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6.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51千字
字数
2011-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介绍质性研究(可理解为定性研究)的代表作,自1995年首版以来,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不断再版。是德国质性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和大学质性研究课程的推荐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的主要的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既包括来自英美国家的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包括来自德国和欧洲的质性研究方法和策略。
作为一部全面介绍质性研究的专著,本书既适合人们概括性地了解质性研究这一广泛的领域,也有助于读者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特定的质性研究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译者简介
- 译者前言
- 中文版前言
- 修订版前言
- 第一部分 本书框架
- 1 本书指南
- 本书的定位
- 本书的结构
- 本书的特殊组成要素
- 如何使用本书
- 2 质性研究——现实性、历史和特点
- 质性研究的现实性
- 以定量研究的局限性为发展起点
- 质性研究的特点
- 质性研究的历史
- 处在现代末期的质性研究
- 3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 在同一项研究中结合使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质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结合
- 质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
- 质性研究结果与定量研究结果的结合
- 研究的评价与推广化
- 有关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最新讨论
- 以方法的适合性作为参照点
- 4 质性研究伦理
- 质性研究伦理的必要性
- 伦理准则——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 伦理委员会是解决办法吗?
- 如何让自己在研究中的行动符合伦理?
- 质性研究伦理——更好的研究所必需的
- 第二部分 从理论到文本
- 5 质性研究中的文献使用
- 有关研究对象的理论性文献
-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理论
- 有关前人研究的实证性文献
- 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方法文献
- 撰写研究报告时对文献的使用
- 文献查询
- 6 理论流派
- 质性研究中的研究视角
- 主观意义:符号互动主义
- 社会现实的生成:常人方法论
- 社会现实与主观现实的文化框定:结构主义模型
- 范式的竞争或视角的多元结合
- 不同理论的共同点
- 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
- 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
- 7 文本的建构与理解
- 文本与现实
- 文本作为世界的生成:一级建构与二级建构
- 文本之中的世界生成:拟态(Mimesis)
- 处在传记和叙事关系之中的拟态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8 质性研究过程
- 线形研究过程
- 扎根理论对过程的理解
- 研究过程的线形与环形
- 研究过程中的理论作为世界的版本
- 9 质性研究中的研究问题
- 研究问题的裁定
- 确定问题领域与界定研究主题
- 关键概念和视角的多元结合
- 研究问题的类型
- 10 进入实地
- 质性研究的期待与进入问题
- 进入开放性研究实地时的角色定位
- 进入机构
- 接近个人
- 陌生与熟悉
- 11 抽样策略
- 研究过程中的抽样决定
- 预先确定样本结构
- 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确定样本结构:理论抽样
- 逐步抽样作为质性研究的一般原则
- 其他逐步抽样的方案
- 抽样目标:广度还是深度
- 样本中的案例建构
- 12 质性研究设计概览
- 对质性研究设计的规划与构思
- 质性研究的基本设计
- 案例研究
- 比较研究
- 回顾性研究
- 现时研究
- 纵向研究
- 选择研究设计参照点
-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 第二参照点:选择与检验研究设计
-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 第四部分 口述资料
- 13 提纲访谈法
- 焦点访谈
- 半标准化访谈
- 问题中心访谈
- 专家访谈
- 民族志访谈
- 提纲访谈法的实施:协调问题与引导
- 14 叙事法
- 叙事访谈
- 事件访谈
- 居于传记和事件之间的叙述
- 15 小组讨论与焦点小组
- 小组访谈
- 小组讨论
- 焦点小组
- 共同叙事(Gemeinsames Erzählen)
- 16 口述资料:方法概览
-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 第二参照点:方法的选择及对其应用的检验
-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 第五部分 观察法和媒介资料
- 17 观察法和民族志
- 非参与式观察
- 参与式观察
- 民族志
- 18 视觉资料:照片、电影和录像
- 照片作为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
- 电影分析作为研究工具
-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录像
- 19 文档的使用
- 什么是文档
- 将文档用作资料:不只是文本分析
- 选择文档
- 构建一个文档集
- 使用文档的实际问题
- 20 质性网络研究
- 网络作为研究对象
- 质性网络研究的前提条件
- 将质性研究及其方法移至网络
- 网络访谈
- 网络焦点小组
- 网络民族志: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
- 网络文档的分析
- 质性网络研究的前景与局限
- 21 观察法和媒介资料:方法概览
-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 第二参照点:方法的选择及对其应用的检验
-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 第六部分 从文本到理论
- 22 资料的记录
- 记录资料的新方法及其问题
- 实地记录(Feldnotizen)
- 研究日记
- 记录表
- 转 录
- 现实作为文本——文本作为新的现实
- 23 编码和归类
- 理论编码
- 主题编码
- 质性内容分析
- 总体分析
- 24 会话分析、话语分析、体裁分析
- 会话分析
- 话语分析
- 体裁分析
- 25 叙事分析与注释学分析
- 叙事分析
- 客观注释学
- 社会科学注释学与注释性知识社会学
- 26 质性研究中电脑的使用
- 新科技:期望、恐惧和幻想
-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电脑的方式
- 对于使用软件来分析质性资料的期待和希望
- 用于分析质性资料的软件程序类型
- 用于分析质性资料的软件:选择的依据
- 范例:ATLAS/ti, NUDIST/NVivo和MAXQDA
- 在质性研究中使用软件的方式
- 软件对质性研究的影响:举例说明
- 27 文本诠释:方法概览
- 第一参照点:基于标准的方法比较
- 第二参照点:方法的选择及对其应用的检验
- 第三参照点: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 第四参照点: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的匹配性
- 第七部分 有效性论证、写作和发展前景
- 28 质性研究的质量标准
- 选择式可信度证明
- 信 度
- 效 度
- 客观性
- 备择性标准
- 用于评价理论发展的标准
- 传统的标准和备择性标准——对老问题的新回答?
- 质量评价作为对质性研究的挑战
- 质量标准,还是质量保证策略?
- 29 质性研究的质量——标准之外
- 质性研究的指示
- 多元结合
- 分析性归纳
- 质性研究的推广化
- 过程评价与质量管理
- 30 质性研究的写作
- 写作的实用功能:呈现研究结果
- 媒介资料:呈现的新的必要性和形式
- 写作的合法化功能
- 写作的反思功能
- 社会科学消解于写作风格之中?
- 31 质性研究——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 21世纪初的质性研究——发展现状
- 方法发展与趋势
- 质性研究的学与教
- 质性研究的未来:是艺术,还是方法?
- 参考文献
- 德汉术语对照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重庆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9大教材出版中心之一,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入选“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是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历史久远的“双一流”综合性高等学府重庆大学的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艰苦中创业,在改革中奋进,在竞争中发展,形成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