面积,经过数次调动,如今只剩八、九个人苟延残喘,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营,很快,连带着我那该死的前 leader、包括事业部总经理在内的八成人都要 byebye,很难想象那些刚入职一两个月、还没过试用期的新同事该怎么办。就是那么一塌糊涂。在职的时候,我劝所有想要裸辞的同事冷静,苟一苟、再苟一苟,除非拿到大礼包,否则不要走,事实证明,的确要苟,各厂都在裁员,多金光闪闪的牛人都在江湖上漂,我对自己能在半年内找到理想的新工作并无信心。事实上,只要我想,也能凑够 400 个人来一场基于中国互联网职场的田野调查,问问大家被裁以后都去哪里了?都去干嘛了?但我没空,明知风险,我仍被「一人公司」的概念吸引住了,谁不想掌控主动权,凭本事闯一闯呢?在职场混着这些年,长得可不只是年龄,搏一搏,自行车变摩托,变宝马都有可能。「一人公司」这一概念,在后疫情时代野火燎原般地生长起来,我不清楚它具体何时、由谁提出,印象里火起来也就这两三年,不得不怀疑是否是新型的资本家阴谋 —— 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鼓吹 996,称能和一大群人一起、为同一个理想拼搏奋斗是福报;经济形势惨淡的时候,鼓吹一人企业,说职场人是时候自立了,公司可没法养你一辈子。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将「一人企业」的职业战略称为「创业的你」,他认为,千禧一代正在成为自己生活的创业者,这也折射了文化人类学家莱恩指出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以及「职业生涯管理可能正经受着最后的阵痛」的可能性并不会轻易发生,新自由主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研究有关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治理和政策的适应和挑战这方面,中国就是一片丰厚的研究土壤。我对霍夫曼的论调倒没什么怀疑,他的著作《联盟》还在书架上摆着呢,挨着放的是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对于「打工是没有前途的」这一事实,我深表认同。但美国的高科技行业从业者可不那么想,离开了公司,谁还能给他们提供如此优渥的待遇、福利、保险和培训计划呢?如果当一颗螺丝钉就可以年入 10 万美金,谁要吃那苦去当起重机呢?正因如此,整本书洋溢着一种强打精神的悲观论调,仿佛让人在吞了个苍蝇的当下,还要用手把嘴角两边的肉向上顶、强扯个微笑出来,一人企业的确诱人,既自由又强大,可真能将其视为圭臬并长期坚持的人寥寥,终究还是要回到职场打一份工,老老实实地拿薪水,每个月也就在工资到账的那一秒开心一下。书中还探讨了男女职场人对于失业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有没有后代需要抚育造成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区分。有孩子当然是最身不由己的,相当于被绑在工厂流水线的椅子上脱身不得,令人惊讶的是,男性对于自己靠老婆养着,成为家庭主夫的接受度比女性要高,女性似乎更不能适应自己的失业身份,好像她拖垮了这个家一样,不过看到有些人因此上升到性别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果你也已经失业,或者行走在失业的边缘摇摇欲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虽然它对于激励你相信一人企业可行无甚意义,但假使你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把《小而美》《单干》这类实操类书籍再读一读,你就会发现,一人企业这件事就跟考研似的,看着报考人数乌泱泱的几百万人呢,实际去考的也就一半,真考上的那更是凤毛麟角。有一份工作,并非是认识自身及自我核心价值的唯一途径,却是社会大众触手可及的、最简单的途径,走人多的大道还是少有人走的小径?每个人自有决断,看过不同的风景以后,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