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广大哲学、宗教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又是专业学者深入研究儒学、佛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良师益友。

内容简介

《佛学与儒学(修订版)》深入研究了东方两大文化,即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学在古代中国相互排斥、相互吸收的过程及其结果:一方面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在学理层面主要表现为儒学化;另一方面是儒学在思维方式、修养方法等方面广泛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资源,直接促成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诞生。

这本书高屋建瓴,从佛法要义与儒学主旨、佛本与人本、佛性与人性、顿悟见性与修心养性、出世与入世、理学与佛学、心学与禅学和佛儒交融与人间佛教等八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佛的异同,既是广大哲学、宗教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又是专业学者深入研究儒学、佛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良师益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 绪论
  • 第一章 佛法要义与儒学主旨
  • 第二章 佛本与人本
  • 第一节 大乘佛教与真如本体
  • 第二节 儒学的“人本主义”与“天人合一”
  • 第三节 佛教影响儒学最大者是其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 第三章 佛性与人性
  •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第二节 儒家的人性、心性学说
  • 第三节 儒学影响佛教最大者是人性、心性论的思想内容
  • 第四节 宋元佛教的伦理化倾向
  • 第四章 顿悟见性与修心养性
  • 第一节 反本归极与顿悟见性
  • 第二节 成贤做圣与修心养性
  • 第三节 明心见性与复性明诚
  • 第五章 出世与入世
  • 第一节 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
  •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亦出世亦入世
  • 第六章 理学与佛学
  • 第一节 濂溪之学与佛学
  • 一、周敦颐与宋明心性义理之学
  • 二、周子之学的心性本体论与隋唐佛教的佛性本体论
  • 三、周敦颐的“无欲故静”与禅宗的“离相”、“无念”
  • 第二节 邵雍之学与佛学
  • 第三节 横渠之学与佛学
  • 一、“天地之性”与“真如佛性”
  • 二、“善反”与“体性”
  • 三、“民胞物与”与“万法唯心”
  • 第四节 程朱理学与佛学
  • 第七章 心学与禅学
  • 第一节 陆学与禅学
  • 一、“心即理”与“心即佛”
  • 二、“切己自反”与“道莫外求”
  • 三、“发明本心”与“明心见性”
  • 第二节 王学与禅学
  • 一、“良知”与“佛性”
  • 二、“致良知”与“悟自心”
  • 三、“本体功夫”与“顿悟见性”
  • 第三节 宋元禅学
  • 一、从“六祖革命”到“五祖分灯”
  • 二、儒学化的“祖师禅”与老庄化的“分灯禅”
  • 第八章 佛儒交融与人间佛教
  • 第一节 禅宗的人间化
  • 第二节 近、现代的人间佛教
  • 第三节 人间佛教与佛儒交融
  • 附录一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 一、“天人合一”论与“真如本体”论
  • 二、反本归极与尽心、知性则知天
  • 三、佛教之“顿悟”与中国古代诗、书、画的“意境”、“气韵”
  • 附录二 对“顿悟”、“体证”的哲学诠释
  • 附录三 佛性与人性——论儒佛之异同暨相互影响
  • 一、佛教的抽象本体与儒家的人本主义
  • 二、佛教的佛性论与儒家的人性论
  • 三、佛教伦理与儒家纲常
  • 附录四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总序
  • 附录五 《中国佛教十三经》总序
  • 附录六 《中国佛教通史》序
  • 主要参考书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学于儒学入门书籍

    通俗易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