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佛教逻辑的一部著作,研究哲学、修习佛学必不可少的读本。

内容简介

佛教逻辑大致可称为因明。据舍尔巴茨基所代表的彼得堡学派的意见,佛教哲学的全部历程分为三期:始自小乘,走向大乘,最终在瑜伽行派的唯识哲学上达到圆成具足。

佛教逻辑是佛学发展最高阶段的第三期成果,它从佛教的认识论出发,以其概念论和逻辑学追求和把握作为真如实相的本体,最终实现涅槃解脱。本书充分讨论了佛教哲学大厦中的认识、实践与解脱三者彼此贯通,互融互具的原理。无论研究哲学,还是修习佛学,本书都是学者必不可少的读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说明
  • 书名缩写
  • 前言
  • 绪论
  • §1. 何谓佛教逻辑
  • §2. 逻辑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 §3. 佛教哲学的第一阶段
  • §4. 佛教哲学的第二阶段
  • §5. 佛教哲学的第三阶段
  • §6. 佛教逻辑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
  • §7. 陈那之前的佛教逻辑
  • §8. 陈那的生平
  • §9. 法称的生平
  • §10. 法称的著作
  • §11. 《量评释论》各品的顺序
  • §12. 释文派的诸注家
  • §13. 迦湿弥罗派或阐义派
  • §14. 第三派或明教派的注家
  • §15. 后佛教逻辑和印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
  • §16. 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逻辑
  • §17. 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逻辑
  • 第一部分 实在与知识
  • §1. 佛教逻辑的范围和目的
  • §2. 何谓知识来源
  • §3. 认识和识别
  • §4. 真理的检验
  • §5. 实在论与佛教的经验观
  • §6. 两种真实
  • §7. 知识来源的两重性
  • §8. 认识活动的界限——教条主义和批判主义
  • 第二部分 可感知的世界
  • 第一章 刹那存在论(Kṣaṇika-vāda)
  • §1. 问题的提出
  • §2. 实在是能动的
  • §3. 从时空同一性而来的论证
  • §4. 持续性与广延性是非实在的
  • §5. 直接感知(现量)的论证
  • §6. 识别并不能证明持续性
  • §7. 从分析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 §8. 从分析非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 §9. 寂护的公式
  • §10. 变化与消灭
  • §11. 运动是非连续的
  • §12. 消灭是先天规定的
  • §13. 从矛盾律演绎出来的刹那性
  • §14. 点刹那是一种实在吗——微分法
  • §15. 瞬时性理论的历史
  • §16.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二章 因果关系(pratītya-samutpāda)
  • §1. 功能相依的因果关系
  • §2. 因果律的公式
  • §3. 因果性与实在性是同一的
  • §4. 两种因果性
  • §5. 因之多重性
  • §6. 因的无穷性
  • §7. 因果性和自由意志
  • §8. 缘起的四种意义
  • §9.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三章 感觉认识(现量)
  • §1. 现量(pratyakṣam)的定义
  • §2. 法称的实验
  • §3. 现量与虚妄(错乱)
  • §4. 现量(直觉)的种类
  • §5. 印度哲学中现量观的历史
  • §6.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四章 终极实在(Paramārtha-sat)
  • §1. 何谓终极实在?
  • §2. 个别者是终极的实在
  • §3. 实在不可言说
  • §4. 实在产生生动的表象
  • §5. 终极实在是能动的
  • §6. 单子与原子
  • §7. 实在即肯定
  • §8. 反对的意见
  • §9. 实在观的演化
  • §10.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三部分 构造的世界
  • 第一章 判断
  • §1. 纯感知向概念活动的过渡
  • §2. 知性的第一步
  • §3. 何谓判断
  • §4. 判断与概念的综合
  • §5. 判断及命名
  • §6. 范畴
  • §7. 被视为分析的判断
  • §8. 在客观上有效的判断
  • §9. 判断论的历史
  • §10.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二章 比量
  • §1. 判断与推理
  • §2. 三项
  • §3. 关于比量的种种定义
  • §4. 比量与比量果(推理与结果)
  • §5. 比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知识
  • §6. 理由的三个方面(因三相)
  • §7. 法称论关系
  • §8. 两种依赖关系
  • §9. 分析的与综合的判断
  • §10. 最终的范畴表
  • §11. 范畴表中的各项是互相排斥的吗
  • §12. 佛教的关系表是穷尽的吗
  • §13. 共相一般与必然性判断
  • §14. 纯知性的使用界限
  • §15. 比量观的历史轮廓
  • §16.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三章 为他比量(三段论式)(Parārthānumānam)
  • §1. 定义
  • §2. 为他比量的各支
  • §3. 比量形式与归纳
  • §4. 三支比量式的格
  • §5. 三支比量式的价值
  • §6. 对被视为为他比量的三支论式的历史简述
  • §7. 欧洲的与佛教的推论式
  • 第四章 逻辑谬误
  • §1. 分类
  • §2. 与实在性相违的谬误(不成因过)
  • §3. 矛盾理由的谬误(相违因过)
  • §4. 不确定理由的谬误(不定因过)
  • §5. 二律背反的谬误(相违决定因过)
  • §6. 法称的补充
  • §7. 历史
  • §8. 欧洲逻辑中的类似理论
  • 第四部分 否定
  • 第一章 否定性的判断
  • §1. 否定的本质
  • §2. 否定是一种比量
  • §3. 否定性三支论式的格和简单否定格
  • §4. 其他的十种格式
  • §5. 否定的意义
  • §6. 仅存于经验范围中的矛盾性与因果性
  • §7. 关于超感觉对象的否定
  • §8. 这种理论在印度的发展
  • §9.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二章 矛盾律
  • §1. 矛盾的起源
  • §2. 逻辑矛盾
  • §3. 能动的对立
  • §4. 别性律(Law of Otherness)
  • §5. 对矛盾律和别性律的不同表述
  • §6. 印度其他派别的矛盾观
  • §7.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三章 共相(一般universals)
  • §1. 事物的静止的一般性被行动的相似性所代替
  • §2. 关于共相问题的历史
  • §3.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四章 辩证法
  • §1. 陈那的名言论(theory of names)
  • §2. 胜主慧论名言的否定意义
  • §3. 寂护和莲花戒论语词的否定意义
  • §4. 佛教辩证法发展的历史简述
  • §5. 欧洲的类似理论
  • 第五部分 外部世界的真实性
  • §1. 何谓真实
  • §2. 何谓外在
  • §3. 三个世界
  • §4. 批判的实在论
  • §5. 终极的一元论
  • §6. 观念论
  • §7. 陈那论外部世界的非真实性
  • §8. 法称破斥唯我论的短论
  • §9. 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的历史
  • §10. 欧洲的类似理论
  • §11. 印度-欧洲关于外部世界实在性的讨论会
  • 结论
  • 专用名索引
  • 逻辑主题索引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

    逻辑推理就是考察人们如何建立事物联系的,也就是如何建立归因体系的,大众说法是如何发现因果关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