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15千字
字数
2016-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我国西夏史学泰斗吴天墀先生史学论文文集。
内容简介
吴天墀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宋史、西夏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书所收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主要集中在宋代社会文化、政治变革与地域社会,视角独特,善于从通史的前后贯通来发掘研究课题,对于后学研习中国史颇具教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为史学开出光焕之新景
- 往事悠悠(代序)
- 中唐以下三百年间之社会演变
- 一、阶级制度之崩溃
- 二、平民崛兴之背景
- 三、平民社会之病态
- 北宋庆历社会危机述论
- 一、危机形成的社会背景
- 二、不断发生的兵变和民变
- 三、王则在贝州的起义
- 四、宋代为什么未出现全国性大起义?
- 烛影斧声传疑
- 一、绪言
- 二、太祖之死与太宗即位的情形
- 三、太宗个性与行为的透视
- 四、太宗对于德昭廷美的嫉害
- 五、论所谓“金匮之诏”的可疑
- 六、太祖后裔的复位运动
- 七、结论
- 龙昌期
- 一、龙昌期的生平事略
- 二、龙昌期的思想学术
- 三、龙昌期学术思想的湮没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 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
- 一、对于圣经贤传,不迷信盲从
- 二、对于当代权威,不稍屈挠;正谊明远,弗计利害
- 三、对于亲厚爱敬之人,亦不漫然附和苟同
- 试论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
- 一、前言
- 二、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
- 三、余论
- 王安石的性格及其变法的是非
- 王安石生活散记
- 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
- 一、广大农民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尖锐矛盾
- 二、广大川峡人民和北宋政府的尖锐矛盾
- 水神崇奉与王小波、李顺起义
- 李顺死年考证
- 张詠治蜀事辑
- 一
- 二
- 三
- 宋代四川藏书考述
- 诗僧可朋及其《耘田鼓》
- 唃厮啰与河湟吐蕃
- 一、北宋初期的河湟
- 二、唃厮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 三、唃厮啰族统治的衰亡
- 四、繁盛的青唐城及其交通
- 雄踞西北的党项族
- 关于李继迁的卒年问题
- 西夏称“邦泥定”即“白上国”新解
- 一、“邦泥定”与“白上国”
- 二、“白上国”解
- 论党项拓跋氏族属及西夏国名
- 关于西夏岁赐茶的大小斤问题
- 关于西夏史与西夏研究
- 一、西夏历史的概况
- 二、西夏史料学一瞥
- 三、学习西夏史的意义
- 《西夏战史》序
- 中国通史评介
- 一、《中国古代史》(夏曾佑 著)
- 二、《中华通史》(章嵚 著)
- 三、《中华两千年史》(邓之诚 著)
- 四、《国史大纲》(钱穆 著)
- 五、《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等著)
- 六、《中国通史纲要》《中国通史要略》(缪凤林 著)
- 七、《中国史纲》(张荫麟 著)
- 八、《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吕思勉 著)
- 中国学术文化系年·五代时期(907—910年)
- 公元907年 丁卯
- 公元908年 戊辰
- 公元909年 己巳
- 公元910年 庚午
- 明代三吴水利考
- 一、三吴地形及水道
- 二、三吴水患之原因
- 三、三吴水患情况及其影响
- 四、明代人之三吴水利论
- 五、明代三吴治水之经历
- 武昌革命的导火线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九国耻纪念日论袁世凯
- 刘咸炘先生学术述略
- 一、生平简介
- 二、学术大要
- 三、学侣附记
- 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 为学术、教育毕生尽瘁的徐中舒先生
- 一、生平简述
- 二、科研成就
- 三、教书育人
- 四、德范长存
- 中国绘画的精神意趣
- 治学小议
- 一、学思结合
- 二、先入后出
- 三、由博返约
- 严毅精神
- 献身政法教育的吴君毅先生
- 一、挽救国运 东渡求学
- 二、官场腐败 投身教育
- 三、爱护青年 寄望未来
- 四、回川兴学 造福桑梓
- 五、高风亮节 堪为师表
- 常燕生先生简要年谱
- 心波
- 一
- 二
- 三
- 四
- 敬悼燕生先生
- 从情感上看燕生先生
- 刘芦隐囚居雅安
- 王恩洋先生二三事
- 少年何其芳
- 何其芳早年致吴天墀书信题记
- 附录:何其芳致吴天墀信八件
- 信一 1930年5月19日发自上海
- 信二 1931年4月25日发自北平
- 信三 1931年8月20日发自北平
- 信四 1932年1月8日发自北平
- 信五 1933年4月18日发自北平
- 信六 1934年1月2日发自北平
- 信七 1934年3月9日发自北平
- 信八 1937年11月8日发自万县
- 附:现存著作目录系年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