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大哲学系讲义:系统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理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仰海峰在北大哲学系开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讲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领域,对西马的研究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本书基于多年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主要理论家。包括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等。同时也介绍了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密切的一些学派,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阿都塞的反人本主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1.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缘起
  • 2.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定位
  • 4.本书的构想与写作安排
  • 第一章 物化、总体性与社会存在
  • 第一节 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对总体性的渴望
  • 1.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总体进程
  • 2.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异化:《心灵与形式》
  • 3.《小说理论》中的总体性理念
  • 第二节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 1.物化与二律背反
  • 2.总体性、阶级意识与历史
  • 3.另一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 第三节 社会存在本体论
  • 1.马克思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哲学变革
  • 2.劳动与再生产:社会存在的本体与运行机制
  • 3.异化及异化的扬弃
  •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
  • 第一节 观念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
  • 1.我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 2.观念哲学的终结与一种整体化的辩证方法
  • 3.哲学批判与实践的革命批判
  • 第二节 跨学科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
  •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一个批判的审视
  • 2.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
  • 3.历史性与唯物主义的新视域
  • 第三章 实践哲学与霸权
  • 第一节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
  • 1.实践哲学的理论语境
  • 2.实践哲学与二元论的超越
  • 3.作为绝对历史主义的实践哲学
  • 4.实践哲学与总体性
  • 第二节 葛兰西的霸权思想
  • 1.福特主义与市民社会的结构转型
  • 2.霸权概念的理论渊源
  • 3.霸权概念的总体性意蕴
  • 4.集体意志、文化自觉与霸权
  •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与霸权问题
  • 1.葛兰西与知识分子研究的思路转换
  • 2.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 3.有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
  • 第四章 在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之间
  •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性格结构
  • 1.精神分析学与阶级意识的重新理解
  • 2.权威主义性格与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
  • 3.性经济、劳动民主与自由
  •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与自由的逃避
  • 1.自由问题:来自弗洛伊德与马克思思想结合处的追问
  • 2.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一个历史的分析
  • 3.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与法西斯主义心理学
  • 4.结语:走向积极自由
  • 第三节 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
  • 1.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及其内在矛盾
  • 2.理性控制与爱欲的压抑
  • 3.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
  • 第五章 批判理论的哲学建构
  •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批判理论的早期规划
  • 1.批判理论的定义域
  • 2.批判理论与形而上学
  • 3.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
  • 1.技术进步与理性的工具化
  • 2.工具理性与文化工业
  • 3.希望的消失与人的形象的转变
  • 第三节 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
  • 1.同一性与体系:哲学的迷误
  • 2.哲学是一种异质性的经验
  • 3.否定的辩证法与星丛:关于新哲学的探索
  • 4.批判理论的内在难题与逻辑转向
  • 第六章 个体生存与人学辩证法
  • 第一节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方法论的探索
  • 1.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补充
  • 2.总体化与中介
  • 3.前进—逆溯法
  • 第二节 惰性实践与物化的社会场域
  • 1.匮乏与历史的构成
  • 2.惰性实践与物的指令
  • 3.系列与集合体:物化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
  • 第三节 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与辩证经验的建构
  • 1.从集合体到群体:外部压力与总体关系的转化
  • 2.合并群体、共同实践与个体实践
  • 3.辩证经验、辩证理性与辩证法的重构
  • 第七章 主体、意识形态与人本主义问题
  • 第一节 主体、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1.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到阿尔都塞
  • 2.呼唤主体与意识形态的统治策略
  • 3.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
  • 第二节 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哲学的再理解
  • 1.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 2.问题式与症候阅读
  • 3.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
  • 第三节 《资本论》与历史科学的新发现
  •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底色
  • 2.历史科学与历史主义的根本差异
  • 3.历史无主体与多元决定论
  • 第八章 消费社会的哲学反思
  • 第一节 列菲伏尔与日常生活批判
  • 1.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发展轨迹
  • 2.“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及对这一社会的理论透视
  • 3.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 第二节 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
  • 1.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景观
  • 2.景观社会的时空扩张
  • 3.“看”与“分离”:景观社会的哲学理念
  • 4.景观社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 第三节 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批判
  • 1.作为主动结构的消费
  • 2.物体系的自我证明与需要的再生产
  • 3.符号消费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结束语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