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0千字
字数
201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大哲学系讲义:系统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及理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仰海峰在北大哲学系开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讲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领域,对西马的研究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本书基于多年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主要理论家。包括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等。同时也介绍了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密切的一些学派,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阿都塞的反人本主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1.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缘起
- 2.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定位
- 4.本书的构想与写作安排
- 第一章 物化、总体性与社会存在
- 第一节 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对总体性的渴望
- 1.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总体进程
- 2.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异化:《心灵与形式》
- 3.《小说理论》中的总体性理念
- 第二节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 1.物化与二律背反
- 2.总体性、阶级意识与历史
- 3.另一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 第三节 社会存在本体论
- 1.马克思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哲学变革
- 2.劳动与再生产:社会存在的本体与运行机制
- 3.异化及异化的扬弃
-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
- 第一节 观念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
- 1.我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 2.观念哲学的终结与一种整体化的辩证方法
- 3.哲学批判与实践的革命批判
- 第二节 跨学科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
-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一个批判的审视
- 2.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
- 3.历史性与唯物主义的新视域
- 第三章 实践哲学与霸权
- 第一节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
- 1.实践哲学的理论语境
- 2.实践哲学与二元论的超越
- 3.作为绝对历史主义的实践哲学
- 4.实践哲学与总体性
- 第二节 葛兰西的霸权思想
- 1.福特主义与市民社会的结构转型
- 2.霸权概念的理论渊源
- 3.霸权概念的总体性意蕴
- 4.集体意志、文化自觉与霸权
-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与霸权问题
- 1.葛兰西与知识分子研究的思路转换
- 2.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 3.有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
- 第四章 在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之间
-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性格结构
- 1.精神分析学与阶级意识的重新理解
- 2.权威主义性格与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
- 3.性经济、劳动民主与自由
-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与自由的逃避
- 1.自由问题:来自弗洛伊德与马克思思想结合处的追问
- 2.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一个历史的分析
- 3.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与法西斯主义心理学
- 4.结语:走向积极自由
- 第三节 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
- 1.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及其内在矛盾
- 2.理性控制与爱欲的压抑
- 3.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
- 第五章 批判理论的哲学建构
-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批判理论的早期规划
- 1.批判理论的定义域
- 2.批判理论与形而上学
- 3.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
- 1.技术进步与理性的工具化
- 2.工具理性与文化工业
- 3.希望的消失与人的形象的转变
- 第三节 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
- 1.同一性与体系:哲学的迷误
- 2.哲学是一种异质性的经验
- 3.否定的辩证法与星丛:关于新哲学的探索
- 4.批判理论的内在难题与逻辑转向
- 第六章 个体生存与人学辩证法
- 第一节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方法论的探索
- 1.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补充
- 2.总体化与中介
- 3.前进—逆溯法
- 第二节 惰性实践与物化的社会场域
- 1.匮乏与历史的构成
- 2.惰性实践与物的指令
- 3.系列与集合体:物化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
- 第三节 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与辩证经验的建构
- 1.从集合体到群体:外部压力与总体关系的转化
- 2.合并群体、共同实践与个体实践
- 3.辩证经验、辩证理性与辩证法的重构
- 第七章 主体、意识形态与人本主义问题
- 第一节 主体、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1.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到阿尔都塞
- 2.呼唤主体与意识形态的统治策略
- 3.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
- 第二节 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哲学的再理解
- 1.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 2.问题式与症候阅读
- 3.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
- 第三节 《资本论》与历史科学的新发现
-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底色
- 2.历史科学与历史主义的根本差异
- 3.历史无主体与多元决定论
- 第八章 消费社会的哲学反思
- 第一节 列菲伏尔与日常生活批判
- 1.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发展轨迹
- 2.“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及对这一社会的理论透视
- 3.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 第二节 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
- 1.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景观
- 2.景观社会的时空扩张
- 3.“看”与“分离”:景观社会的哲学理念
- 4.景观社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 第三节 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批判
- 1.作为主动结构的消费
- 2.物体系的自我证明与需要的再生产
- 3.符号消费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结束语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