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

内容简介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 本书人物表
  • 关于部分人名的说明
  • 前言 罗密欧?
  • 第一章 序言报告
  • 第二章 驰赴柏林
  • 第三章 跨越围墙
  • 第四章 IM“指导教授”?
  • 第五章 IMV“米夏拉”
  • 第六章 IM“舒尔特”
  • 第七章 IMB“史密斯”
  • 第八章 IM“R太太”
  • 第九章 波澜壮阔在波兰
  • 第十章 禁止入境黑名单
  • 第十一章 浮士德群像
  • 第十二章 冷战终结
  • 第十三章 档案效应
  • 第十四章 英伦谍影
  • 第十五章 档案封存
  • 修订后记
  • 出版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斯塔西是一个符号,是东德人的噩梦。虽然它随冷战结束而消亡,但它仍影响着东德一代人。在它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号,都有自己的档案,记录着自己的行踪。夫妻之间互相监督,很多人入狱是因为另一半的告发。斯塔西在东德建立了一张网,每个东德人都在里面,但它没能管住内部的腐败。虽然西方标榜自由,但 911 以后,西方情报部门也开始收紧对公民的审查,好在斯塔西在前面,能为它们树立了一个典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984》的现实版

      题材很有意思,一个当年在东德游学了几年的学生重回故地探访,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一个神秘组织的监控之下,并在档案馆查到了详细的监控记录。这个组织人数众多,很多都是东德的普通民众,他们不但监控外国人,也监控本国人,甚至有很多父子、兄弟、夫妻互相监控的情况。这简直就是《1984》在一个国家层面的真实再现。 作者调取了自己的档案,与自己的记忆和当年的日记对照,并采访当年监视自己并作出详细记录的人。能从别人的眼中重现自己的一段历史,对作者来说一定是一种相当奇妙而又独特的体验。但作为读者,其实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与作者一起探究细节。只是对当年的东德竟然有这样一个神秘组织,有这样一种对全民进行监控的奇葩制度感到好奇而已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